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号称中国的“千湖之省”,这里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湖北省西部,长江和它的大大小小的支流湖泊丹江、清江、漳河、长湖纵横交错,形成了总面积20多万公顷的三峡水库群。
“你能想到,2亿多年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这里是恐龙们的乐园。后来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恐龙灭亡了,但是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与恐龙同时代的一种鱼类----鲟鱼却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活到了今天,著名的品种之一就是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中华鲟。”说这话的是年近六十的蓝泽桥,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他与鲟鱼结缘有15年之久。
蓝总告诉笔者,全世界有鲟鱼品种27个,而他的公司已经成功引进了17个品种,是目前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的公司。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为古老的鲟鱼带来新生
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鲟鱼还有一个美誉:“软黄金”。 鲟鱼浑身是宝,药用价值很高,尤以鲟鱼籽酱为珍贵,国际上每公斤卖到5000美元。鲟鱼主要分布在里海、黑海周边国家和美国,生长奇快,躯体最长达6米,最重1000公斤以上,寿命最长可达150年。
1951年出生在湖北洪湖的蓝泽桥对水对鱼有着不解之缘。自从1990年他第一次结识了鲟鱼,神奇的鲟鱼,激起蓝泽桥的梦想:他要在湖北养鲟鱼!
蓝泽桥和他的伙伴跑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看中了宜昌市周边丘陵中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和清江、三峡巨型水库资源。选定了4个无任何污染的低温涌泉,为鲟鱼营造繁衍后代的家,他坚信鲟鱼这个潜力巨大的金矿值得他一生去挖掘。1996年,在湖北宜昌市的支持下,他与合作伙伴成立了宜昌天峡特种渔业公司。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鲟鱼被《国际水生动物保护公约》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更是将中华鲟、长江鲟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因此其商业开发必须在完全人工繁育基础上取得国家特许经营后才能进行,加之鲟鱼养殖对水面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导致我国乃至世界的鲟鱼产业化养殖一直难以有大的突破。
蓝泽桥说:“18到22摄氏度是鲟鱼生长的最佳温度,我们现在找的这个水,你看,恒温的话就是18度,鱼可以长年生长,也就是说我在这里养鱼的话,这个鱼就可以天天生长,过去一般要12年的时间,我们最多就是6年到7年,就可繁殖成功。”
困扰鲟鱼规模化驯养的瓶颈是种苗繁育,没有足够的种苗,谈何规模化养殖?
蓝泽桥带领伙伴们和中科院水生所、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研单位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匙吻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史氏鲟等鲟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攻关。
培育种苗历时很长,一般是8年至10年,真可谓是10年磨一剑!外行人显然不会知道这其间的辛苦,蓝泽桥说:“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寡妇守寡一样,甚至呢,要我的体会,应该说比寡妇守寡还要困难,从一点点小鱼卵小鱼苗,要把它培养到这样大,是非常非常艰难的,它受到的自然环境的制约,受到的水的溶氧,受到的饲料等各种因素制约,随时都有夭折的可能,我们还是受了很多挫折,与其说到目前养的是3.5万条鱼,倒不如说我们是35万条甚至是上百万鱼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
2001年首获匙吻鲟全人工繁殖成功,2003年又先后实现小体鲟、史氏鲟和西伯利亚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目前已形成了全程人工繁殖和规模化制种能力。据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蓝泽桥等人发明的鲟鱼人工繁殖总体技术国内领先,其中匙吻鲟全人工繁鱼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模式:
工业流水线上养鲟鱼
站在位于长江边上的天峡鲟业公司浅蓝色厂房前,从外观上你也许觉得这与江南清一色的工业开发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蓝总告诉笔者:这里就是鲟鱼繁殖驯养的现代化厂房。
