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惟扬早晨出门去上学,等电梯时,楼道的窗户里投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无意中往外一看,金色的阳光照射在约两公里外正在施工的“鸟巢”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一直想要拍摄奥运主场馆,这里不正是拍摄“鸟巢”的最佳地点吗?
2006年3月18日,武惟扬把照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好,长焦镜头一推,刚刚开始有点轮廓的“鸟巢”突然呈现在眼前,他第一次有了一种“奥运就在家门口”的感觉。从那天开始,武惟扬开始隔三岔五地对着“鸟巢”拍上一张,一年多来从不间断。在他的镜头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先有了粗大的混凝土结构,再一点点搭起了钢筋铁骨,渐渐长大,周边的环境也在变,以前那些低矮的平房现在都没有了。
四百多张照片,像一本日记一样记录下“鸟巢”成长过程中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而“武惟扬拍‘鸟巢’”这件事也像一个传奇一样不胫而走。许多同学专程到他家,透过楼道的窗子看看“鸟巢”,有的还开玩笑地说,这就是在传说中的楼道看传说中的“鸟巢”。不知不觉,奥运便这样渗透到生活之中。
拍摄还在继续。武惟扬说,他准备一直拍到2008年8月8日,那一天,他将从早上的第一缕晨曦打在鸟巢上面开始一直拍,拍到太阳落山,拍到奥运会开幕,而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他将完成整个系列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北京奥运的这一段历史没有成为空白。”武惟扬说。
记录这一段历史的,并不只有武惟扬一个人。他的很多同学也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捕捉这个城市迈向奥运的一个个足印。
有一次,摄影老师焦嘉生带领同学们去工地上拍“鸟巢”,同学们嘁哩喀喳按了半天快门后,完成了拍摄任务。焦老师带着大家往回走,走着走着,发现少了一个人。一回头,远远地看到吴博远仍然站在那里拍照。“你在拍什么?”焦老师问。“看!”吴博远说,“这么巨大的‘鸟巢’上,站着几个小小的人。”原来,那是“鸟巢”的建设者,吴博远在镜头中捕捉到了这一幕,这一幕也深深感动了他:那些平凡的劳动者,用默默无闻的劳动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工程!(照片请在本文找)
今年春天,北京的一万两千多名市民参加了为庆祝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的春季长跑。小摄影师们早早地扛着器材来到了天安门,为了拍出好照片,他们必须跟着拥挤的人群一起跑。芦晓桐是个瘦弱的男生,跑的时候脚被人狠狠地踩了一下,但他还是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往前冲。拍完以后,芦晓桐看自己的脚,已经肿得老高了。“为了奥运会,大家都在跑,”晓桐半开玩笑地说,“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在这些同学眼里,北京奥运不只是个事件,更是一个过程,“当我们把照片搁在一块儿时,就相当于把时间拼凑起来。”在相机镜头这“第三只眼”里,北京在一天天变化,而用这“第三只眼”看世界的少年们,也在一天天长大。
2006年3月18日,武惟扬把照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好,长焦镜头一推,刚刚开始有点轮廓的“鸟巢”突然呈现在眼前,他第一次有了一种“奥运就在家门口”的感觉。从那天开始,武惟扬开始隔三岔五地对着“鸟巢”拍上一张,一年多来从不间断。在他的镜头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先有了粗大的混凝土结构,再一点点搭起了钢筋铁骨,渐渐长大,周边的环境也在变,以前那些低矮的平房现在都没有了。
四百多张照片,像一本日记一样记录下“鸟巢”成长过程中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而“武惟扬拍‘鸟巢’”这件事也像一个传奇一样不胫而走。许多同学专程到他家,透过楼道的窗子看看“鸟巢”,有的还开玩笑地说,这就是在传说中的楼道看传说中的“鸟巢”。不知不觉,奥运便这样渗透到生活之中。
拍摄还在继续。武惟扬说,他准备一直拍到2008年8月8日,那一天,他将从早上的第一缕晨曦打在鸟巢上面开始一直拍,拍到太阳落山,拍到奥运会开幕,而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他将完成整个系列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北京奥运的这一段历史没有成为空白。”武惟扬说。
记录这一段历史的,并不只有武惟扬一个人。他的很多同学也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捕捉这个城市迈向奥运的一个个足印。
有一次,摄影老师焦嘉生带领同学们去工地上拍“鸟巢”,同学们嘁哩喀喳按了半天快门后,完成了拍摄任务。焦老师带着大家往回走,走着走着,发现少了一个人。一回头,远远地看到吴博远仍然站在那里拍照。“你在拍什么?”焦老师问。“看!”吴博远说,“这么巨大的‘鸟巢’上,站着几个小小的人。”原来,那是“鸟巢”的建设者,吴博远在镜头中捕捉到了这一幕,这一幕也深深感动了他:那些平凡的劳动者,用默默无闻的劳动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工程!(照片请在本文找)
今年春天,北京的一万两千多名市民参加了为庆祝奥运会倒计时500天的春季长跑。小摄影师们早早地扛着器材来到了天安门,为了拍出好照片,他们必须跟着拥挤的人群一起跑。芦晓桐是个瘦弱的男生,跑的时候脚被人狠狠地踩了一下,但他还是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往前冲。拍完以后,芦晓桐看自己的脚,已经肿得老高了。“为了奥运会,大家都在跑,”晓桐半开玩笑地说,“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在这些同学眼里,北京奥运不只是个事件,更是一个过程,“当我们把照片搁在一块儿时,就相当于把时间拼凑起来。”在相机镜头这“第三只眼”里,北京在一天天变化,而用这“第三只眼”看世界的少年们,也在一天天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