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社会等多样要素聚集,加速了乡村边缘化,造成乡村人居问题不断出现.在乡村振兴时期,各地的先行先试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探索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总结经验,寄希望于发挥其极核作用并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文章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进一步聚焦乡村载体,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着手,梳理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社会文化空间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化策略,并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官渡村为例进行实证探索,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功能转型、
【机 构】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城乡规划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社会等多样要素聚集,加速了乡村边缘化,造成乡村人居问题不断出现.在乡村振兴时期,各地的先行先试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探索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总结经验,寄希望于发挥其极核作用并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文章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进一步聚焦乡村载体,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着手,梳理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社会文化空间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化策略,并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官渡村为例进行实证探索,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功能转型、空间活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GSO)卫星系统间的兼容性分析,设计了单波束和多波束GSO卫星系统间的上行及下行干扰场景,并在卫星的轨位、系统链路可用度及干扰系统地球站选址等多维度对GSO卫星系统间的干扰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不同轨位间隔条件下满足国际电信联盟干扰协调限值的干扰系统地球站最近选址的建议,细化了各维度研究上的颗粒度,在不同维度间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了GSO卫星系统在不同维度下的干扰变化特性曲线和各维度对干扰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在系统链路可用度一定的条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地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空间流动性,但城市交通拥堵阻碍了城市中各种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而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功能结构与居民出行需求的错配.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可以监测城市中不同时段的人流分布,并结合空间、经济和社会等信息分析不同类型人群的出行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文章在梳理城市交通拥堵地区人群数字画像理论的基础上,以大连梭鱼湾交通拥堵地区为例,基于用地数据、POI业态数据和LBS定位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对地区人群进行精准刻画,共识别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对于未来城市的科学分析与预测成为规划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技术驱动下的未来城市情景依然是多样化的,城市规划也将在其中发挥着补充、替代和修正的关键作用.文章通过梳理未来城市探索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历程,分析新技术应用场景及其不确定性,总结出技术驱动下未来城市的四大情景,并针对不同情景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响应策略:跨学科共促智慧规划编制、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定战略目标、促进技术应用与居民需求有机耦合及加强政策干预和
针对化学氧碘激光器(Chemical Oxygen-Iodine Laser,COIL)光腔内边界层的被动控制方法,设计了三种实验件.光腔的上下壁板是可拆卸的,可以更换不同的实验件,以此比较边界层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开槽板、主流引射缝和开孔板在对光腔边界层的控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善了光腔特别是光腔后半部分的压力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边界层的抽气量,可以进一步减小边界层厚度,降低光腔压力,同时提高COIL出光功率,但是当抽气量过大时,反而会降低出光功率.三种实验件中,主流引射的方式对抽气量最敏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超高速弹丸的气动流场特性,重点分析了弹丸再入段的气动流场特性.利用风洞试验数据验证了S-A和k-ωSST湍流模型的预测精度,计算结果表明,在法向力预测上,两种湍流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均在2%以内.在轴向力预测上,S-A湍流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误差约为4.6%.当弹丸以大攻角再入时,弹丸横流效应较为明显,迎风面由于激波作用使得弹丸表面压力急剧增大,而背风面形成脱落的大尺度流向涡结构,导致压力减小,其中,迎风面的压力增大对弹丸气动系数影响更大.大攻角下的弹丸气动阻力和升力系数呈现明显的非
环高校创新圈建设是空间规划应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在存量规划时代,依托高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文章解析了大学城模式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我国从大学城到环高校创新圈建设相关研究的演进历程,归纳总结了环高校创新圈经济形态、空间形态、网络形态3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实践,提出环高校创新圈建设面临的现实制约及规划应对措施,以期相关结论能为我国依托高校促进内涵式增长的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为其他地区环高校创新圈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微空间因其规模上的小尺度、功能上的高紧凑度及空间分布上的高密度特征,在老旧城区功能修补、城市更新及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潜力、优势及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老旧城区在用地紧缺的情况下,普遍面临公共空间功能衰退、品质活力下降的挑战.文章以西安市老旧城区为研究对象,开展老旧城区微空间系统性研究,发现微空间中的流动性激发了空间活力、粘滞性利于创造交往环境、微尺度易于拉近情感距离、根植性强利于蕴留城市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物质空间主体使用受限、社会空间的人群交往受抑、精神空间的文化记忆消退等问题.同时,
城镇开发边界是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高水平空间治理的关键政策工具.在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不仅是倒逼城市存量挖潜的约束线,还是空间治理新阶段主动引领和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的调控线.文章以空间治理为视角,根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应重点把握三大关系:技术理性与规划最优的关系、规模有限与形态完整的关系、历史继承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以深圳市为例,从城镇开发边界初步划定、空间治理和管控机制3个方面,探讨空间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与管控逻辑,以期
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实施前,由于原国土、规划、林业、海洋等部门的服务对象、业务规则及执行的行业标准不同,各部门围绕原业务板块独立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存在标准不贯通、内容可靠性低、关联性弱等问题,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文章从自然资源业务数据现状出发,剖析自然资源业务数据的问题根源,提出数据治理与串接技术路线和用地业务链数据关系梳理串接方法,总结用地业务链串接后的数据治理和重构优化路径.通过自然资源业务数据的治理与重构,形成一套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清晰、内容可复用的“活化数据”,为自然资源管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在集体土地入市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逐渐涌现出一批不同于传统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新型城乡融合地区.文章通过梳理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的项目实践,总结出该类型城乡融合地区具有区位融合、规模优势、功能复合、带动力强四大空间特征.同时,结合该地区的特征与需求,以浏阳市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规划实践为例,构建上下结合谋共识、资源整合定空间、有机融合促创新、需求契合聚人气、综合治理强示范的新型城乡融合地区规划路径,从目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