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在教学模式上仍需要不断创新。本文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授课方式、实践探究、课后作业等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索实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保障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 对分课堂 探究式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c)-0183-03
Abstract: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a subject-basic course and a major course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still needs to be constantly innovat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teaching mode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inquiry and homework assignments, inspir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sur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Key Words: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PAD class; Inquiry teaching; Innovation
普通植物病理学(简称“普病”)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基础课和承前启后的专业骨干课程,肩负着启蒙、解惑、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重任,课程主要揭示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物间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诊断和病原鉴定以及植物病害防治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玩手机低头族普遍,學习的低效率和功利化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植物病理学新技术和新成果不断出现,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将“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探究式教学活动相结合应用到“普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和实践。
1 “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在“普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相结合:一半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互式学习。该模式的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隔开,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有一周的充分时间完成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因此对分课堂在时间上有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
1.2 “对分课堂”课堂教学应用及效果
笔者结合“普病”的特点在个别章节讲授中融入了“对分课堂”的授课理念,通过3年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两种主要课堂教学方式:一是“隔堂对分”,在第1次课中讲解章节内容框架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思考、理解和内化吸收章节内容并独立完成作业,或形成自己的学习见解或疑问。在第二次课的前一半时间学生就课后学习内容或作业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抽查和点评,学生根据讨论和教师点评结果对于自己作业中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内容进行注释和补充;后一半时间教师继续讲授新章节的内容框架和重点难点。二是“当堂对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到某点内容停下来,让学生独立学习2~5min、与同桌或前后同学(小组)讨论2~5min、教师抽查学生学习和讨论情况并点评,后继续讲授。讨论中小组提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回答,增加了学生间互动又可以督促全班同学认真听讲。教师发现讨论中共性问题给予重点透彻讲解是讨论环节的主要目标。课堂讨论点评中教师不能解决所有小组的问题,特别是非共性问题,留作课后小组间互相讨论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讨论中学生小组提出的教师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教师需及时记录课后查阅之后再反馈,这也倒逼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活力,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备而来,学习兴趣和热情显著增强,学习主动性参与度显著提升,课堂讨论积极,讨论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提高,教学效果好;如讨论菌物与人类关系,通过学生间多次提问和回答丰富和完善了菌物与人类有益和有害的诸多实例,理解了菌物的类别、用途和重要性。再如课堂讲授中引入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实例,组织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创新性和主要研究成果等开展讨论,使学生深切明白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先教后学,保留传统教学优势,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素质和情操,促进了学生成长。对分课堂简便,可灵活运用,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如柯赫氏法则应用讨论时,结合学生在实验室的研究情况进行多人次讨论,使学生真正明白柯赫氏法则的内涵,而不是纸上谈兵。要求学生碰到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不要独自苦思冥想,要学会通过询问同学或讨论找到答案,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对分讨论,就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 强化“普病”课后作业及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的本科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常发现“平台”上布置的作业,学生都是通过网上搜索、复制粘贴形成电子文稿提交,达不到学习、理解和消化的目的,提交的电子作业也缺乏学习痕迹。因此笔者在课后作业布置和提交形式探索中,采用纸质作业模式,让学生使用专门的练习本作答课后作业。布置的作业有两种形式,即教师围绕章节内容布置的题目和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学习要点和重难点摘录在作业本上,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独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另外读书笔记还可以采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亮考帮”方式进行书写,主要围绕“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亮闪闪”就是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收获或触动最大的知识点;“考考你”即是认为自己已经弄懂的知识点,但觉得同学可能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帮帮我”是自己通过自学还没有弄懂、有疑惑的问题,在讨论中需要求助同学来解决。
通过要求学生课后做作业来督促学生复习、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作业也是开展对分课堂讨论环节的基础,为下次课深入、有意义的交流讨论提供保障。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根据自己的作业本及作业痕迹开展有效讨论,使讨论具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难点。除此之外,课后作业还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书写强化了学生课后学习理解过程,更有利于掌握知识点;二是作业本是学生平时学习、理解章节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可作为期末考试或今后考研的复习资料,学生结合平时在作业上留下的注释和补充痕迹,快速回忆学习过程,更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稳固,提高考试成绩。