进入全封闭的厂房内,分布着数百个蓝色水池。每一个水池中,放养着数百公斤鲟鱼,周边的5个小水池中,其中一个池中水面上养着水葫芦和浮萍,几个水池间不断进行水体交换。蓝泽桥介绍,通过水体内外循环,将鱼池内的废物,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分解,鲟鱼可在其中安然长大。这一全新的养殖模式,就是蓝泽桥和他的合作伙伴奋斗多年技术攻关取得的“天峡循环水工厂化养鲟模式”,以现代生物技术及设施工艺相结合,通过微生物、水生植物与水生动物降解吸收有毒有害物质,使养殖废水资源化、零排放,取代了传统设备型工厂化养鱼模式。该模式从繁殖到养殖、从养殖到加工、从产品制造到出口全过程控制的封闭式车间,所有环节既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也不污染环境。这套模式具有投资少、高效环保、安全可靠、管理方便等特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相比欧洲商业性工厂化养鱼模式有明显优势。天峡公司利用这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首先在湖北宜都市红花套镇工业园建成了鲟鱼养殖工厂,每亩土地年产值200多万元,年创利润80多万元,节省电能50%,节省土地高达98%,节省水资源高达99%。这套模式被农业部授予“循环水工厂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鲟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种苗资源。”天峡鲟业公司董事长蓝泽桥说。他告诉笔者,近22年来,国际野生鲟鱼资源锐减,年产量由40000吨降至不足5000吨。目前世界鲟鱼主产国已开始严格控制种苗出口,我国进口的鲟鱼受精卵每粒在1元以上,且孵化、成活率极低。
正是由于实现了鲟鱼全人工全天候工厂化快繁快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鲟鱼产业化的种苗资源瓶颈,天峡鲟业的一个车间一年就能生产鲟鱼苗2000万尾,出口鱼子酱10吨。
现在像这样的工业化流水线,在湖北宜昌有大大小小7处,人工养殖的鲟鳇鱼种类包括欧洲鳇、闪光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等12种,杂交鲟5种,拥有各种亲鱼及后备亲鱼种群35000余尾,总重达500余吨,其怀卵总量在30吨以上。其中匙吻鲟等8个品种现已突破了全人工繁殖,达氏鳇等5个品种的鱼子酱生产也初具规模。
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双循环水生态养殖车间,在人工养殖鲟鱼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彻底变革了传统养殖方式,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保证了鲟鱼鱼子酱的安全和质量。那些来自伊朗、阿联酋的专家们说,他们做了一辈子的鱼子酱,很少见过这么好的鱼子酱。
公司+农户
为带动宜昌及周边地区的农户致富。2004年,天峡公司开始推行“公司+基地+农户”鲟鱼产业化运行模式,向农民提供鱼苗、饲料、技术,回购产品。到2005年,带动宜昌及周边地区农户900余户,较2004年翻了一番。仅湖北清江高坝洲库区已发展养殖农户560户,网箱6000只,共12万平方米。向清江流域提供各种鱼苗520多万尾、饲料6200吨,年成鱼产量达6000吨,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带动养殖户年增收2.5万元。
2005年,公司外销鱼苗、饲料、商品鲟及鲟鱼制品,实现销售收入2503万元,利润758万元。
2006年,天峡鲟业公司已建成年产2000吨的鲟鱼制品加工厂,开发出鲟鱼罐头、鲟鱼油、鲟鱼胶、软骨、整肠胶囊等数十个系列产品,与武汉、广州、上海等地科研院所的专家联手,仍在研制深加工产品。
2008年 12月18日,“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项目签约。蓝泽桥说,落户武汉市蔡甸张湾街的“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将投入13.18亿元,规划占地约1000亩,年产值可达60亿元,创利税10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鲟鱼繁养、加工、研发、营销、博览、培训和创汇中心。
后三峡时代也许是鲟鱼的新生代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目前正在改变着三峡地区的生态,人们担心的是:后三峡时代库区产业转型问题日益凸显。
不过,蓝泽桥的心中有这样一本账:以三峡水库群20万公顷水面计算,按世界公认的千分之一的水体网箱养殖总承载量技术标准,可设置网箱200公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未来八年内可形成年产20万吨鲟鱼的生产能力,可直接增加农业产值60亿元,安置库区农民就业20万户,户均增收1.5万元;库区每年需鲟鱼规格种苗4亿尾,年创产值为16亿元;20万吨商品鲟需饲料30万吨,带动饲料业产值约16亿元;若有70%的商品鲟进入食品加工,就可带动食品工业产值33亿元;此外,对鲟鱼通过高科技手段深加工,延伸的医疗保健品、化妆品、皮革、工艺品综合利用,其产值更不可估计。保守计算,鲟鱼产业将为三峡库区带来过百亿产值,将成为活跃壮大库区经济,促进库区产业转型提升、带动农户科技致富的朝阳产业。
笔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个在未来八年内产值可逾百亿元,快速且可持续拉动库区农业经济的产业——鲟鱼养殖,正蓬勃兴起。多位水产专家认为,目前鲟鱼养殖技术水平之高、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益之明显、前景之广阔,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蓝泽桥坦言,尽管种苗、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已突破,鲟鱼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扰,真正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还有待时日。越是如此,越要加强协调和支持,尽快在三峡水库群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奠定湖北在全球鲟鱼产业的龙头地位,为库区百姓造福。
鲟鱼苗已经在三峡水库群畅游,产业化开发的鲟鱼何时才能从这里游向四面八方?
