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粮仓”河南正遭受着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
截至8月5日,河南因干旱造成受灾人口1426.28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88.6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
面对持续不下的高温、蔓延不断的旱情,河南已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8月6日,河南省水利厅倡议全省居民“节约用水”。
大旱因何而起?秋粮能否保收?8月初,笔者深入河南旱情最严重地区,实地走访调查。
“卡脖旱”,玉米长得像蒜苗
8月2日上午11时,一辆免费送水车停在了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三岔沟村。村民们奔走相告,赶着牛车,开着机动三轮车,挑着水桶,排队接水。
刚用铁皮汽油桶接完水的杨老汉告诉笔者,接满一桶水够一家4口人、两头牛用一天。由于持续干旱,地处山区的三岔沟村的所有机井和地下井水在7月初就已干涸,村民们吃水全靠到3~5公里以外的地方买水。
8月2日上午,烈日当头,安良镇老山薛村村民张青林正在自家小院的大树下洗脚,盆中一层泥沙一层水。“井里已经没水了,一口井一天才能舀出两桶泥沙水。”张青林的老伴说,一桶泥沙水够他们夫妻俩吃一天,“吃水都很困难了,哪还敢洗澡。”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郏县377个行政村有79个村、10.9万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吃水困难。
郏县水利局局长王天申告诉笔者,2012年、2013年全年降水不足420毫米,是正常年份平均降水量705毫米的60%左右。“由于近年来雨水偏少,加之今年长时间、大范围干旱少雨,气温高、蒸发量大,目前郏县遭遇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
据了解,郏县境内有中小型水库22座,因连续干旱,今年有21座已干涸;13条河流已全部断流,3700眼水井干涸,导致该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以上。
七八月之交,正值玉米抽穗的关键期,河南省水利厅官员告诉笔者,目前,河南受旱面积初步稳定,严重干旱面积达863万亩左右。
在郏县安良镇高楼村,望着一块块的空地,王天申语气凝重:“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和高温晴热天气导致土壤失墒,郏县很多耕地都是播完种子不发芽,有些村民干脆放弃播种。”
“全县重旱作物面积12.34万亩,因旱无法种植面积4.45万亩,干枯4.88万亩。”郏县秋作物播种面积74.7万亩,目前受旱面积已达47.19万亩,占全县秋作物播种面积的63.2%,今年秋粮减产已成定局。“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株应该有一人高,叶子十五六片,现在地里的玉米二三十厘米高,又矮又细跟‘蒜苗’一样,情况不容乐观。”王天申表示,面对现在的“卡脖旱”,如果再这么下去,眼前这片玉米地可能就要绝收。
据了解,6月份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仅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旱情已影响到秋作物的生长发育。据媒体报道,信阳市有30万亩耕地因水源不足造成无法栽插秧苗。驻马店市西部的重旱区,开始机割绝收的玉米,养地待种小麦。
一个月打不好一口井
在老山薛村,深达80米的老水井已无水可饮。为缓解饮水难,安良镇实行村镇出资打井。8月2日,老山薛村请来的打井队,正在作业,机器轰鸣。
“由于土壤下面岩石多,很坚硬,对钻头磨损大,机器容易出故障,钻井进度缓慢。慢时每天三四米,快时每天10多米。”老山薛村村支书郝战夺说,虽然开工打井已一个月,10个人一天24小时三班倒,但至今只打了170米深,还未到地下水源处。“经过物探,这口井需要打到300米才会出水。”
由于石层复杂,该井每米投入大约900元,整口井打下来连同水池配套设施,需花40万元左右。
为切实解决好7个乡镇2.9万多名群众的饮水难,郏县已多方筹款650万元,在严重饮水困难的第一批23个行政村,建设23处应急饮水解困工程。王天申说,截至目前,已打好300米深井6眼,管网延伸1处。剩余15个村的水源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8月4日,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许昌市提出“丢卒保车”措施。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妥善处理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用水关系,采取对造纸、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限制用水直至停产,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限量定时供应。
目前许昌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机井维修、新打机井等抗旱应急工程,重点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
为保证城市吃水,河南已两次对两座大水库动用“死库容”(指水库正常运营时最低水位以下的库容),这是“压箱底的水”,不到万不得已严格限用。平顶山市区人口百万,平顶山市供水源——白龟山水库的水位已是历史最低。7月29日,河南第二次批准动用白龟山“死库容”。
多半机井“带病运行”
笔者从河南省水利厅获悉,虽然多年以来河南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巨大,但因为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问题的存在,使得“短板现象”依然突出。
