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教学直觉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后未经逻辑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直觉主要体现为非逻辑性、内省性、预判性、创造性等四个基本特征。提升教师的教学直觉策略主要在于丰富“默会知识”体系,构建教学直觉;通过综合运用多维度感官系统,把握直觉冲动;体察反思自我,加速教学直觉的生成;注意教学直觉和教学逻辑之间的张力,合理运用教学直觉。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学直觉;非逻辑性;默会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27-06
随着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诉求加剧,人们意识到谋求教师素养发展的关键是走进教师内心,并促使其自我意识的生成。就此,培育教师的内生动力就成为推进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直觉作为内生动力的重要支撑,对于优化教学活动同时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教师的教学直觉自然就成为创造教学艺术性,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化、智慧化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的教学直觉内涵
(一)直觉的内涵界定
直觉即直观感觉,是指在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情况下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而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捕捉而深入洞察,进而对事情产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由于“直觉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深入对象内部对其整体性做出迅速而直接体认的感知能力。”因此,其强调的是身体的直接体认性,它是以情感或情绪为基础的非理性认识,通过发挥感官的作用把握事物运动、迁延和生命的冲动性。直觉能在动态变换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利用身体感知去识别有效信息、把握本质、获得直觉性理解。直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能快速直接地理解和判断问题情境,因此也成为很多科学研究者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如钱学森认为“我建议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因为它一旦搞清楚之后,就把前科学的那一部分、别人很难学到的那些科学以前的知识,即精神财富,都可以挖掘出来,这将把我们的智力开发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正由于直觉能快速从整体上抓住问题本质的特征,因而为科学研究、艺术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性。爱因斯坦总结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指出,“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因此,直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探究世界的思路和方法,它推动了整个人类和科学事业的巨大飞跃。
直觉的相对概念是逻辑,所谓逻辑即“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关于思维的模式、规律和规则的学说。”逻辑性的推理是按照阶梯状进行,一步一步由严密的逻辑规则意识得出结论或答案的过程,其运行机制是程序化;直觉则是运用思维的跳跃性得出结果,从整体上作出直接把握,是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其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直觉与逻辑绝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直觉是逻辑的质变结果,是逻辑的高度简化和压缩,它建立在一定的逻辑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主體的头脑中。而逻辑的生成也是以直觉经验作为基础,人的逻辑生成建立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主体通过感受去认识外部世界从而生成对世界的认知。两者有其天然优势也必有其局限性,直觉用于解决动态性问题,逻辑则更适合于原理性问题,实现逻辑与直觉的有机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教师的教学直觉内涵界定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进行教学决策时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情境的差异性,教学逻辑往往难以奏效,此时教师运用教学直觉的无意识加工迅速作出判断,更加高效快捷的加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直觉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发生、发展于教学实践中,它是教师信念化、身体化的一种潜意识认知,课堂情境是瞬息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直觉则是运用体认性把握这种绵延的生命冲动。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直觉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后未经逻辑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发挥教师智慧、升华课堂情境、回归教师内心体验的方式更是创建师生心理融合共生的重要路径。
根据以上对教师的教学直觉分析,从教学直觉的来源维度划分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教学直觉作为教师的个人经验是教师对整个教育实践的整体性感知;另一方面,教学直觉是教师通过总结教育理论或参照优秀教师的个案而生成,大部分是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教学直觉是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生成,“非逻辑性、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表征出的外显状态。具备教学直觉的教师,不仅能创造性执教、升华课堂境界,而且能创设良好的师生心理互动,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水平层次上划分,教学直觉从由低到高三个水平划分。第一,初步感知问题情境,敏感意识教学问题阶段。第二,洞察问题情境,处理突发性教学情境阶段。第三,融合共生、和谐统一阶段。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复杂性角度分析,具备良好教学直觉的教师更能升华课堂价值。教师不经过判断推理、深思熟虑、严密整合而径直指向问题的最终结果,突破寻常的逻辑性推理的束缚,不受规律、原则的桎梏直接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创造。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活动想要充满艺术性,既要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也不能拘泥于此,必要时需冲破规则的桎梏,完成艺术创造,跳出逻辑性的束缚,实现直觉的创造。