(作者为湖北省宜都市科技局局长)
湖北省西部,长江和它的大大小小的支流湖泊丹江、清江、漳河、长湖纵横交错,形成了总面积20多万公顷的三峡水库群。
“你能想到,2亿多年前,这里是什么样子?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这里是恐龙们的乐园。后来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恐龙灭亡了,但是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与恐龙同时代的一种鱼类----鲟鱼却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活到了今天,著名的品种之一就是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中华鲟。”说这话的是年近六十的蓝泽桥,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他与鲟鱼结缘有15年之久。
蓝总告诉笔者,全世界有鲟鱼品种27个,而他的公司已经成功引进了17个品种,是目前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的公司。
全人工繁殖技术
为古老的鲟鱼带来新生
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鲟鱼还有一个美誉:“软黄金”。 鲟鱼浑身是宝,药用价值很高,尤以鲟鱼籽酱为珍贵,国际上每公斤卖到5000美元。鲟鱼主要分布在里海、黑海周边国家和美国,生长奇快,躯体最长达6米,最重1000公斤以上,寿命最长可达150年。
1951年出生在湖北洪湖的蓝泽桥对水对鱼有着不解之缘。自从1990年他第一次结识了鲟鱼,神奇的鲟鱼,激起蓝泽桥的梦想:他要在湖北养鲟鱼!
蓝泽桥和他的伙伴跑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看中了宜昌市周边丘陵中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和清江、三峡巨型水库资源。选定了4个无任何污染的低温涌泉,为鲟鱼营造繁衍后代的家,他坚信鲟鱼这个潜力巨大的金矿值得他一生去挖掘。1996年,在湖北宜昌市的支持下,他与合作伙伴成立了宜昌天峡特种渔业公司。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鲟鱼被《国际水生动物保护公约》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更是将中华鲟、长江鲟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因此其商业开发必须在完全人工繁育基础上取得国家特许经营后才能进行,加之鲟鱼养殖对水面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导致我国乃至世界的鲟鱼产业化养殖一直难以有大的突破。
蓝泽桥说:“18到22摄氏度是鲟鱼生长的最佳温度,我们现在找的这个水,你看,恒温的话就是18度,鱼可以长年生长,也就是说我在这里养鱼的话,这个鱼就可以天天生长,过去一般要12年的时间,我们最多就是6年到7年,就可繁殖成功。”
困扰鲟鱼规模化驯养的瓶颈是种苗繁育,没有足够的种苗,谈何规模化养殖?
蓝泽桥带领伙伴们和中科院水生所、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研单位建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匙吻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史氏鲟等鲟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攻关。
培育种苗历时很长,一般是8年至10年,真可谓是10年磨一剑!外行人显然不会知道这其间的辛苦,蓝泽桥说:“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寡妇守寡一样,甚至呢,要我的体会,应该说比寡妇守寡还要困难,从一点点小鱼卵小鱼苗,要把它培养到这样大,是非常非常艰难的,它受到的自然环境的制约,受到的水的溶氧,受到的饲料等各种因素制约,随时都有夭折的可能,我们还是受了很多挫折,与其说到目前养的是3.5万条鱼,倒不如说我们是35万条甚至是上百万鱼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
2001年首获匙吻鲟全人工繁殖成功,2003年又先后实现小体鲟、史氏鲟和西伯利亚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目前已形成了全程人工繁殖和规模化制种能力。据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蓝泽桥等人发明的鲟鱼人工繁殖总体技术国内领先,其中匙吻鲟全人工繁鱼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模式:
工业流水线上养鲟鱼
站在位于长江边上的天峡鲟业公司浅蓝色厂房前,从外观上你也许觉得这与江南清一色的工业开发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蓝总告诉笔者:这里就是鲟鱼繁殖驯养的现代化厂房。
