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坚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教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永恒命题。自亚里士多德起,维多利诺、卢梭、狄德罗、裴斯泰洛齐、欧文、傅里叶等先哲们都倡导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基础之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我国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体质量标准,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指导作用。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应该把师范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教师。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来看,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师角色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需要全面发展的新教师投身教师队伍,为新课程的实施注入新鲜的血液。师范生是新教师的源泉,教师职前教育应该致力于把师范生培养成为新课程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教师。
(二)应该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新手教师
从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来看,师范生阶段(即职前教师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开始阶段,也是正式成为一名教师的准备与奠定基础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职前、入职、在职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会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合格到优秀、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之路。因此,对于教师职前教育而言,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要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职前教育能够做到的是培养一名合格的新手教师,使其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情意、知识、能力方面的专业素养,能够顺利适应作为一名初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当前每一位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都会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遵循新课程的要求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实施者。所以,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职前教育应该立足新课程,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新手教师。
二从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教师要胜任职业角色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目前关于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的研究很多,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运作、教师的工作方式、职业发展这几个维度来看,新课程中教师必然要扮演以下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合作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下面就依据这五种角色来分析新课程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问题。
(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主要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全方位挑战。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理解学生、知识、学习、教学等的意义,形成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完善,除了要及时更新充实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之外,更要加强对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以便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因为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着实践性指导作用。[1]再次,教师的能力方面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监控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中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断调控教学活动,有效管理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二)课程运作中的教师角色———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师从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转向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拥有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尤其是教师被视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崭新的角色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积极作为,与其他人员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课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素养。从构成要素来看,教师的课程素养应该包含课程意识、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
(三)工作方式中的教师角色———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常常是个体的、孤立的、自我封闭的,教师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既没有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好处,也没有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学校情境中,无论是学科教学、课程开发、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的有效开展,其实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需要同一学科(或年级)教师、相邻学科(或年级)教师、不同学科(或年级)教师建立合作团体。对教师而言,合作不应局限在教师之间,还应包含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共同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正是凭借教师和学生各自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与密切配合,教学活动才能成功。新课程也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亲密合作。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家长和依靠家长,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需要教师形成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角色———学习者和研究者
伴随信息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和学生也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依靠持续不断地学习来保证自身知识的更新,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已经超越传统的教书匠层面,赋予了新的角色———研究者。从斯腾豪斯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开始,到埃利奥特强调“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再到凯米斯等人呼唤“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人们认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能力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应该成为行动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加深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和理解,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课程下教师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声音日益强烈,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最终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发展。作为学习者,教师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作为研究者,教师应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从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来看,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师范生将来进行有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观念、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师范生将来参与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课程意识、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师范生将来成功与人合作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师范生将来进行终身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所需要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科学定位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影响着培养的途径与策略。对教师职前教育来说,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恰当的培养内容是对师范生进行有效培养的基本前提。在基础教育推行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新教师时首先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师职前教育机构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培养方案,应该站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来分析关于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问题,及时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合时宜的地方,突显新课程的新要求,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
(二)改进与完善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究竟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根据前面对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的分析,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应该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已有课程框架基础上,提高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譬如增加关于新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使师范生积累丰富的教学、课程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条件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则要树立优化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遵循教学规律,科学施教,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职前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角色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实践。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基于实践。这一点无论是在英国的PGCE课程培养模式,还是在美国的教师培养形式———PDS(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都得到了强调。要想培养出新课程所需要的新教师,教师职前教育必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化教育实践。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案例的引入,现实中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学校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如模拟教学、教学竞赛、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教育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深体验,锻炼能力。第三,加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作为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能够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这些构成了师范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将教育实习置于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方式、内容等,为师范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64.
(一)坚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教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永恒命题。自亚里士多德起,维多利诺、卢梭、狄德罗、裴斯泰洛齐、欧文、傅里叶等先哲们都倡导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基础之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我国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体质量标准,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指导作用。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应该把师范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教师。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来看,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才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师角色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需要全面发展的新教师投身教师队伍,为新课程的实施注入新鲜的血液。师范生是新教师的源泉,教师职前教育应该致力于把师范生培养成为新课程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教师。
(二)应该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新手教师
从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来看,师范生阶段(即职前教师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开始阶段,也是正式成为一名教师的准备与奠定基础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职前、入职、在职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会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合格到优秀、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之路。因此,对于教师职前教育而言,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要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职前教育能够做到的是培养一名合格的新手教师,使其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情意、知识、能力方面的专业素养,能够顺利适应作为一名初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当前每一位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都会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遵循新课程的要求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实施者。所以,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职前教育应该立足新课程,把师范生培养成为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新手教师。
二从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教师要胜任职业角色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目前关于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的研究很多,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运作、教师的工作方式、职业发展这几个维度来看,新课程中教师必然要扮演以下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合作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下面就依据这五种角色来分析新课程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问题。
(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主要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全方位挑战。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理解学生、知识、学习、教学等的意义,形成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完善,除了要及时更新充实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之外,更要加强对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以便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因为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着实践性指导作用。[1]再次,教师的能力方面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监控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中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断调控教学活动,有效管理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二)课程运作中的教师角色———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师从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转向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拥有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尤其是教师被视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崭新的角色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积极作为,与其他人员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课程。为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课程素养。从构成要素来看,教师的课程素养应该包含课程意识、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
(三)工作方式中的教师角色———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常常是个体的、孤立的、自我封闭的,教师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既没有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好处,也没有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学校情境中,无论是学科教学、课程开发、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的有效开展,其实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需要同一学科(或年级)教师、相邻学科(或年级)教师、不同学科(或年级)教师建立合作团体。对教师而言,合作不应局限在教师之间,还应包含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共同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正是凭借教师和学生各自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与密切配合,教学活动才能成功。新课程也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亲密合作。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家长和依靠家长,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需要教师形成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角色———学习者和研究者
伴随信息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和学生也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依靠持续不断地学习来保证自身知识的更新,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已经超越传统的教书匠层面,赋予了新的角色———研究者。从斯腾豪斯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开始,到埃利奥特强调“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再到凯米斯等人呼唤“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人们认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能力对自己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应该成为行动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加深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和理解,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课程下教师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声音日益强烈,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最终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发展。作为学习者,教师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作为研究者,教师应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从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定位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来看,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师范生将来进行有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观念、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师范生将来参与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课程意识、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师范生将来成功与人合作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师范生将来进行终身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所需要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科学定位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影响着培养的途径与策略。对教师职前教育来说,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恰当的培养内容是对师范生进行有效培养的基本前提。在基础教育推行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新教师时首先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师职前教育机构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培养方案,应该站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来分析关于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问题,及时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合时宜的地方,突显新课程的新要求,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
(二)改进与完善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究竟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根据前面对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的分析,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应该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已有课程框架基础上,提高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譬如增加关于新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使师范生积累丰富的教学、课程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条件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则要树立优化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遵循教学规律,科学施教,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职前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角色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实践。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基于实践。这一点无论是在英国的PGCE课程培养模式,还是在美国的教师培养形式———PDS(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都得到了强调。要想培养出新课程所需要的新教师,教师职前教育必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化教育实践。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案例的引入,现实中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学校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如模拟教学、教学竞赛、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教育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深体验,锻炼能力。第三,加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作为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能够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这些构成了师范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将教育实习置于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方式、内容等,为师范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