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利特·阿特伍德以其作品的“幸存”主题闻名天下。她关心女性如何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幸存”。阿特伍德始终坚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两性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代表作品之一的《使女的故事》就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未来:当两性关系严重失衡时,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故事的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生活在政变后由男性统治的集权国家,女性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成为了男人们不折不扣的附属品。奥芙弗雷德是大主教弗雷德的使女,使女们都被剥夺了自己原本的名字,而冠之以英语中的介词“OF”加上她所服务的大主教的名字。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意味着她不是以一个“人”的价值而存在。即使她是所有女性中最重要的、担负着生育重任的使女,其实也只不过是生育机器的代名词,统治者剥夺了她作为人的自由和权利。使女们充其量不过是替国家繁衍后代的“会行走的子宫”,生育功能是她们存在价值的全部。
以奥芙弗雷德为代表的使女们除了每天外出购物,就只能待在牢笼似的房间,言行都处在监视之下。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的思想行动远远多于她的身体活动,只有忍耐才能苟且偷生的活下去,思想只会使希望破灭。但是在她每个无所事事的白天,在她每个彻夜难眠的夜晚,思想都会随处徜徉。在她的思想活动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对过去的回忆和建立在回忆之上的妄想。阿特伍德对回忆的重视明显是受到了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正如莫洛亚所指出的:“随着普鲁斯特作品的诞生,就有了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过去的方法。”人们关于往事的记忆藏在脑海之外,是理智和智力不可企及的,平时并没有自觉意识到,所谓的“无意的记忆”深藏在心灵深处,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突然一下子被唤醒的,而唤醒记忆的契机往往是偶然的。
“无意的记忆”有具体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记忆之物唤起的。无论是现实的记忆之物,还是过去的被唤醒的记忆,都有具象、具体的属性。日常生活中随便遇到的东西都会唤醒她沉埋在记忆中的一段往事、一幅场景或一种思绪,所以路过花园时会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的花园;外出购物时走在街道上会想起以前与丈夫一起散步时的情形,想到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对未来的构想;用线捆扎着的鸡会使她想起塑料包装袋,想起丈夫和女儿……
她总是在回忆起过去,因为这是她唯一能做的反抗——与遗忘作斗争。她知道,只要自己能保持记忆,统治者就无法完全征服她。这种“无意的记忆”还具有感官性和身体性,空气中的味道、听到的声音都会唤起人们的记忆,这是由于人的身体也具有某种生命本体的特征,打在身体上的烙印比任何其他印记都更真切,更深刻。洗澡时她闻到混在水中的香皂的味道会使她回忆起失散已久的女儿,想到在女儿小时候在超市时曾险些被人偷走,进而想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想到自己早已经失去了过去曾经有过的一切。与司机尼克随意的一句话就会使她想起丈夫,想到逝去的美好时光。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会引起她的回忆。这是在告诉我们:过去的记忆其实是附着在“记忆之物”上面的,哪怕是平凡如擦碗布,都有可能会唤醒人们的记忆。而这以记忆为主的叙事形态在总体上正表现为故事时间顺序的打乱,构成小说细部的是无意识的联想,编织成一个回忆之网,或者说编织成网状的回忆。小说在回忆中建构的不是一个有顺序有因果的故事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观显然受到了柏格森时间哲学的影响。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
回忆总是立足于现在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即使是“无意的记忆”,也是由现在触发的;过去被唤醒的同时已经隐含了“当下”的向度。回忆必然是现在的感觉和过去的感觉的迭合,其中永远隐藏着某种“回溯性差异”,即在回忆中永远有两种向度的矛盾,一种向度是过去的、当时的判断尺度,另一种则是当下的判断尺度作为参照背景。回忆正是两个“我”所进行的回环往复的对话,是当下的“我”对过去的“我”的问询。回忆既是向过去的沉溺,找回过去的自己,更是对现在的“我”的确证和救赎,是建构在“此在”的方式,从而使得回忆在根本上关涉的并不是过去之“我”,而恰恰是此在之“我”。所以曾经试图在回忆中逃避一辈子的奥芙弗雷德,在见到与回忆中完全不同的、麻木不仁的、意志涣散的、失去了斗争的勇气的、与自己并无不同的莫伊拉后,她终于无法再逃避下去了。她不想莫伊拉像自己一样软弱无能、苟且偷生。她希望看到的是威武不屈的莫伊拉,虚张声势的莫伊拉,具有英雄气概的莫伊拉和孤军作战的莫伊拉,希望她以符合自己性格的方式辉煌地结束自己的一生。
