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闻报道是否真实,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实践证明,一条真实的新闻能够塑造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一条虚假的新闻也能断送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社会。新闻从业者应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做根治虚假新闻的先锋。
关键词: 虚假新闻 职业道德 防范措施
一、虚假新闻的成因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缺乏实证而引致的新闻要素残缺的报道。虚假新闻与新闻的真实性背道而驰,制造、传播不真实的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和愚弄,它将使人民群众失去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给实际工作和群众生活造成损失,带来危害。
1.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一己私利,昧心写稿。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对新闻从业者的腐蚀很大,部分新闻工作者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不惜制造假新闻。近年来,新闻工作者因此而触犯刑律,受到法律制裁的事情时有所闻。更有一些小报,甚至连办报资格都没有却为了金钱乱发稿件。
2.部分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热衷“独家新闻”。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一些媒体为了能够力压群雄、挺立潮头,进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纷纷将注意力转向“独家新闻”,博得读者的青睐,壮大自己的品牌与知名度。一些媒体甚至为了找到独家新闻,不惜铤而走险,公然造假,炮制“独家新闻”。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报道。节目显示,该栏目编导通过暗访,发现在朝阳区东四环附近的早点铺中出售用废弃纸箱和肥猪肉做馅的小笼包。该报道经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直播北京》等新闻栏目转播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核查下,事实真相终于水落石出:《透明度》栏目临时工作人员为了获取“新闻猛料”,从市场上买来肉陷、面粉和纸箱然后授意外来务工人员为其制作包子,然后用家用摄像机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在电视上播出。真相大白之后,舆论一片哗然,群众纷纷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媒体的公信力表示质疑和谴责。
3.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缺失。新闻采访与写作,要求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不可否认,某些记者的工作态度的缺失与不足,造成了虚假新闻的出现。有的记者重写轻采,只问不察,不考究真相,造成新闻失实;有的记者不能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却闭门造车,搞合理想象。
4.部分媒体追求唯快是好,忽略新闻的真实性。现在媒体竞争激烈,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有些媒体就直接从网络上转载一些所谓的最新消息,但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公众性非常强,讲述者多元化,消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为了抢占新闻的制高点,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抢得先机,导致很多没有经过认真核实的新闻就搬上版面。如2009年11月12日,某报刊为了增强时效性,刊发了一张《石家庄积雪比人高》的照片,图片说明是:“11日,石家庄市民清扫楼顶积雪。”几天后环球网证实,这张照片是一家国外网站2008年7月刊登的照片,而照片中的地点是意大利,该报社随后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受到同行和读者的一致谴责。可见片面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其结果适得其反。
二、防范虚假新闻的措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面对虚假新闻时,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不给制假造假者任何机会。
1.采用思想教育手段。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主要针对两种人,一是那些不懂得新闻必须真实的人,一是那些虽然知道新闻应该真实,但对虚假新闻的危害认识不够的人。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认识路线,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工作都必须本着真实性原则去做,才能探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其次,职业道德教育是新闻真实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缺乏对新闻理论和新闻规律的研究,或者浅尝辄止,因而在一些新闻基本原理上缺乏较深的见解和统一的认识。
2.通过舆论手段进行监督。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使之处于广泛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具体来说,舆论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开揭发、批评弄虚作假者和虚假新闻,使虚假新闻制造者无处遁形,这样会在全社会树起一股崇尚真实新闻的好风气。(2)在新闻界内部批评。新闻单位内部的差错登记和公布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手段,一方面使造假者受到了批评,另一方面维护了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3)杜绝新闻采访中的垄断。
3.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制裁。遵循“谁出错谁扣钱,谁堵住错误谁得奖”的原则,一方面必须扣发责任人一定的工资、奖金甚至罚款,另一方面,对错误发现人进行表扬并发给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从记者到编辑,稿件签发人及第一读者都要按上述原则实行。
4.建立和健全法律规章。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还要予以法律制裁。对提供假材料、假报道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罗马尼亚新闻法规定对“向报社提供明知不符合事实的消息和资料”的人,同写虚假新闻的记者一样,罚款1000至5000列伊(罗马尼亚货币),这种做法有利于从消息的源头杜绝虚假新闻。
上述几种手段中,教育手段是解决认识问题,把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因”植入新闻工作者的头脑。舆论手段能够造成一种压力,使违反真实性原则的单位和个人有所悔悟和反省,这两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心理和思想,可以喻之为“内服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具有约束、制裁的强制作用,可以比做“外用药”,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但是能使新闻工作者真正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随时防止报道失实。“内服”加“外用”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定能治愈虚假新闻的“顽疾”。
