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y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大畏(上海)
  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调上海人民出版社任专职创作员,198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现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其他文献
杜战锋  197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讲师。      “书者,舒也。”即书法通过毛笔对汉字的书写,将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照表现出来。如果这种关照正好吻合时代特征,引起了审美主体的共鸣,则它就从创作主体个人的关照上升为某一个时代的整体观照,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如王羲之、张旭、颜真卿等书法作品。  诚然,上面
期刊
商进  1977年生于广西南宁。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我的创作受导师黄格胜院长的影响很大。而研究学习导师的艺术风格,认真说起来从本科时候就开始了,虽然那时侯我还不是院长的研究生,而且学习也只限于最基本的造型笔墨,但是那一次短短两周时间的下乡写生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从此我的绘画观点以及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初步形成了自
期刊
一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图景    讨论美术史范畴的“中国画”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虽无意于此,但于中国画的现实发展而言却也避不开一些基本的史实,而“中国画”也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由“广义”趋于“狭义”,最终才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向,即: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国画”大抵是指明清以来的以文人思想为主导,以山水、花鸟及人物为主要题材,并以写意的水墨(或水墨淡彩)为主要形式的绘画。而这种由文人主
期刊
现在的山水画家都在关注如何“走出写生状态”的问题,而在50年前,问题正好反过来,大家却在关注如何“走入写生状态”。“写生”以及“写生状态”,在当时并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美学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当时山水画的美学问题就是:“假”,没有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实依据;“同”,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和程式化;“散”,结构散乱,形象无力。所谓意识形态问题,是指山水画从来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反映的是封
期刊
吴善贞  1978年生于广西南宁。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是心灵的自然表露,靠笔墨滋润的“气韵生动”才能产生出扑面而来的艺术感染力。在善贞的工笔花鸟画中,这种艺术感染力所呈现的就是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她的作品传达出清新、秀逸、典雅的韵律,给人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  她的画作不
期刊
导师推介语:  本文以渐江和倪瓒的山水画风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和平行比较等方法,就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格特征、画风成因、绘画美学思想、画风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从比较学的角度对渐江和倪瓒的山水画风进行系统梳理比较。研究表明,在渐江对倪瓒的承传与演进中,二人对传统有着相似的技法承传,但是有着不同的心灵表达。本文力图综合比较二人画风的形成与文化和历史情境及个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比较是以渐江为
期刊
曹银虎  1975年生于江苏南通。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喜欢深夜,静静的,一个人,点上一支烟,看烟丝缭绕,变幻不定,思绪无穷。我喜欢听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或舒或缓,或急或速,犹如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我迷恋点、线、面的无限组合,迷恋线条的方圆、粗细、长短、直曲,结构的险绝、平正,松紧、疏密,墨色
期刊
李永强  1980年生于河南郑州。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不管是笔墨功夫还是造型能力都距离“画家”这一称谓甚远的我,要在画家、美术理论家陈履生老师主编的杂志上堂而皇之的写上这么一段艺术创作感言,着实让小可诚惶诚恐,且自惭形秽。但囿于体例使然,故还是提笔写上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所谓的艺术创作体悟。  我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大学
期刊
张海鹏  1982年出生于四川泸州。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用在绘画事业上最为合适,无数的名家、大家都游历过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胸中有了“山水”,笔上才会写出“山水”。我从故乡四川泸州来到广西学习和工作,作学生下乡采风时欣赏了美丽桂林漓江、龙胜梯田、石头古镇,游历了如画的桂平西
期刊
近时有关花鸟画的论讨,似颇为画界诸君所乐道。此中尤以第一届当代中国画论坛所论之“花鸟精神”,及年初北京画院珍藏之20世纪写意花鸟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所论之“花言鸟语”,为其代表。前者系依古代史家所列之“人物”、“山水”、“花鸟”三门,别之为论,希图经此共谋一“传承与创新”之新动议,架势不可谓不猛,然总健谈于往古之招式,未免显得过于“温柔敦厚”了些,拟古过之,断裂却有不足;后者历呈20世纪写意花鸟之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