而在这一切的幻想都破灭之后,奥芙弗雷德终于不再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不再寄希望于别人来拯救自己。在司机卢克和五月天革命组织的帮助下,奥芙弗雷德终于逃离了大主教家。
故事的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生活在政变后由男性统治的集权国家,女性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成为了男人们不折不扣的附属品。奥芙弗雷德是大主教弗雷德的使女,使女们都被剥夺了自己原本的名字,而冠之以英语中的介词“OF”加上她所服务的大主教的名字。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意味着她不是以一个“人”的价值而存在。即使她是所有女性中最重要的、担负着生育重任的使女,其实也只不过是生育机器的代名词,统治者剥夺了她作为人的自由和权利。使女们充其量不过是替国家繁衍后代的“会行走的子宫”,生育功能是她们存在价值的全部。
以奥芙弗雷德为代表的使女们除了每天外出购物,就只能待在牢笼似的房间,言行都处在监视之下。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的思想行动远远多于她的身体活动,只有忍耐才能苟且偷生的活下去,思想只会使希望破灭。但是在她每个无所事事的白天,在她每个彻夜难眠的夜晚,思想都会随处徜徉。在她的思想活动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对过去的回忆和建立在回忆之上的妄想。阿特伍德对回忆的重视明显是受到了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正如莫洛亚所指出的:“随着普鲁斯特作品的诞生,就有了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过去的方法。”人们关于往事的记忆藏在脑海之外,是理智和智力不可企及的,平时并没有自觉意识到,所谓的“无意的记忆”深藏在心灵深处,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突然一下子被唤醒的,而唤醒记忆的契机往往是偶然的。
“无意的记忆”有具体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记忆之物唤起的。无论是现实的记忆之物,还是过去的被唤醒的记忆,都有具象、具体的属性。日常生活中随便遇到的东西都会唤醒她沉埋在记忆中的一段往事、一幅场景或一种思绪,所以路过花园时会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的花园;外出购物时走在街道上会想起以前与丈夫一起散步时的情形,想到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对未来的构想;用线捆扎着的鸡会使她想起塑料包装袋,想起丈夫和女儿……
她总是在回忆起过去,因为这是她唯一能做的反抗——与遗忘作斗争。她知道,只要自己能保持记忆,统治者就无法完全征服她。这种“无意的记忆”还具有感官性和身体性,空气中的味道、听到的声音都会唤起人们的记忆,这是由于人的身体也具有某种生命本体的特征,打在身体上的烙印比任何其他印记都更真切,更深刻。洗澡时她闻到混在水中的香皂的味道会使她回忆起失散已久的女儿,想到在女儿小时候在超市时曾险些被人偷走,进而想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想到自己早已经失去了过去曾经有过的一切。与司机尼克随意的一句话就会使她想起丈夫,想到逝去的美好时光。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会引起她的回忆。这是在告诉我们:过去的记忆其实是附着在“记忆之物”上面的,哪怕是平凡如擦碗布,都有可能会唤醒人们的记忆。而这以记忆为主的叙事形态在总体上正表现为故事时间顺序的打乱,构成小说细部的是无意识的联想,编织成一个回忆之网,或者说编织成网状的回忆。小说在回忆中建构的不是一个有顺序有因果的故事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观显然受到了柏格森时间哲学的影响。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
回忆总是立足于现在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即使是“无意的记忆”,也是由现在触发的;过去被唤醒的同时已经隐含了“当下”的向度。回忆必然是现在的感觉和过去的感觉的迭合,其中永远隐藏着某种“回溯性差异”,即在回忆中永远有两种向度的矛盾,一种向度是过去的、当时的判断尺度,另一种则是当下的判断尺度作为参照背景。回忆正是两个“我”所进行的回环往复的对话,是当下的“我”对过去的“我”的问询。回忆既是向过去的沉溺,找回过去的自己,更是对现在的“我”的确证和救赎,是建构在“此在”的方式,从而使得回忆在根本上关涉的并不是过去之“我”,而恰恰是此在之“我”。所以曾经试图在回忆中逃避一辈子的奥芙弗雷德,在见到与回忆中完全不同的、麻木不仁的、意志涣散的、失去了斗争的勇气的、与自己并无不同的莫伊拉后,她终于无法再逃避下去了。她不想莫伊拉像自己一样软弱无能、苟且偷生。她希望看到的是威武不屈的莫伊拉,虚张声势的莫伊拉,具有英雄气概的莫伊拉和孤军作战的莫伊拉,希望她以符合自己性格的方式辉煌地结束自己的一生。
而在这一切的幻想都破灭之后,奥芙弗雷德终于不再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不再寄希望于别人来拯救自己。在司机卢克和五月天革命组织的帮助下,奥芙弗雷德终于逃离了大主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