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居世界第四位,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东北是中国重下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基地,在我国区域经济分工中举足轻重。优先发展东北地区制造业,可以为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实施西邢大开发战略,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机械产品。但我们也要看到,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制造业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为使东北制造业大力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调整、改组、改造和提高,把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逐步培育成为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式装备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因此,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重塑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关键。
2.注重利用信息化带动东北传统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东北的加工制造企业信息化工作严重滞后: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总体水平偏低,建立完善的网络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很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风险认识不足,实施主动性不强;政府的推动力还不够大,相应的激励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要使东北加工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升级改造。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要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注重技术和系统的有效集成,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步伐,政府部门要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确定目标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调动企业在实现信息化方面的积极性。
3.人才为本,教育先导。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种人才,但我国制造业后继乏人,要认真研究确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当今在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一定要避免单纯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做到各类人才合理配置,人尽其用。要保留一批以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的本专科高,中等学校,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建立继续教育下程体系,大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并与院校结合培训教育企业下程人员,动员组织建立公共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4.把东北制造业融入世界制造业一体化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都必须是开放式的,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重组,积极接纳其他国家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转移。这样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美国的汽车产值中,30%来自韩国的组装,17.5%来自日本零件和高级技术,7.5%来自德国的设计,美国本土的制造产值只占36%。因此,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实现制造业结构跳跃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业领域,发达国家是不会转移最先进的技术跟我们合资的。所以,一方而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广泛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还要高举“中国制造”的大旗,大力发展民族制造业,特别是关键性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加速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
1.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调整、改组、改造和提高,把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逐步培育成为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式装备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因此,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重塑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关键。
2.注重利用信息化带动东北传统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东北的加工制造企业信息化工作严重滞后: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总体水平偏低,建立完善的网络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很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风险认识不足,实施主动性不强;政府的推动力还不够大,相应的激励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要使东北加工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升级改造。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要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品开发设计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注重技术和系统的有效集成,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步伐,政府部门要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确定目标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调动企业在实现信息化方面的积极性。
3.人才为本,教育先导。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种人才,但我国制造业后继乏人,要认真研究确定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的合理层次结构。当今在大量应用计算机控制的前提下,掌握工艺操作技巧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十分紧缺甚至断档的情况已很尖锐,应引起充分重视。一定要避免单纯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做到各类人才合理配置,人尽其用。要保留一批以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的本专科高,中等学校,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建立继续教育下程体系,大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并与院校结合培训教育企业下程人员,动员组织建立公共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4.把东北制造业融入世界制造业一体化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都必须是开放式的,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重组,积极接纳其他国家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转移。这样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美国的汽车产值中,30%来自韩国的组装,17.5%来自日本零件和高级技术,7.5%来自德国的设计,美国本土的制造产值只占36%。因此,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实现制造业结构跳跃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业领域,发达国家是不会转移最先进的技术跟我们合资的。所以,一方而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广泛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还要高举“中国制造”的大旗,大力发展民族制造业,特别是关键性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加速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