相关资料显示,河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七成,有3000多万亩耕地是望天收。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喜良表示,河南的农田灌溉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天不足和后天失修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加之机井陆续进入报废和更新改造期,目前河南省有一多半机井处于“带病运行”的状态。
叶县被称为河南产粮大县,粮食总产量占平顶山市的三分之一。但是,今年90余万亩秋作物,绝大部分也已受灾。
笔者在叶县走访时发现,该县不少支渠和毛渠都遭到了破坏。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最近一次水利普查,全县有1万多眼井,但30%左右都不能用。很多村子为了占地,把渠都毁了,干渠放水之后也只能是沿岸的人能用上。”目前叶县境内农田里的水井,主要是由水利、扶贫、发改委和土地部门4家单位负责开凿。该官员称,造成这个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据悉,水井建成验收合格后,管理权都会被交到各乡镇的手里,乡镇可能还会将其管理权交给具体的农户。“本着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水利部门也不可能负责维护这些设备。”上述官员称,重建轻管、建管分离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率不高。
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河南。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水利工程近三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溉面积减少近半。
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接受采访时称:“国家的投资都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反而忽略了与农民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
在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迫在眉睫。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业用水总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比重为60%左右;当前,河南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大水漫灌情况仍然普遍,水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喜良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以发展节水农业为途径,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区。“因地制宜兴办小微型水利工程,疏通田间‘毛细血管’,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截至8月5日,河南因干旱造成受灾人口1426.28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88.6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
面对持续不下的高温、蔓延不断的旱情,河南已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8月6日,河南省水利厅倡议全省居民“节约用水”。
大旱因何而起?秋粮能否保收?8月初,笔者深入河南旱情最严重地区,实地走访调查。
“卡脖旱”,玉米长得像蒜苗
8月2日上午11时,一辆免费送水车停在了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三岔沟村。村民们奔走相告,赶着牛车,开着机动三轮车,挑着水桶,排队接水。
刚用铁皮汽油桶接完水的杨老汉告诉笔者,接满一桶水够一家4口人、两头牛用一天。由于持续干旱,地处山区的三岔沟村的所有机井和地下井水在7月初就已干涸,村民们吃水全靠到3~5公里以外的地方买水。
8月2日上午,烈日当头,安良镇老山薛村村民张青林正在自家小院的大树下洗脚,盆中一层泥沙一层水。“井里已经没水了,一口井一天才能舀出两桶泥沙水。”张青林的老伴说,一桶泥沙水够他们夫妻俩吃一天,“吃水都很困难了,哪还敢洗澡。”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郏县377个行政村有79个村、10.9万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吃水困难。
郏县水利局局长王天申告诉笔者,2012年、2013年全年降水不足420毫米,是正常年份平均降水量705毫米的60%左右。“由于近年来雨水偏少,加之今年长时间、大范围干旱少雨,气温高、蒸发量大,目前郏县遭遇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
据了解,郏县境内有中小型水库22座,因连续干旱,今年有21座已干涸;13条河流已全部断流,3700眼水井干涸,导致该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以上。
七八月之交,正值玉米抽穗的关键期,河南省水利厅官员告诉笔者,目前,河南受旱面积初步稳定,严重干旱面积达863万亩左右。
在郏县安良镇高楼村,望着一块块的空地,王天申语气凝重:“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和高温晴热天气导致土壤失墒,郏县很多耕地都是播完种子不发芽,有些村民干脆放弃播种。”
“全县重旱作物面积12.34万亩,因旱无法种植面积4.45万亩,干枯4.88万亩。”郏县秋作物播种面积74.7万亩,目前受旱面积已达47.19万亩,占全县秋作物播种面积的63.2%,今年秋粮减产已成定局。“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株应该有一人高,叶子十五六片,现在地里的玉米二三十厘米高,又矮又细跟‘蒜苗’一样,情况不容乐观。”王天申表示,面对现在的“卡脖旱”,如果再这么下去,眼前这片玉米地可能就要绝收。