二、教师教学直觉的特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直觉主要表现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场景下,是教师的现场直觉意识的反应和执教能力的表现。同时,教学直觉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教学顿悟逐渐生成的。换言之,教学直觉势必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也必定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具备教学直觉的教师实践是关照教师内心体验、回归教育灵性的重要路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直觉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非逻辑性
与理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相反,非逻辑性是教学直觉的首要特征。教学的逻辑性遵循客观存在和原则规律,运用符号编码作出严密的逻辑判断,直觉的非逻辑性则突破了逻辑性的狭隘,实现质的飞跃。一方面,教学直觉的非逻辑性不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它是对逻辑性的高度压缩和简化,运用跳跃性的思维方式抓住教学问题的核心。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死板、僵化的结构,实现对教学灵性的回归。由于非逻辑性过程是思维的跳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是教师非智力性因素参与的结果,因此使得教学直觉在本质上具备或然性,需要后期的逻辑或实践加以验证。教学直觉的非逻辑性产生机制也是由逻辑性的参与构成,“人们普遍认为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性加工。其实所谓的非逻辑性加工,不过是由于组块内的推理经过反复练习而熟练,并浓缩成了一个整体(组块)。这个知识是个人心目中的‘定律’。运用这个定律进行推理似乎是一种非逻辑性推理的过程。即是严密的一步步推理。”因此,直觉的非逻辑性也绝非凭空产生,它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组块,出现突发性教学问题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运用经验生成的非逻辑性组块组织教学,是心智高度内化和压缩的结果。直觉的教学也需要逻辑性的引导并加以验证,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情境中共生。
(二)内省性
教学直觉是以一种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具有高度内省性。这种内省化并非没有原则和根据的臆造,而是由教师多年丰富经验和反思为基础得来。内省化的直觉是不同于复杂的文字符号以显性知识的形式传递给教师,而是以一种内隐化知识形式存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觉的内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行为角度分析,教学直觉知识是知识的使用与控制相分离的,它是一种无意识且难以言说的存在;另一方面,从表征形式分析,教学直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仅仅存在于个体认知图式中。“在科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强,就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直觉的内省性就是将复杂无用的知识抛出脑外,利用脑中已有知识结构做出判断的过程。“当需要时及时反应,身体的智慧让我们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情绪通道还没有达到大脑皮层,在不经过理性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产生反应。”内省的直觉不受逻辑性和时间序列的约束,在头脑中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从整体上考察并调动自己的全部有效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教师长期积累下的一种教学升华,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三)主观能动性
直觉作为一种非理性认识,其必然有个体因素的参与。“直觉思维里面往往渗透着大量的情感和意志因素,这些因素起着强大的动力作用,使思维主体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并能调动所有的主观因素。”因此,教师的教学直觉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主体个性特征和情感、意志方面的参与,其决策结果带有个体教学风格的烙印。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具备积极的主体能动性。认识活动又是处于主客体两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为客观方面,教学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观方面则受到教师个体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或教学理论基础等影响,教学活动就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直觉带有主观能动性特征,这不仅仅是主体思维简化和优化的结果,更是在情感与意志参与下生成的。但对直觉主观能动性的运用绝非任意选择或随意判断而来,它是尊重学生主体,要求师生深度参与其中,达到教学和谐的境界。
(四)创造性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正因为其运动性,使得教学直觉需要发挥其创造性特征。教学直觉的创造性是教师随时突破教案、教学计划的要求,改变纯理性思辨的逻辑使得教学过程更具备灵活性和创生性的特质。直觉的跳跃性思维有利于创造性的生成更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很多情况下教学直觉的创造性更是考验教师智慧和专业化的标准。以往的教学活动都尊崇目标化、任务化,但一味循规蹈矩的教学会存在被常规思维牵制,阻碍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学直觉的创造性特征则是升华教学境界,冲破思维桎梏的重要途径。“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当我们获得的知识、价值和技术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一味的灌输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目的,创造性的教学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情境的复杂多变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直觉的创造性特质,它不仅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备个性化和智慧化,更是培养师生间良好互动的重要桥梁。教学直觉,使得教师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课堂生命价值的彰显。俗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直觉的作用就是将逻辑无法达到的目标通过非逻辑活动实现。“创造性灵感往往是在循常思索基础上的反常得之。在创造过程中触发灵感的信息,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偶然机遇,还是脑内的思想闪光,都包含着事先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的某种本质联系。因此它们能突破常规思路,开辟新的境界,成为文艺创作、科学创造的催化剂。”教学是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得益于其创造性,拥有勇于突破桎梏和枷锁的束縛,抓住课堂的生命本质,达到融通、自由和美的境界。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那么具备教学直觉的非逻辑性则是教师突破时空和教案的束缚,省略中间推理的步骤,发挥教学灵性的创造。
