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忆中寻找活下去的力量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利特·阿特伍德以其作品的“幸存”主题闻名天下。她关心女性如何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幸存”。阿特伍德始终坚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两性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代表作品之一的《使女的故事》就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未来:当两性关系严重失衡时,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故事的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生活在政变后由男性统治的集权国家,女性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成为了男人们不折不扣的附属品。奥芙弗雷德是大主教弗雷德的使女,使女们都被剥夺了自己原本的名字,而冠之以英语中的介词“OF”加上她所服务的大主教的名字。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意味着她不是以一个“人”的价值而存在。即使她是所有女性中最重要的、担负着生育重任的使女,其实也只不过是生育机器的代名词,统治者剥夺了她作为人的自由和权利。使女们充其量不过是替国家繁衍后代的“会行走的子宫”,生育功能是她们存在价值的全部。
  以奥芙弗雷德为代表的使女们除了每天外出购物,就只能待在牢笼似的房间,言行都处在监视之下。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的思想行动远远多于她的身体活动,只有忍耐才能苟且偷生的活下去,思想只会使希望破灭。但是在她每个无所事事的白天,在她每个彻夜难眠的夜晚,思想都会随处徜徉。在她的思想活动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对过去的回忆和建立在回忆之上的妄想。阿特伍德对回忆的重视明显是受到了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正如莫洛亚所指出的:“随着普鲁斯特作品的诞生,就有了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过去的方法。”人们关于往事的记忆藏在脑海之外,是理智和智力不可企及的,平时并没有自觉意识到,所谓的“无意的记忆”深藏在心灵深处,却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突然一下子被唤醒的,而唤醒记忆的契机往往是偶然的。
  “无意的记忆”有具体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记忆之物唤起的。无论是现实的记忆之物,还是过去的被唤醒的记忆,都有具象、具体的属性。日常生活中随便遇到的东西都会唤醒她沉埋在记忆中的一段往事、一幅场景或一种思绪,所以路过花园时会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的花园;外出购物时走在街道上会想起以前与丈夫一起散步时的情形,想到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对未来的构想;用线捆扎着的鸡会使她想起塑料包装袋,想起丈夫和女儿……
  她总是在回忆起过去,因为这是她唯一能做的反抗——与遗忘作斗争。她知道,只要自己能保持记忆,统治者就无法完全征服她。这种“无意的记忆”还具有感官性和身体性,空气中的味道、听到的声音都会唤起人们的记忆,这是由于人的身体也具有某种生命本体的特征,打在身体上的烙印比任何其他印记都更真切,更深刻。洗澡时她闻到混在水中的香皂的味道会使她回忆起失散已久的女儿,想到在女儿小时候在超市时曾险些被人偷走,进而想到自己已经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想到自己早已经失去了过去曾经有过的一切。与司机尼克随意的一句话就会使她想起丈夫,想到逝去的美好时光。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会引起她的回忆。这是在告诉我们:过去的记忆其实是附着在“记忆之物”上面的,哪怕是平凡如擦碗布,都有可能会唤醒人们的记忆。而这以记忆为主的叙事形态在总体上正表现为故事时间顺序的打乱,构成小说细部的是无意识的联想,编织成一个回忆之网,或者说编织成网状的回忆。小说在回忆中建构的不是一个有顺序有因果的故事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观显然受到了柏格森时间哲学的影响。柏格森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这就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使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
  回忆总是立足于现在的需要才产生的,所以,即使是“无意的记忆”,也是由现在触发的;过去被唤醒的同时已经隐含了“当下”的向度。回忆必然是现在的感觉和过去的感觉的迭合,其中永远隐藏着某种“回溯性差异”,即在回忆中永远有两种向度的矛盾,一种向度是过去的、当时的判断尺度,另一种则是当下的判断尺度作为参照背景。回忆正是两个“我”所进行的回环往复的对话,是当下的“我”对过去的“我”的问询。回忆既是向过去的沉溺,找回过去的自己,更是对现在的“我”的确证和救赎,是建构在“此在”的方式,从而使得回忆在根本上关涉的并不是过去之“我”,而恰恰是此在之“我”。所以曾经试图在回忆中逃避一辈子的奥芙弗雷德,在见到与回忆中完全不同的、麻木不仁的、意志涣散的、失去了斗争的勇气的、与自己并无不同的莫伊拉后,她终于无法再逃避下去了。她不想莫伊拉像自己一样软弱无能、苟且偷生。她希望看到的是威武不屈的莫伊拉,虚张声势的莫伊拉,具有英雄气概的莫伊拉和孤军作战的莫伊拉,希望她以符合自己性格的方式辉煌地结束自己的一生。
  而在这一切的幻想都破灭之后,奥芙弗雷德终于不再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不再寄希望于别人来拯救自己。在司机卢克和五月天革命组织的帮助下,奥芙弗雷德终于逃离了大主教家。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全面推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人才培养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故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首当其冲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
期刊
[摘要]在PSC中,应试者失分最多,最头痛和担心的就是说话这一试项。通过拟提纲、说熟不说生、宁慢不快以及简洁明快这几个原则,可以帮助应试者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PSC 说话 思考与分析    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加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也越来越受到重视。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在PSC中,分值最
期刊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光耀千秋。然而,这朵奇葩有两处瑕疵,鲜为人知(我个人认为)。这首“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的至爱,所以不免“爱之深,责之深”。在这里,我斗胆提出一些幼稚的看法,同时也恳请同行方家指正。    矛盾之一:家庭地位相等的人,拥有截然不同的权力    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两个家庭地位完全相等的男人:一个是刘母的儿子刘兰芝的哥哥——刘兄,一
期刊
今年文综地理试卷是多年来不可多得的试卷,抛开往年的怪题、偏题,对今后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地理不再成为文综的瓶颈,缓解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恐惧的压力。  从试卷试题编排上看,一改往年编排结构,往年总把地球运动的考题放在开篇,而本单元的试题往往成为学生棘手试题。今年文综地理试题先以城市化为内容的试题出现,降低试题难度,为考生后面的答题增强信心,从试题难易程度安排上看,先易后难,体现考试的人性关
期刊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它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领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旋律。教育专家说:“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发展其对语文的感知、理解、积累、表达的能力和习惯。而这些基本素养的发展,必须凭借阅读训练,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知识面较窄,能力有限,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丰富,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特别是文本中的一些意味深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它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性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进行合
期刊
[摘 要]培养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有创新能力的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高校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成长,因此,高校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应根据新形势对高校师德的新要求,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使广大高校教师的素质及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切实做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工
期刊
[摘要]苏联生态文学在20世纪文坛上呈现出璀璨的光芒,其作品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并已引起世界文坛的注意。苏联地貌的独特性、苏联宗教的崇拜以及俄罗斯传统的传承都使苏联生态文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关键词]苏联 生态文学 东正教 悲剧性    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
期刊
[摘要]中国住房政策在1949-198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房产市场实行了接管,没收与整顿从1958年起,开展了对城镇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房产经济活动形成了产品经济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住房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  [关键词]住房政策 居住水平    在安定社会,住房是大家关心的事,也是政府关心的大事,国家出台过不少政策。房地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下面以1949
期刊
要谈基督教,我们无法绕过西欧的中世纪,而“中世纪”这个词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更多地被人评价为“黑暗时代”。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随着学术界的民主与宽容、沟通与对话的加强,随着世人纵览世界、捭阖历史之眼光和心胸的不断开阔,中世纪一改往日形象,向我们展示其更真实生动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更贴近历史、更贴近基督教真谛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中世纪的基督教在欧洲文化中的作用。    一、对中世纪的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