进入全封闭的厂房内,分布着数百个蓝色水池。每一个水池中,放养着数百公斤鲟鱼,周边的5个小水池中,其中一个池中水面上养着水葫芦和浮萍,几个水池间不断进行水体交换。蓝泽桥介绍,通过水体内外循环,将鱼池内的废物,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分解,鲟鱼可在其中安然长大。这一全新的养殖模式,就是蓝泽桥和他的合作伙伴奋斗多年技术攻关取得的“天峡循环水工厂化养鲟模式”,以现代生物技术及设施工艺相结合,通过微生物、水生植物与水生动物降解吸收有毒有害物质,使养殖废水资源化、零排放,取代了传统设备型工厂化养鱼模式。该模式从繁殖到养殖、从养殖到加工、从产品制造到出口全过程控制的封闭式车间,所有环节既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也不污染环境。这套模式具有投资少、高效环保、安全可靠、管理方便等特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相比欧洲商业性工厂化养鱼模式有明显优势。天峡公司利用这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首先在湖北宜都市红花套镇工业园建成了鲟鱼养殖工厂,每亩土地年产值200多万元,年创利润80多万元,节省电能50%,节省土地高达98%,节省水资源高达99%。这套模式被农业部授予“循环水工厂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鲟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种苗资源。”天峡鲟业公司董事长蓝泽桥说。他告诉笔者,近22年来,国际野生鲟鱼资源锐减,年产量由40000吨降至不足5000吨。目前世界鲟鱼主产国已开始严格控制种苗出口,我国进口的鲟鱼受精卵每粒在1元以上,且孵化、成活率极低。
正是由于实现了鲟鱼全人工全天候工厂化快繁快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鲟鱼产业化的种苗资源瓶颈,天峡鲟业的一个车间一年就能生产鲟鱼苗2000万尾,出口鱼子酱10吨。
现在像这样的工业化流水线,在湖北宜昌有大大小小7处,人工养殖的鲟鳇鱼种类包括欧洲鳇、闪光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等12种,杂交鲟5种,拥有各种亲鱼及后备亲鱼种群35000余尾,总重达500余吨,其怀卵总量在30吨以上。其中匙吻鲟等8个品种现已突破了全人工繁殖,达氏鳇等5个品种的鱼子酱生产也初具规模。
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双循环水生态养殖车间,在人工养殖鲟鱼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彻底变革了传统养殖方式,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保证了鲟鱼鱼子酱的安全和质量。那些来自伊朗、阿联酋的专家们说,他们做了一辈子的鱼子酱,很少见过这么好的鱼子酱。
公司+农户
为带动宜昌及周边地区的农户致富。2004年,天峡公司开始推行“公司+基地+农户”鲟鱼产业化运行模式,向农民提供鱼苗、饲料、技术,回购产品。到2005年,带动宜昌及周边地区农户900余户,较2004年翻了一番。仅湖北清江高坝洲库区已发展养殖农户560户,网箱6000只,共12万平方米。向清江流域提供各种鱼苗520多万尾、饲料6200吨,年成鱼产量达6000吨,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带动养殖户年增收2.5万元。
2005年,公司外销鱼苗、饲料、商品鲟及鲟鱼制品,实现销售收入2503万元,利润758万元。
2006年,天峡鲟业公司已建成年产2000吨的鲟鱼制品加工厂,开发出鲟鱼罐头、鲟鱼油、鲟鱼胶、软骨、整肠胶囊等数十个系列产品,与武汉、广州、上海等地科研院所的专家联手,仍在研制深加工产品。
2008年 12月18日,“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项目签约。蓝泽桥说,落户武汉市蔡甸张湾街的“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将投入13.18亿元,规划占地约1000亩,年产值可达60亿元,创利税10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鲟鱼繁养、加工、研发、营销、博览、培训和创汇中心。
后三峡时代也许是鲟鱼的新生代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库目前正在改变着三峡地区的生态,人们担心的是:后三峡时代库区产业转型问题日益凸显。
不过,蓝泽桥的心中有这样一本账:以三峡水库群20万公顷水面计算,按世界公认的千分之一的水体网箱养殖总承载量技术标准,可设置网箱200公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未来八年内可形成年产20万吨鲟鱼的生产能力,可直接增加农业产值60亿元,安置库区农民就业20万户,户均增收1.5万元;库区每年需鲟鱼规格种苗4亿尾,年创产值为16亿元;20万吨商品鲟需饲料30万吨,带动饲料业产值约16亿元;若有70%的商品鲟进入食品加工,就可带动食品工业产值33亿元;此外,对鲟鱼通过高科技手段深加工,延伸的医疗保健品、化妆品、皮革、工艺品综合利用,其产值更不可估计。保守计算,鲟鱼产业将为三峡库区带来过百亿产值,将成为活跃壮大库区经济,促进库区产业转型提升、带动农户科技致富的朝阳产业。
笔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个在未来八年内产值可逾百亿元,快速且可持续拉动库区农业经济的产业——鲟鱼养殖,正蓬勃兴起。多位水产专家认为,目前鲟鱼养殖技术水平之高、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益之明显、前景之广阔,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蓝泽桥坦言,尽管种苗、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已突破,鲟鱼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扰,真正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还有待时日。越是如此,越要加强协调和支持,尽快在三峡水库群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奠定湖北在全球鲟鱼产业的龙头地位,为库区百姓造福。
鲟鱼苗已经在三峡水库群畅游,产业化开发的鲟鱼何时才能从这里游向四面八方?
(作者为湖北省宜都市科技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