笔者在“普病”的教学探索实践中,以题目作业和读书笔记相结合方式布置作业,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章节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如“寄生性种子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等章节。作业本在学生课堂学习或讨论中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并不是每次布置的作业都要求学生提交,同时也为提高评阅效率,一般每布置3~4次作业后集中收齐作业本进行评阅评分。作业评价非常重要,可以衡量学生课后学习态度和成效,作业4类评分:3分合格,即按时上交作业;4分良好,即作业态度端正作答较好,5分优秀,即作答有新意有亮点;迟交无分。笔者作业批改时发现不少学生在书写作业时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有的用不同颜色对知识点加以标注和区分,甚至写出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将优秀或有新意的作业拍照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激励学生更加注重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有同学表示自己如此津津乐道地重视和认真对待这门课的作业,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从未有过。因为作业能反映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态度和投入时间,笔者将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记录。
3 探究式教学活動引入“普病”教学及成效
3.1 专题拓展交流式研讨
追踪和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植物病理学发展动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是“普病”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发现、追踪和概括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以及生产中遇到新问题的学习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性。如出现一种植物新病害,如何运用新技术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如何运用技术方法研究新病害的传播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教师事先设定若干专题项目,学生按专题兴趣或抽签分成小组,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协作,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内容,制作PPT课件,适时在课堂展示和交流。如笔者在教学中曾设定“植物病害与粮食安全”、“对环境和食品卫生有重要影响的子囊菌”、“食用菌及其产业发展”、“稻瘟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水稻白叶枯病及研究进展”、“外来入侵病害”、“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模式及研究进展”、“植物病害监测与预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专题。专题由设立的小组长负责,查阅近5年中英文文献,要求至少有2篇外文文献,PPT制作图文并茂,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根据授课进度由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专题汇报交流,时间15~20min。其他同学提问、汇报小组进行答疑,开展有针对性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指出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时间10~15min。最后班级同学在事先发放的打分纸条上从内容新颖、语言表达、PPT展示、合作性、帮助收获等方面对汇报小组打分。在2016年的教学探索中小组各成员间得分相同,课程结束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小组成员间积极性、参与度存在差异,存在不干活或很少干活的学生,因此在2017和2018年增加了小组长及主要成员对本小组成员打分环节,包括成员的态度、积极性、参与度、贡献等。从而不断完善这一环节,做评价客观和相对公正。
3.2 科研探索交流式研讨
为了使学生掌握能基本的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普病”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实验探索项目。笔者结合“普病”的实践教学环节“农田作物病害调查”和“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小组(每小组3~4名学生)仔细观察农田、蔬菜、果树、茶树、园林植物及森林公园野生植物等已知或未知病害的典型症状,每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两种及以上植物病害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研究观察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同时进行接种试验,观察分离菌株致病性及记录侵染植物发病和危害过程,以探究植物病害的病原。笔者在指导学生科研试验探索中发现可以让研究生参与指导工作,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每1名研究生负责2~3个小组,指导学生基本的实验室操作技术,如培养基制作、无菌操作技术、组织分离、显微观察以及接种实验等,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实验动手能力,也锻炼了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及与本科生交流沟通能力,有助于研究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指导各小组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科研现象,制作PPT进行全班课堂交流研讨。此环节笔者重点关注的是科研探索的实验过程而不是实验结果,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性。该环节评分可由两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评分,研究生对所指导小组各成员进行打分,包括实验积极性、态度、参与度、投入等。 4 学生反馈和建议环节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和主动参与者、实施者,因此在“普病”教学活动特别是引入了新探索实践的教学活动结束后,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对课程的理解和建议显得尤为重要,也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笔者在“普病”课程即将结束时,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谈谈对这门课的理解和收獲、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笔者收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和响应,都表示对植物病理学及研究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表达出自己兴趣点,如病原菌物微观世界、病原菌物种类和侵染规律、植物病原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等,感到学习这门课程特别是运用所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成就感。都认为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和锻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通过分组展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在查找整理资料文献、PPT制作以及汇报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另外,学生也对“普病”教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中肯的建议:如“希望每章结束后可以做个章节重点归纳或是小测试,以便对知识点有更深刻地掌握,期末也更容易复习”、“其他同学在小组讲解的时候听得不认真(我也是这样),希望以后同学能加强PPT的讲解水平”、“打分不仅要给整个小组打,最好给每个成员单独打分,深入了解每个同学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的付出”、“关于课堂讨论方面,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希望能多一点同学提问”、“结合时代感和人物以视频方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在之后的课程中,能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走进生活,更多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等。这些建议都是笔者今后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2(3):41-44.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 邓秀梅,吴铁.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论导刊,2012(11):106-108.
[4] 申健, 刘德江,丛慧颖,等.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13-214.
[5] 翟凤艳,刘英杰,霍云凤,等.启发式教学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17):76-77.