三、教师教学直觉的提升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从教学直觉的动机和情境来分析,教学直觉是出乎教师意外的情境利用非理性认知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觉属于非理性认识范围。这种认识,建立在认识主体的认知图式之上,并与主体的现有知识、实践经验、主体情感、环境诱导等密切联系。是对客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认识。”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直觉可从这几方面分析。 (一)丰富“默会知识”的体系,构建教学直觉
直觉具有普遍性,直觉的生成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默会知识是主观性的、体悟的、非语言性的、非明言性的知识,是以个人经验、熟练技能、组织文化、风土人情的形式存在的。‘默会知识’支撑工作的迅捷性、准确性,导向直觉地解释适当的问题情境。”默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冰山隐含在水中的部分,具有高度的内隐性、复杂性和情境性,是考量教师实践能力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直觉是建立于默会知识之上,通常默会知识越丰富,经验越丰富,教师的教学直觉越有效。默会知识的构建是形成教学直觉的条件,它不通过语言、文字传递而是经过教师自我过滤筛选出适合主体的经验构建,通过教师身体直觉体验获得,大多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默会知识的生成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转瞬即逝的直觉升华课堂,在一瞬间把握事情的本质,体验流动不息的生命课堂的价值,它是导向教学直觉的路径。默会知识是同直接的理论性知识互补,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这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它们不具备严密逻辑性,通过调整、升华导向教学直觉的生成。因课堂情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默会知识带有极强的非逻辑性,只能通过身体体验或直觉判断生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觉、顿悟和想象等无意识行为是需要一定量的有意识行为作为基础的,经过一定的积累和沉淀性才能转化为无意识。”较之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规律性特点,默会知识更容易促成教学直觉的迅速生成,加强教学直觉判断的准确性和应对复杂情绪处理能力的构建。
(二)运用多维度感官系统,把握直觉冲动
直觉作为一种感知能力,其与感官系统有着紧密联系。“直觉是一种认知方式,表现为对思想、感觉、感官(与深层感知相联系的)、理解、解释世界的方式等。直觉不仅来源于专业知识,也来源于感觉。”教学活动是教师唤醒学生多维度的感知觉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系统接收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触动其感知性体验,敏锐意识到学生的感知触点,从而捕捉其兴奋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将个体感知觉和思维状态调整到最佳,随时敏锐洞察到课堂信息,激起直觉性冲动,这种冲动会引起教师的直觉创造性活动,将部分信息整合在一起,以此来实现课堂的创生活动。“任何发展,尤其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发展的最高点所固有的独特的明显性和紧张性,促使将突发的醒觉从思维的整个链条中区别开来。”具备教学直觉的教师通过身体体验调整自身的创造最高点,激发思维的觉醒,而后根据教学经验对整个情境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初步做出决策。综合利用多维度的感官系统,一方面要调整自身的直觉意识和心理状态,直觉意识即“人对直觉与直觉价值的一种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待直觉的态度,还有以此态度来确定与调整自己的认识方向的一种心理态势。”树立直觉意识是构建灵敏直觉的基础,将多维度感观通道打开。另一方面树立“直觉效能感”,即对自身直觉有效性的自信程度。具备直觉自信的教师更能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可信度高的直觉体验使得课堂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贯通,师生之间真情交融、共同参与,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三)体察反思自我,加速教学直觉的生成
从洞察到想象再到顿悟是直觉形成的渐进过程,其中体察反思是顿悟的过程也是加速教学直觉生成的关键。当教师遇到洞察情境和提取默会知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应该静心冥想,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突然澄清的过程则是体察反思自我。直觉和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经过顿悟来完成,对无序知识的梳理和猜想,根据经验感悟和眼前材料加以判断得出其规律与奥妙。体察与反思自我是形成教学直觉准确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体察反思的路径,首先是正确对待和调整生成直觉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或顿悟都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创造过程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心理状态。”教师的直觉产生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是独有创造性的表现,也是教师积极生成直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标志。其次是自我反思意识的生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把零散的、不系统的教学经验转化成教师实践知识。”体察反思的前提是经验的积累,教师通过反思行为将孤零的教学片段归纳总结后生成习惯化、自动化的思维,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储于头脑中,用于相似情境时便于提取,为教师直觉生成提供质量保障。最后是“直觉效能感”的树立,教师对自身直觉能力的自信程度,是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出色的完成一堂课的关键因素。通过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实践后生成的默会知识是教师体察反思自我,树立直觉效能感的关键。
(四)注意教学直觉和教学逻辑之间的张力
