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1年7月15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有剖宫产史,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剖宫产术后6个月~2年在腹壁瘢痕处或其周围部出现胀痛,平均2.7年,逐年加重,随着月经周期而进行性增大、变硬、压痛或隐性胀痛,于月经过后变软缩小,亦有持续性隐痛者。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个月~3年,未见复发。结论 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通过降低剖宫产率、改进手术步骤、术后提倡母乳喂养可预防其发生。
【关键词】 腹壁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 治疗
近十余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剖宫产术式的改良,剖宫产术已成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甚或成为不少年轻孕妇结束分娩的首选,剖宫产率与术后并发症均有明显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增加[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7月15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年龄21~35岁,全部有剖宫产史,1次剖宫产13例,2次剖宫产2例,腹壁纵切口3例,横切口12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剖宫产术后6个月~3年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出现胀痛,平均2.7年,逐年加重,有痛经史者7例,在腹壁瘢痕处或较深处可扪及硬而有压痛的结节或包块(直径约2~5 cm),随着月经周期而进行性增大、变硬、压痛或隐性胀痛,于月经过后变软缩小,其中5例疼痛严重,需服止痛片才能缓解,亦有持续性隐痛者。10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2~4个病灶)。检查可扪及进行性增大的腹壁瘢痕周围结节或包块,质地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差,不同程度的触痛,以月经期为著,结节表面皮肤颜色无异常,无破溃,就诊时病灶大小为2~5 cm,平均为3.23 cm,术前超声提示切口深处无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
1.2 治疗方法 术前药物治疗5例患者,分别用过达那唑、孕三烯酮等治疗,包块疼痛好转,但包块未缩小或消失。手术治疗15例患者入院后经充分术前准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术。术中探查见8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内,4例累及筋膜层,2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未浸润肌层,1例累及肌层。15例患者病灶大小为2~5 cm。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完整切除病灶及其周围组织0.5~1.0 cm,切除病灶后用甲硝唑或生理盐水清洗切口,逐层修补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15例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5例患者术后给予孕三烯酮口服行3个月停经治疗,随访1个月~3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2],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说众多,如种植学说、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目前认为,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机理并不相同。其中,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直接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时术者无意中将子宫内膜带至腹壁切口并在切口部位种植,于腹壁瘢痕处出现硬结,经期腹壁切口处硬结节增大并伴有压痛,形成典型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凡进入宫腔的手术均有发生这种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的可能。本组病例全部有剖宫产史,临床资料显示,横切口较纵切口易发此病,任何年龄的生育期妇女,剖宫产术后均有发病机会。
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诊断并不困难,有剖宫产史,腹壁切口有硬结或肿块,绝大多数的肿块与月经密切相关,经前和月经时肿块增大疼痛加重,经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根据典型的病史诊断并不困难,B超提示,中低回声或低回声区病灶位于腹壁瘢痕处,彩超多显示其病灶内部血流稀少,即可初步作出诊断。确诊需依靠术后的病理诊断。B超还可用于测量病灶大小、部位、浸润范围及是否合并盆腔内异症。本病需与腹壁纤维瘤、腹壁血肿及腹壁脓肿相鉴别。
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肿块坚硬、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药物难以进入。且有研究表明,腹壁切口病灶对甾体激素的反应很差。大多数文献报道,药物治疗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4],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肿块不能消除,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因此,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病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长,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蚀范围越广、越深,甚则侵袭腹膜,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根治需要彻底切除病灶,切除病灶宁多勿少,以防复发,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切除范围至少应距病灶处1 cm,不宜姑息,以免复发,术中标本应送检冰冻病理学检查,以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可能,术前和术后可辅助多种药物治疗,以达到降低复发率的目的,达到“化学清理”的目的[5]。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故预防较为关键,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内膜腹壁种植,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并提高产程处理质量及阴道助产技术。(2)有的手术步骤给予改进,如在手术时尽量保护好腹壁手术切口,缝合子宫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擦宫腔的纱布不能重复使用,避免缝合子宫切口与筋膜共用一根肠线,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等,关腹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壁切口,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子宫内膜在腹壁的种植。(3)术后提倡母乳喂养,使卵巢功能恢复延缓,月经推迟,这样不利于散落于切口的子宫内膜的种植[6]。
参 考 文 献
[1]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478-480.
[2] 李桂荣,韩秀青,高淑凤.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143-1144.