关键词: 虚假新闻 职业道德 防范措施
一、虚假新闻的成因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缺乏实证而引致的新闻要素残缺的报道。虚假新闻与新闻的真实性背道而驰,制造、传播不真实的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和愚弄,它将使人民群众失去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给实际工作和群众生活造成损失,带来危害。
1.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一己私利,昧心写稿。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对新闻从业者的腐蚀很大,部分新闻工作者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不惜制造假新闻。近年来,新闻工作者因此而触犯刑律,受到法律制裁的事情时有所闻。更有一些小报,甚至连办报资格都没有却为了金钱乱发稿件。
2.部分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热衷“独家新闻”。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一些媒体为了能够力压群雄、挺立潮头,进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纷纷将注意力转向“独家新闻”,博得读者的青睐,壮大自己的品牌与知名度。一些媒体甚至为了找到独家新闻,不惜铤而走险,公然造假,炮制“独家新闻”。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报道。节目显示,该栏目编导通过暗访,发现在朝阳区东四环附近的早点铺中出售用废弃纸箱和肥猪肉做馅的小笼包。该报道经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直播北京》等新闻栏目转播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核查下,事实真相终于水落石出:《透明度》栏目临时工作人员为了获取“新闻猛料”,从市场上买来肉陷、面粉和纸箱然后授意外来务工人员为其制作包子,然后用家用摄像机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在电视上播出。真相大白之后,舆论一片哗然,群众纷纷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媒体的公信力表示质疑和谴责。
3.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缺失。新闻采访与写作,要求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不可否认,某些记者的工作态度的缺失与不足,造成了虚假新闻的出现。有的记者重写轻采,只问不察,不考究真相,造成新闻失实;有的记者不能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却闭门造车,搞合理想象。
4.部分媒体追求唯快是好,忽略新闻的真实性。现在媒体竞争激烈,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有些媒体就直接从网络上转载一些所谓的最新消息,但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公众性非常强,讲述者多元化,消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为了抢占新闻的制高点,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抢得先机,导致很多没有经过认真核实的新闻就搬上版面。如2009年11月12日,某报刊为了增强时效性,刊发了一张《石家庄积雪比人高》的照片,图片说明是:“11日,石家庄市民清扫楼顶积雪。”几天后环球网证实,这张照片是一家国外网站2008年7月刊登的照片,而照片中的地点是意大利,该报社随后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受到同行和读者的一致谴责。可见片面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其结果适得其反。
二、防范虚假新闻的措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面对虚假新闻时,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不给制假造假者任何机会。
1.采用思想教育手段。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主要针对两种人,一是那些不懂得新闻必须真实的人,一是那些虽然知道新闻应该真实,但对虚假新闻的危害认识不够的人。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认识路线,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工作都必须本着真实性原则去做,才能探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其次,职业道德教育是新闻真实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缺乏对新闻理论和新闻规律的研究,或者浅尝辄止,因而在一些新闻基本原理上缺乏较深的见解和统一的认识。
2.通过舆论手段进行监督。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使之处于广泛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具体来说,舆论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开揭发、批评弄虚作假者和虚假新闻,使虚假新闻制造者无处遁形,这样会在全社会树起一股崇尚真实新闻的好风气。(2)在新闻界内部批评。新闻单位内部的差错登记和公布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手段,一方面使造假者受到了批评,另一方面维护了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3)杜绝新闻采访中的垄断。
3.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制裁。遵循“谁出错谁扣钱,谁堵住错误谁得奖”的原则,一方面必须扣发责任人一定的工资、奖金甚至罚款,另一方面,对错误发现人进行表扬并发给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从记者到编辑,稿件签发人及第一读者都要按上述原则实行。
4.建立和健全法律规章。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还要予以法律制裁。对提供假材料、假报道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罗马尼亚新闻法规定对“向报社提供明知不符合事实的消息和资料”的人,同写虚假新闻的记者一样,罚款1000至5000列伊(罗马尼亚货币),这种做法有利于从消息的源头杜绝虚假新闻。
上述几种手段中,教育手段是解决认识问题,把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因”植入新闻工作者的头脑。舆论手段能够造成一种压力,使违反真实性原则的单位和个人有所悔悟和反省,这两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心理和思想,可以喻之为“内服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具有约束、制裁的强制作用,可以比做“外用药”,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但是能使新闻工作者真正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随时防止报道失实。“内服”加“外用”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定能治愈虚假新闻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