[6] 刘明秋.对分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效果反馈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487-494.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 对分课堂 探究式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c)-0183-03
Abstract: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a subject-basic course and a major course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still needs to be constantly innovat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teaching mode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inquiry and homework assignments, inspir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sur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Key Words: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PAD class; Inquiry teaching; Innovation
普通植物病理学(简称“普病”)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基础课和承前启后的专业骨干课程,肩负着启蒙、解惑、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重任,课程主要揭示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物间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诊断和病原鉴定以及植物病害防治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玩手机低头族普遍,學习的低效率和功利化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植物病理学新技术和新成果不断出现,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将“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探究式教学活动相结合应用到“普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和实践。
1 “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在“普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相结合:一半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互式学习。该模式的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隔开,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有一周的充分时间完成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因此对分课堂在时间上有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课堂。
1.2 “对分课堂”课堂教学应用及效果
笔者结合“普病”的特点在个别章节讲授中融入了“对分课堂”的授课理念,通过3年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两种主要课堂教学方式:一是“隔堂对分”,在第1次课中讲解章节内容框架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思考、理解和内化吸收章节内容并独立完成作业,或形成自己的学习见解或疑问。在第二次课的前一半时间学生就课后学习内容或作业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抽查和点评,学生根据讨论和教师点评结果对于自己作业中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内容进行注释和补充;后一半时间教师继续讲授新章节的内容框架和重点难点。二是“当堂对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到某点内容停下来,让学生独立学习2~5min、与同桌或前后同学(小组)讨论2~5min、教师抽查学生学习和讨论情况并点评,后继续讲授。讨论中小组提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回答,增加了学生间互动又可以督促全班同学认真听讲。教师发现讨论中共性问题给予重点透彻讲解是讨论环节的主要目标。课堂讨论点评中教师不能解决所有小组的问题,特别是非共性问题,留作课后小组间互相讨论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讨论中学生小组提出的教师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教师需及时记录课后查阅之后再反馈,这也倒逼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活力,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备而来,学习兴趣和热情显著增强,学习主动性参与度显著提升,课堂讨论积极,讨论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提高,教学效果好;如讨论菌物与人类关系,通过学生间多次提问和回答丰富和完善了菌物与人类有益和有害的诸多实例,理解了菌物的类别、用途和重要性。再如课堂讲授中引入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实例,组织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创新性和主要研究成果等开展讨论,使学生深切明白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先教后学,保留传统教学优势,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素质和情操,促进了学生成长。对分课堂简便,可灵活运用,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如柯赫氏法则应用讨论时,结合学生在实验室的研究情况进行多人次讨论,使学生真正明白柯赫氏法则的内涵,而不是纸上谈兵。要求学生碰到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不要独自苦思冥想,要学会通过询问同学或讨论找到答案,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对分讨论,就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 强化“普病”课后作业及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的本科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常发现“平台”上布置的作业,学生都是通过网上搜索、复制粘贴形成电子文稿提交,达不到学习、理解和消化的目的,提交的电子作业也缺乏学习痕迹。因此笔者在课后作业布置和提交形式探索中,采用纸质作业模式,让学生使用专门的练习本作答课后作业。布置的作业有两种形式,即教师围绕章节内容布置的题目和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学习要点和重难点摘录在作业本上,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独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另外读书笔记还可以采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亮考帮”方式进行书写,主要围绕“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亮闪闪”就是学生列出自己认为收获或触动最大的知识点;“考考你”即是认为自己已经弄懂的知识点,但觉得同学可能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帮帮我”是自己通过自学还没有弄懂、有疑惑的问题,在讨论中需要求助同学来解决。
通过要求学生课后做作业来督促学生复习、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作业也是开展对分课堂讨论环节的基础,为下次课深入、有意义的交流讨论提供保障。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根据自己的作业本及作业痕迹开展有效讨论,使讨论具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难点。除此之外,课后作业还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书写强化了学生课后学习理解过程,更有利于掌握知识点;二是作业本是学生平时学习、理解章节内容过程中的助记和概要,可作为期末考试或今后考研的复习资料,学生结合平时在作业上留下的注释和补充痕迹,快速回忆学习过程,更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稳固,提高考试成绩。