[3]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姚焕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449-7450.
[5] 王秀英.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l例临床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03-304.
[6] 陈秀萍.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95-4496.
(收稿日期:2011-09-26)
(本文编辑:郎威)
【关键词】 腹壁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 治疗
近十余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剖宫产术式的改良,剖宫产术已成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甚或成为不少年轻孕妇结束分娩的首选,剖宫产率与术后并发症均有明显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增加[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7月15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年龄21~35岁,全部有剖宫产史,1次剖宫产13例,2次剖宫产2例,腹壁纵切口3例,横切口12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剖宫产术后6个月~3年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出现胀痛,平均2.7年,逐年加重,有痛经史者7例,在腹壁瘢痕处或较深处可扪及硬而有压痛的结节或包块(直径约2~5 cm),随着月经周期而进行性增大、变硬、压痛或隐性胀痛,于月经过后变软缩小,其中5例疼痛严重,需服止痛片才能缓解,亦有持续性隐痛者。10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2~4个病灶)。检查可扪及进行性增大的腹壁瘢痕周围结节或包块,质地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差,不同程度的触痛,以月经期为著,结节表面皮肤颜色无异常,无破溃,就诊时病灶大小为2~5 cm,平均为3.23 cm,术前超声提示切口深处无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
1.2 治疗方法 术前药物治疗5例患者,分别用过达那唑、孕三烯酮等治疗,包块疼痛好转,但包块未缩小或消失。手术治疗15例患者入院后经充分术前准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术。术中探查见8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内,4例累及筋膜层,2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未浸润肌层,1例累及肌层。15例患者病灶大小为2~5 cm。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完整切除病灶及其周围组织0.5~1.0 cm,切除病灶后用甲硝唑或生理盐水清洗切口,逐层修补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15例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5例患者术后给予孕三烯酮口服行3个月停经治疗,随访1个月~3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2],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说众多,如种植学说、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目前认为,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机理并不相同。其中,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直接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时术者无意中将子宫内膜带至腹壁切口并在切口部位种植,于腹壁瘢痕处出现硬结,经期腹壁切口处硬结节增大并伴有压痛,形成典型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凡进入宫腔的手术均有发生这种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的可能。本组病例全部有剖宫产史,临床资料显示,横切口较纵切口易发此病,任何年龄的生育期妇女,剖宫产术后均有发病机会。
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诊断并不困难,有剖宫产史,腹壁切口有硬结或肿块,绝大多数的肿块与月经密切相关,经前和月经时肿块增大疼痛加重,经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根据典型的病史诊断并不困难,B超提示,中低回声或低回声区病灶位于腹壁瘢痕处,彩超多显示其病灶内部血流稀少,即可初步作出诊断。确诊需依靠术后的病理诊断。B超还可用于测量病灶大小、部位、浸润范围及是否合并盆腔内异症。本病需与腹壁纤维瘤、腹壁血肿及腹壁脓肿相鉴别。
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肿块坚硬、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药物难以进入。且有研究表明,腹壁切口病灶对甾体激素的反应很差。大多数文献报道,药物治疗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4],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肿块不能消除,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因此,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病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长,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蚀范围越广、越深,甚则侵袭腹膜,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根治需要彻底切除病灶,切除病灶宁多勿少,以防复发,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切除范围至少应距病灶处1 cm,不宜姑息,以免复发,术中标本应送检冰冻病理学检查,以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可能,术前和术后可辅助多种药物治疗,以达到降低复发率的目的,达到“化学清理”的目的[5]。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故预防较为关键,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内膜腹壁种植,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并提高产程处理质量及阴道助产技术。(2)有的手术步骤给予改进,如在手术时尽量保护好腹壁手术切口,缝合子宫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擦宫腔的纱布不能重复使用,避免缝合子宫切口与筋膜共用一根肠线,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等,关腹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壁切口,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子宫内膜在腹壁的种植。(3)术后提倡母乳喂养,使卵巢功能恢复延缓,月经推迟,这样不利于散落于切口的子宫内膜的种植[6]。
参 考 文 献
[1]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478-480.
[2] 李桂荣,韩秀青,高淑凤.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143-1144.
[3]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姚焕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449-7450.
[5] 王秀英.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l例临床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03-304.
[6] 陈秀萍.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95-4496.
(收稿日期:2011-09-26)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