据了解,6月份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仅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旱情已影响到秋作物的生长发育。据媒体报道,信阳市有30万亩耕地因水源不足造成无法栽插秧苗。驻马店市西部的重旱区,开始机割绝收的玉米,养地待种小麦。
一个月打不好一口井
在老山薛村,深达80米的老水井已无水可饮。为缓解饮水难,安良镇实行村镇出资打井。8月2日,老山薛村请来的打井队,正在作业,机器轰鸣。
“由于土壤下面岩石多,很坚硬,对钻头磨损大,机器容易出故障,钻井进度缓慢。慢时每天三四米,快时每天10多米。”老山薛村村支书郝战夺说,虽然开工打井已一个月,10个人一天24小时三班倒,但至今只打了170米深,还未到地下水源处。“经过物探,这口井需要打到300米才会出水。”
由于石层复杂,该井每米投入大约900元,整口井打下来连同水池配套设施,需花40万元左右。
为切实解决好7个乡镇2.9万多名群众的饮水难,郏县已多方筹款650万元,在严重饮水困难的第一批23个行政村,建设23处应急饮水解困工程。王天申说,截至目前,已打好300米深井6眼,管网延伸1处。剩余15个村的水源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8月4日,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许昌市提出“丢卒保车”措施。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妥善处理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用水关系,采取对造纸、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限制用水直至停产,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限量定时供应。
目前许昌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机井维修、新打机井等抗旱应急工程,重点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
为保证城市吃水,河南已两次对两座大水库动用“死库容”(指水库正常运营时最低水位以下的库容),这是“压箱底的水”,不到万不得已严格限用。平顶山市区人口百万,平顶山市供水源——白龟山水库的水位已是历史最低。7月29日,河南第二次批准动用白龟山“死库容”。
多半机井“带病运行”
笔者从河南省水利厅获悉,虽然多年以来河南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巨大,但因为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问题的存在,使得“短板现象”依然突出。
相关资料显示,河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七成,有3000多万亩耕地是望天收。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喜良表示,河南的农田灌溉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天不足和后天失修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加之机井陆续进入报废和更新改造期,目前河南省有一多半机井处于“带病运行”的状态。
叶县被称为河南产粮大县,粮食总产量占平顶山市的三分之一。但是,今年90余万亩秋作物,绝大部分也已受灾。
笔者在叶县走访时发现,该县不少支渠和毛渠都遭到了破坏。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最近一次水利普查,全县有1万多眼井,但30%左右都不能用。很多村子为了占地,把渠都毁了,干渠放水之后也只能是沿岸的人能用上。”目前叶县境内农田里的水井,主要是由水利、扶贫、发改委和土地部门4家单位负责开凿。该官员称,造成这个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据悉,水井建成验收合格后,管理权都会被交到各乡镇的手里,乡镇可能还会将其管理权交给具体的农户。“本着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水利部门也不可能负责维护这些设备。”上述官员称,重建轻管、建管分离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完备率不高。
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河南。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水利工程近三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溉面积减少近半。
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接受采访时称:“国家的投资都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反而忽略了与农民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
在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迫在眉睫。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业用水总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比重为60%左右;当前,河南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大水漫灌情况仍然普遍,水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河南省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喜良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以发展节水农业为途径,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区。“因地制宜兴办小微型水利工程,疏通田间‘毛细血管’,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