教学直觉的迅捷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在教学创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其特征也使它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曾对其友人说过“我从直觉来回答,并不囿于实际知识,因此,大可不必相信我。”直觉具备预判性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实践都需要直觉性的参与,特别是真理性问题的教学是不需要直觉思维的。直觉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而很多知识经验又是通过逻辑思维获得的结果,由此看来直觉离不开逻辑,直觉与逻辑为互补关系。因此,要处理好教学直觉与教学逻辑之间的关系,当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直觉时会造成教学盲目和自大行为,影响理性的逻辑判断和教学正常活动的进行。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觉容易陷入误区,如对一个学生的刻板效应或对一个群体的首因效应,导致教师的错误判断、极易破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氛围。在处理直觉与逻辑关系时,既要解放理性追求事物发展的本质,又要不盲目受到惯习思维的控制随意采取决断。如若丧失对教学直觉的使用则会造成教师失去教学想象力和主观判断性,对教学事件的主观认知和细节性的关注,过分注重教学活动是否完全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忽视生命课堂的实现,缺少教学洞察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正确运用直觉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避免唯“逻辑论”或“直觉论”。把握教学直觉和教学逻辑之间的张力是教师优化思维,升华课堂,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重要路徑。
参考文献:
[1]陈大柔.美的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7~148.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1.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313.
[4]孙伟平.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06):92~99.
[5]刘电芝.张庆林.试论直觉的心理机制[J].教育研究,1988(1):48~51.
[6]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7]李 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
[9]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9.
[10][13][14]张 浩.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J].重庆社会科学,2010,(5):84~89.
[11]郑伟建.试论直觉的本质及发生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15~19.
[12]钟启泉.关注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8(8):81~83.
[15]凯德洛夫,周义澄.论直觉———凯德洛夫答《科学与宗教》杂志问[J].哲学译丛.1980,(6):32~36.
[16]罗小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65~72.
[17]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104~112.
[18]杨小秋.直觉教育实践的张力与限制[J].当代教师教育,2015,8,(03):35~39.
[19]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6,459~460.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学直觉;非逻辑性;默会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27-06
随着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诉求加剧,人们意识到谋求教师素养发展的关键是走进教师内心,并促使其自我意识的生成。就此,培育教师的内生动力就成为推进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直觉作为内生动力的重要支撑,对于优化教学活动同时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教师的教学直觉自然就成为创造教学艺术性,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化、智慧化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的教学直觉内涵
(一)直觉的内涵界定
直觉即直观感觉,是指在没有经过逻辑推理的情况下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而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捕捉而深入洞察,进而对事情产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由于“直觉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深入对象内部对其整体性做出迅速而直接体认的感知能力。”因此,其强调的是身体的直接体认性,它是以情感或情绪为基础的非理性认识,通过发挥感官的作用把握事物运动、迁延和生命的冲动性。直觉能在动态变换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利用身体感知去识别有效信息、把握本质、获得直觉性理解。直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能快速直接地理解和判断问题情境,因此也成为很多科学研究者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如钱学森认为“我建议把形象(直感)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因为它一旦搞清楚之后,就把前科学的那一部分、别人很难学到的那些科学以前的知识,即精神财富,都可以挖掘出来,这将把我们的智力开发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正由于直觉能快速从整体上抓住问题本质的特征,因而为科学研究、艺术创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性。爱因斯坦总结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指出,“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因此,直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探究世界的思路和方法,它推动了整个人类和科学事业的巨大飞跃。