笔者在“普病”的教学探索实践中,以题目作业和读书笔记相结合方式布置作业,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章节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如“寄生性种子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等章节。作业本在学生课堂学习或讨论中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并不是每次布置的作业都要求学生提交,同时也为提高评阅效率,一般每布置3~4次作业后集中收齐作业本进行评阅评分。作业评价非常重要,可以衡量学生课后学习态度和成效,作业4类评分:3分合格,即按时上交作业;4分良好,即作业态度端正作答较好,5分优秀,即作答有新意有亮点;迟交无分。笔者作业批改时发现不少学生在书写作业时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有的用不同颜色对知识点加以标注和区分,甚至写出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将优秀或有新意的作业拍照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激励学生更加注重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有同学表示自己如此津津乐道地重视和认真对待这门课的作业,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从未有过。因为作业能反映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态度和投入时间,笔者将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记录。
3 探究式教学活動引入“普病”教学及成效
3.1 专题拓展交流式研讨
追踪和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植物病理学发展动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是“普病”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发现、追踪和概括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以及生产中遇到新问题的学习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性。如出现一种植物新病害,如何运用新技术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如何运用技术方法研究新病害的传播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教师事先设定若干专题项目,学生按专题兴趣或抽签分成小组,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分工协作,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内容,制作PPT课件,适时在课堂展示和交流。如笔者在教学中曾设定“植物病害与粮食安全”、“对环境和食品卫生有重要影响的子囊菌”、“食用菌及其产业发展”、“稻瘟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水稻白叶枯病及研究进展”、“外来入侵病害”、“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模式及研究进展”、“植物病害监测与预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专题。专题由设立的小组长负责,查阅近5年中英文文献,要求至少有2篇外文文献,PPT制作图文并茂,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根据授课进度由小组选出代表进行专题汇报交流,时间15~20min。其他同学提问、汇报小组进行答疑,开展有针对性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指出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时间10~15min。最后班级同学在事先发放的打分纸条上从内容新颖、语言表达、PPT展示、合作性、帮助收获等方面对汇报小组打分。在2016年的教学探索中小组各成员间得分相同,课程结束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小组成员间积极性、参与度存在差异,存在不干活或很少干活的学生,因此在2017和2018年增加了小组长及主要成员对本小组成员打分环节,包括成员的态度、积极性、参与度、贡献等。从而不断完善这一环节,做评价客观和相对公正。
3.2 科研探索交流式研讨
为了使学生掌握能基本的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普病”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实验探索项目。笔者结合“普病”的实践教学环节“农田作物病害调查”和“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小组(每小组3~4名学生)仔细观察农田、蔬菜、果树、茶树、园林植物及森林公园野生植物等已知或未知病害的典型症状,每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两种及以上植物病害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研究观察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同时进行接种试验,观察分离菌株致病性及记录侵染植物发病和危害过程,以探究植物病害的病原。笔者在指导学生科研试验探索中发现可以让研究生参与指导工作,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每1名研究生负责2~3个小组,指导学生基本的实验室操作技术,如培养基制作、无菌操作技术、组织分离、显微观察以及接种实验等,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实验动手能力,也锻炼了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及与本科生交流沟通能力,有助于研究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指导各小组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科研现象,制作PPT进行全班课堂交流研讨。此环节笔者重点关注的是科研探索的实验过程而不是实验结果,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性。该环节评分可由两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评分,研究生对所指导小组各成员进行打分,包括实验积极性、态度、参与度、投入等。 4 学生反馈和建议环节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和主动参与者、实施者,因此在“普病”教学活动特别是引入了新探索实践的教学活动结束后,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对课程的理解和建议显得尤为重要,也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笔者在“普病”课程即将结束时,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谈谈对这门课的理解和收獲、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笔者收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和响应,都表示对植物病理学及研究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表达出自己兴趣点,如病原菌物微观世界、病原菌物种类和侵染规律、植物病原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等,感到学习这门课程特别是运用所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成就感。都认为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和锻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通过分组展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在查找整理资料文献、PPT制作以及汇报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另外,学生也对“普病”教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中肯的建议:如“希望每章结束后可以做个章节重点归纳或是小测试,以便对知识点有更深刻地掌握,期末也更容易复习”、“其他同学在小组讲解的时候听得不认真(我也是这样),希望以后同学能加强PPT的讲解水平”、“打分不仅要给整个小组打,最好给每个成员单独打分,深入了解每个同学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的付出”、“关于课堂讨论方面,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希望能多一点同学提问”、“结合时代感和人物以视频方式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在之后的课程中,能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走进生活,更多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等。这些建议都是笔者今后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2(3):41-44.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 邓秀梅,吴铁.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论导刊,2012(11):106-108.
[4] 申健, 刘德江,丛慧颖,等.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13-214.
[5] 翟凤艳,刘英杰,霍云凤,等.启发式教学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17):76-77.
[6] 刘明秋.对分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效果反馈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48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