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
本名曲丽杰,著名越野跑运动员、教练、公益志愿者,国内首位将TDG(巨人之旅)、UTMB(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跑)和UTMF(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跑)三大国际越野赛全部完成的女性。兼职编剧、专栏作家、新媒体总监,致力于越野跑文化在中国的推广传播,成立珊瑚越野俱乐部,并于2016年創办中国少儿越野赛,至今已成功举办5场。
2016 年,我和位于云南大理的“珊瑚越野俱乐部”的同事们,一起举办了第一届少儿越野赛,不过其起因纯属巧合。
那个时候恰巧“珊瑚越野俱乐部”在大理开办一个越野跑训练营,为期7天。在已有的固定课程里,我增加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举办一场比赛。当时的初衷只是想让那期的学员们以赛事主办方的身份,去感受办赛的各种不易。那一期学员分别来自香港、台湾、上海、新疆等地,个个都是常年参加各种越野赛的高手。
而我作为资深的越野赛事志愿者(累计服务过10万以上的人群),深知主办方与选手之间的诉求很多时候完全不同,互相不理解,所以增加这个环节,就是想让学员们换位思考。那么,给谁办更合适呢?于是我就想到了大理那些孩子们。这就是第一场少儿越野赛的由来。
后来,我们给中国少儿越野赛定性定位:并不是为了竞技,只是为了快乐。比赛没有名次评比,没有关门时间,每一个坚持跑到终点的孩子,都是冠军。在尽力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将引领孩子们,尽情感受大自然。它是一场完全属于孩子们的大自然聚会,我们希望,通过这场聚会,能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更加有爱、更加包容,同时,更具探索大自然未知的勇气。
虽然,那年的少儿越野赛是一场完全的公益赛,不收任何费用,我们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补给、买奖牌,但我们心里仍然没底,不确定到底能有多少家长敢让孩子来体验这项运动。
后来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第一届比赛报名非常乐观,家长和孩子们对这项运动的认可和参与度,远比我们设想的强烈很多。报名工作顺利,前期筹备工作顺利……一切看起来都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可是,临比赛前,我们团队之间却发生了争执。起因是:赛道难易度的问题。
负责赛道组的同事,把赛道定在一条即使大人跑起来都会感觉吃力的路线上:全程往返4.2公里,上坡2公里爬升450米,坡度在30~70度之间,坡顶最高海拔2650米(大理基础海拔 2000 米)。 之前我所接触的少儿越野赛都是欧洲的赛事,欧洲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山地运动,他们比我们的孩子看起来更强壮。即使是这样,在我所接触到的几个国家的少儿越野赛中,也从未见过像大理这样高难度的少儿越野赛道。
虽然我胆子比很多人都大,不怕担责任,敢给孩子们办越野赛,但是19年的户外经验让我深知,少儿越野赛的最低设限就是“安全”。没有安全,一切都等于零。引领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同时,组织者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保障孩子们在赛道上玩得安全,家长们在终点才能等得安心。
不过最终,我还是被那位设计赛道的同事(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的一句话说服了。她说:
“谁说我们的孩子就比欧洲的差?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是呀,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贴上了“弱小”的标签?为什么总是潜意识地认为我们的孩子不如日本的孩子,不如欧美的孩子?我们凭什么用主观意识把他们弱化?又凭什么不努力创造一个舞台,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变得更强壮?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们,确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第一届少儿越野赛,有40多名年龄在5~9岁的孩子参赛。比赛当天,在雨后路况湿滑的情况下,所有的孩子全部愉快完赛,且没有一个孩子受伤,也没有一个孩子退赛。当然,在赛前,我们做足了赛道上的安全工作:修整全部赛道、专业救护人员巡逻、赛道全程专业安全员人海战术保护等。
比赛结束后,等在终点的家长们的反响特别好。同时,全程为孩子们做志愿者的学员们,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看到孩子们起跑的瞬间,他们激动得想哭。
而一直等在终点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从山里跑出来,一个个像泥猴一样笑着冲向终点,更是激动不已,好多家长抱着孩子就哭。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家长跟我说的话:“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那天,我在赛道上巡逻负责孩子们的安全保障。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和现在很多媒体报道中“孩子自私自利”等形象完全不同:
在赛道上,男生会主动停下来帮助女生;跑得快的孩子会等一等后面的小伙伴;有的孩子跑着跑着,会蹲在一朵花前面仔细观察花瓣;跑下坡时,男生会主动去保护女生;遇到跑哭的小伙伴,几个孩子会同时停下来一起关心他;终点前,孩子们都要等一下后面的陌生选手,然后一起手拉手冲线……更重要的是,比赛全程中,没有一个孩子随手乱扔垃圾,很多孩子都是把食品包装袋攥在手里,到终点才扔到垃圾桶里。这一点,绝对比很多大人的越野赛做得好。
本名曲丽杰,著名越野跑运动员、教练、公益志愿者,国内首位将TDG(巨人之旅)、UTMB(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跑)和UTMF(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跑)三大国际越野赛全部完成的女性。兼职编剧、专栏作家、新媒体总监,致力于越野跑文化在中国的推广传播,成立珊瑚越野俱乐部,并于2016年創办中国少儿越野赛,至今已成功举办5场。