直觉的相对概念是逻辑,所谓逻辑即“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关于思维的模式、规律和规则的学说。”逻辑性的推理是按照阶梯状进行,一步一步由严密的逻辑规则意识得出结论或答案的过程,其运行机制是程序化;直觉则是运用思维的跳跃性得出结果,从整体上作出直接把握,是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其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直觉与逻辑绝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直觉是逻辑的质变结果,是逻辑的高度简化和压缩,它建立在一定的逻辑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主體的头脑中。而逻辑的生成也是以直觉经验作为基础,人的逻辑生成建立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主体通过感受去认识外部世界从而生成对世界的认知。两者有其天然优势也必有其局限性,直觉用于解决动态性问题,逻辑则更适合于原理性问题,实现逻辑与直觉的有机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教师的教学直觉内涵界定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进行教学决策时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情境的差异性,教学逻辑往往难以奏效,此时教师运用教学直觉的无意识加工迅速作出判断,更加高效快捷的加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直觉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发生、发展于教学实践中,它是教师信念化、身体化的一种潜意识认知,课堂情境是瞬息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直觉则是运用体认性把握这种绵延的生命冲动。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直觉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后未经逻辑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发挥教师智慧、升华课堂情境、回归教师内心体验的方式更是创建师生心理融合共生的重要路径。
根据以上对教师的教学直觉分析,从教学直觉的来源维度划分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教学直觉作为教师的个人经验是教师对整个教育实践的整体性感知;另一方面,教学直觉是教师通过总结教育理论或参照优秀教师的个案而生成,大部分是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教学直觉是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生成,“非逻辑性、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表征出的外显状态。具备教学直觉的教师,不仅能创造性执教、升华课堂境界,而且能创设良好的师生心理互动,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水平层次上划分,教学直觉从由低到高三个水平划分。第一,初步感知问题情境,敏感意识教学问题阶段。第二,洞察问题情境,处理突发性教学情境阶段。第三,融合共生、和谐统一阶段。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复杂性角度分析,具备良好教学直觉的教师更能升华课堂价值。教师不经过判断推理、深思熟虑、严密整合而径直指向问题的最终结果,突破寻常的逻辑性推理的束缚,不受规律、原则的桎梏直接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创造。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活动想要充满艺术性,既要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也不能拘泥于此,必要时需冲破规则的桎梏,完成艺术创造,跳出逻辑性的束缚,实现直觉的创造。
二、教师教学直觉的特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直觉主要表现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场景下,是教师的现场直觉意识的反应和执教能力的表现。同时,教学直觉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教学顿悟逐渐生成的。换言之,教学直觉势必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也必定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具备教学直觉的教师实践是关照教师内心体验、回归教育灵性的重要路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直觉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非逻辑性
与理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相反,非逻辑性是教学直觉的首要特征。教学的逻辑性遵循客观存在和原则规律,运用符号编码作出严密的逻辑判断,直觉的非逻辑性则突破了逻辑性的狭隘,实现质的飞跃。一方面,教学直觉的非逻辑性不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它是对逻辑性的高度压缩和简化,运用跳跃性的思维方式抓住教学问题的核心。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死板、僵化的结构,实现对教学灵性的回归。由于非逻辑性过程是思维的跳跃,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是教师非智力性因素参与的结果,因此使得教学直觉在本质上具备或然性,需要后期的逻辑或实践加以验证。教学直觉的非逻辑性产生机制也是由逻辑性的参与构成,“人们普遍认为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性加工。其实所谓的非逻辑性加工,不过是由于组块内的推理经过反复练习而熟练,并浓缩成了一个整体(组块)。这个知识是个人心目中的‘定律’。运用这个定律进行推理似乎是一种非逻辑性推理的过程。即是严密的一步步推理。”因此,直觉的非逻辑性也绝非凭空产生,它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组块,出现突发性教学问题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运用经验生成的非逻辑性组块组织教学,是心智高度内化和压缩的结果。直觉的教学也需要逻辑性的引导并加以验证,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情境中共生。
(二)内省性
教学直觉是以一种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具有高度内省性。这种内省化并非没有原则和根据的臆造,而是由教师多年丰富经验和反思为基础得来。内省化的直觉是不同于复杂的文字符号以显性知识的形式传递给教师,而是以一种内隐化知识形式存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觉的内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行为角度分析,教学直觉知识是知识的使用与控制相分离的,它是一种无意识且难以言说的存在;另一方面,从表征形式分析,教学直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仅仅存在于个体认知图式中。“在科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强,就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直觉的内省性就是将复杂无用的知识抛出脑外,利用脑中已有知识结构做出判断的过程。“当需要时及时反应,身体的智慧让我们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情绪通道还没有达到大脑皮层,在不经过理性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产生反应。”内省的直觉不受逻辑性和时间序列的约束,在头脑中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从整体上考察并调动自己的全部有效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教师长期积累下的一种教学升华,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三)主观能动性
直觉作为一种非理性认识,其必然有个体因素的参与。“直觉思维里面往往渗透着大量的情感和意志因素,这些因素起着强大的动力作用,使思维主体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并能调动所有的主观因素。”因此,教师的教学直觉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决策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主体个性特征和情感、意志方面的参与,其决策结果带有个体教学风格的烙印。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主导整个教学环节,具备积极的主体能动性。认识活动又是处于主客体两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为客观方面,教学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观方面则受到教师个体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或教学理论基础等影响,教学活动就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直觉带有主观能动性特征,这不仅仅是主体思维简化和优化的结果,更是在情感与意志参与下生成的。但对直觉主观能动性的运用绝非任意选择或随意判断而来,它是尊重学生主体,要求师生深度参与其中,达到教学和谐的境界。
(四)创造性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正因为其运动性,使得教学直觉需要发挥其创造性特征。教学直觉的创造性是教师随时突破教案、教学计划的要求,改变纯理性思辨的逻辑使得教学过程更具备灵活性和创生性的特质。直觉的跳跃性思维有利于创造性的生成更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很多情况下教学直觉的创造性更是考验教师智慧和专业化的标准。以往的教学活动都尊崇目标化、任务化,但一味循规蹈矩的教学会存在被常规思维牵制,阻碍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学直觉的创造性特征则是升华教学境界,冲破思维桎梏的重要途径。“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当我们获得的知识、价值和技术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一味的灌输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目的,创造性的教学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情境的复杂多变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直觉的创造性特质,它不仅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备个性化和智慧化,更是培养师生间良好互动的重要桥梁。教学直觉,使得教师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课堂生命价值的彰显。俗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直觉的作用就是将逻辑无法达到的目标通过非逻辑活动实现。“创造性灵感往往是在循常思索基础上的反常得之。在创造过程中触发灵感的信息,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偶然机遇,还是脑内的思想闪光,都包含着事先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的某种本质联系。因此它们能突破常规思路,开辟新的境界,成为文艺创作、科学创造的催化剂。”教学是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得益于其创造性,拥有勇于突破桎梏和枷锁的束縛,抓住课堂的生命本质,达到融通、自由和美的境界。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那么具备教学直觉的非逻辑性则是教师突破时空和教案的束缚,省略中间推理的步骤,发挥教学灵性的创造。
三、教师教学直觉的提升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从教学直觉的动机和情境来分析,教学直觉是出乎教师意外的情境利用非理性认知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觉属于非理性认识范围。这种认识,建立在认识主体的认知图式之上,并与主体的现有知识、实践经验、主体情感、环境诱导等密切联系。是对客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认识。”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直觉可从这几方面分析。 (一)丰富“默会知识”的体系,构建教学直觉
直觉具有普遍性,直觉的生成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默会知识是主观性的、体悟的、非语言性的、非明言性的知识,是以个人经验、熟练技能、组织文化、风土人情的形式存在的。‘默会知识’支撑工作的迅捷性、准确性,导向直觉地解释适当的问题情境。”默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冰山隐含在水中的部分,具有高度的内隐性、复杂性和情境性,是考量教师实践能力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直觉是建立于默会知识之上,通常默会知识越丰富,经验越丰富,教师的教学直觉越有效。默会知识的构建是形成教学直觉的条件,它不通过语言、文字传递而是经过教师自我过滤筛选出适合主体的经验构建,通过教师身体直觉体验获得,大多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默会知识的生成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转瞬即逝的直觉升华课堂,在一瞬间把握事情的本质,体验流动不息的生命课堂的价值,它是导向教学直觉的路径。默会知识是同直接的理论性知识互补,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这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它们不具备严密逻辑性,通过调整、升华导向教学直觉的生成。因课堂情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默会知识带有极强的非逻辑性,只能通过身体体验或直觉判断生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觉、顿悟和想象等无意识行为是需要一定量的有意识行为作为基础的,经过一定的积累和沉淀性才能转化为无意识。”较之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规律性特点,默会知识更容易促成教学直觉的迅速生成,加强教学直觉判断的准确性和应对复杂情绪处理能力的构建。
(二)运用多维度感官系统,把握直觉冲动