2016 年,我和位于云南大理的“珊瑚越野俱乐部”的同事们,一起举办了第一届少儿越野赛,不过其起因纯属巧合。
那个时候恰巧“珊瑚越野俱乐部”在大理开办一个越野跑训练营,为期7天。在已有的固定课程里,我增加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举办一场比赛。当时的初衷只是想让那期的学员们以赛事主办方的身份,去感受办赛的各种不易。那一期学员分别来自香港、台湾、上海、新疆等地,个个都是常年参加各种越野赛的高手。
而我作为资深的越野赛事志愿者(累计服务过10万以上的人群),深知主办方与选手之间的诉求很多时候完全不同,互相不理解,所以增加这个环节,就是想让学员们换位思考。那么,给谁办更合适呢?于是我就想到了大理那些孩子们。这就是第一场少儿越野赛的由来。

后来,我们给中国少儿越野赛定性定位:并不是为了竞技,只是为了快乐。比赛没有名次评比,没有关门时间,每一个坚持跑到终点的孩子,都是冠军。在尽力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将引领孩子们,尽情感受大自然。它是一场完全属于孩子们的大自然聚会,我们希望,通过这场聚会,能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更加有爱、更加包容,同时,更具探索大自然未知的勇气。
谁说我们孩子比别人差
虽然,那年的少儿越野赛是一场完全的公益赛,不收任何费用,我们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补给、买奖牌,但我们心里仍然没底,不确定到底能有多少家长敢让孩子来体验这项运动。

后来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第一届比赛报名非常乐观,家长和孩子们对这项运动的认可和参与度,远比我们设想的强烈很多。报名工作顺利,前期筹备工作顺利……一切看起来都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可是,临比赛前,我们团队之间却发生了争执。起因是:赛道难易度的问题。
负责赛道组的同事,把赛道定在一条即使大人跑起来都会感觉吃力的路线上:全程往返4.2公里,上坡2公里爬升450米,坡度在30~70度之间,坡顶最高海拔2650米(大理基础海拔 2000 米)。 之前我所接触的少儿越野赛都是欧洲的赛事,欧洲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山地运动,他们比我们的孩子看起来更强壮。即使是这样,在我所接触到的几个国家的少儿越野赛中,也从未见过像大理这样高难度的少儿越野赛道。
虽然我胆子比很多人都大,不怕担责任,敢给孩子们办越野赛,但是19年的户外经验让我深知,少儿越野赛的最低设限就是“安全”。没有安全,一切都等于零。引领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同时,组织者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保障孩子们在赛道上玩得安全,家长们在终点才能等得安心。
不过最终,我还是被那位设计赛道的同事(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的一句话说服了。她说:
“谁说我们的孩子就比欧洲的差?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是呀,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贴上了“弱小”的标签?为什么总是潜意识地认为我们的孩子不如日本的孩子,不如欧美的孩子?我们凭什么用主观意识把他们弱化?又凭什么不努力创造一个舞台,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变得更强壮?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们,确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第一届少儿越野赛,有40多名年龄在5~9岁的孩子参赛。比赛当天,在雨后路况湿滑的情况下,所有的孩子全部愉快完赛,且没有一个孩子受伤,也没有一个孩子退赛。当然,在赛前,我们做足了赛道上的安全工作:修整全部赛道、专业救护人员巡逻、赛道全程专业安全员人海战术保护等。
比赛结束后,等在终点的家长们的反响特别好。同时,全程为孩子们做志愿者的学员们,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看到孩子们起跑的瞬间,他们激动得想哭。

而一直等在终点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从山里跑出来,一个个像泥猴一样笑着冲向终点,更是激动不已,好多家长抱着孩子就哭。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家长跟我说的话:“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那天,我在赛道上巡逻负责孩子们的安全保障。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很多的闪光点,和现在很多媒体报道中“孩子自私自利”等形象完全不同:

在赛道上,男生会主动停下来帮助女生;跑得快的孩子会等一等后面的小伙伴;有的孩子跑着跑着,会蹲在一朵花前面仔细观察花瓣;跑下坡时,男生会主动去保护女生;遇到跑哭的小伙伴,几个孩子会同时停下来一起关心他;终点前,孩子们都要等一下后面的陌生选手,然后一起手拉手冲线……更重要的是,比赛全程中,没有一个孩子随手乱扔垃圾,很多孩子都是把食品包装袋攥在手里,到终点才扔到垃圾桶里。这一点,绝对比很多大人的越野赛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