直觉作为一种感知能力,其与感官系统有着紧密联系。“直觉是一种认知方式,表现为对思想、感觉、感官(与深层感知相联系的)、理解、解释世界的方式等。直觉不仅来源于专业知识,也来源于感觉。”教学活动是教师唤醒学生多维度的感知觉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系统接收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触动其感知性体验,敏锐意识到学生的感知触点,从而捕捉其兴奋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将个体感知觉和思维状态调整到最佳,随时敏锐洞察到课堂信息,激起直觉性冲动,这种冲动会引起教师的直觉创造性活动,将部分信息整合在一起,以此来实现课堂的创生活动。“任何发展,尤其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发展的最高点所固有的独特的明显性和紧张性,促使将突发的醒觉从思维的整个链条中区别开来。”具备教学直觉的教师通过身体体验调整自身的创造最高点,激发思维的觉醒,而后根据教学经验对整个情境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初步做出决策。综合利用多维度的感官系统,一方面要调整自身的直觉意识和心理状态,直觉意识即“人对直觉与直觉价值的一种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待直觉的态度,还有以此态度来确定与调整自己的认识方向的一种心理态势。”树立直觉意识是构建灵敏直觉的基础,将多维度感观通道打开。另一方面树立“直觉效能感”,即对自身直觉有效性的自信程度。具备直觉自信的教师更能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可信度高的直觉体验使得课堂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贯通,师生之间真情交融、共同参与,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三)体察反思自我,加速教学直觉的生成
从洞察到想象再到顿悟是直觉形成的渐进过程,其中体察反思是顿悟的过程也是加速教学直觉生成的关键。当教师遇到洞察情境和提取默会知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应该静心冥想,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突然澄清的过程则是体察反思自我。直觉和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经过顿悟来完成,对无序知识的梳理和猜想,根据经验感悟和眼前材料加以判断得出其规律与奥妙。体察与反思自我是形成教学直觉准确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体察反思的路径,首先是正确对待和调整生成直觉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或顿悟都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创造过程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心理状态。”教师的直觉产生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是独有创造性的表现,也是教师积极生成直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标志。其次是自我反思意识的生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把零散的、不系统的教学经验转化成教师实践知识。”体察反思的前提是经验的积累,教师通过反思行为将孤零的教学片段归纳总结后生成习惯化、自动化的思维,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储于头脑中,用于相似情境时便于提取,为教师直觉生成提供质量保障。最后是“直觉效能感”的树立,教师对自身直觉能力的自信程度,是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出色的完成一堂课的关键因素。通过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实践后生成的默会知识是教师体察反思自我,树立直觉效能感的关键。
(四)注意教学直觉和教学逻辑之间的张力
教学直觉的迅捷性和思维的跳跃性在教学创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其特征也使它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曾对其友人说过“我从直觉来回答,并不囿于实际知识,因此,大可不必相信我。”直觉具备预判性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实践都需要直觉性的参与,特别是真理性问题的教学是不需要直觉思维的。直觉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而很多知识经验又是通过逻辑思维获得的结果,由此看来直觉离不开逻辑,直觉与逻辑为互补关系。因此,要处理好教学直觉与教学逻辑之间的关系,当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直觉时会造成教学盲目和自大行为,影响理性的逻辑判断和教学正常活动的进行。教师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觉容易陷入误区,如对一个学生的刻板效应或对一个群体的首因效应,导致教师的错误判断、极易破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氛围。在处理直觉与逻辑关系时,既要解放理性追求事物发展的本质,又要不盲目受到惯习思维的控制随意采取决断。如若丧失对教学直觉的使用则会造成教师失去教学想象力和主观判断性,对教学事件的主观认知和细节性的关注,过分注重教学活动是否完全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忽视生命课堂的实现,缺少教学洞察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正确运用直觉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避免唯“逻辑论”或“直觉论”。把握教学直觉和教学逻辑之间的张力是教师优化思维,升华课堂,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重要路徑。
参考文献:
[1]陈大柔.美的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7~148.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1.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313.
[4]孙伟平.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06):92~99.
[5]刘电芝.张庆林.试论直觉的心理机制[J].教育研究,1988(1):48~51.
[6]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7]李 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
[9]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9.
[10][13][14]张 浩.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J].重庆社会科学,2010,(5):84~89.
[11]郑伟建.试论直觉的本质及发生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15~19.
[12]钟启泉.关注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8(8):81~83.
[15]凯德洛夫,周义澄.论直觉———凯德洛夫答《科学与宗教》杂志问[J].哲学译丛.1980,(6):32~36.
[16]罗小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2):65~72.
[17]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104~112.
[18]杨小秋.直觉教育实践的张力与限制[J].当代教师教育,2015,8,(03):35~39.
[19]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6,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