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挺进纵队传奇(连载之一)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絮语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华中大地同日本侵略军、汪伪军长期浴血鏖战,留下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传奇,也培育、修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军政指挥员,磨砺、煅造出一支支雄师劲旅,至今传颂海内外。江南新四军挺进纵队是其中出师较早、由中共早期党员在家乡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支英雄部队。她足跨大江南北,征战苏中皖东,在完成党中央赋予新四军向北发展、开辟苏北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研究人员集体撰写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传奇》,通过几十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演绎了新四军挺进纵队的成长史。从管文蔚创建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到陈毅派来一大批军政干部加强领导,使管部由一支地方自卫武装,改编为丹阳游击纵队、新四军挺进纵队,上升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到陈毅决策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与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合编,组成新的挺进纵队,管文蔚是挺纵司令,叶飞担任政委。
  在华中抗日战场,挺进纵队上演了“大江搭跳板”、“桥头筑阵地”、“三进泰州城”、“郭村保卫战”等华彩乐章。
  今年农历腊月初八是管文蔚诞辰110周年,9月5日,是管文蔚逝世20周年,本刊特从本期起连续选载《传奇》精彩内容,以示纪念和缅怀。
  ★ 倪山举旗
  大革命时,管文蔚就是一名叱咤风云的共产党人;国难当头,他在丹北倪山脚下拉起了抗日的队伍
  1937年9月19日,农历丁丑年的中秋佳节又来临了。在长江之滨的丹阳北乡倪山村管家老宅里,一大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坐在上首的是一位蓄着山羊胡子的白发老人,他是一家之长管士霖。
  “全家人7年没在一起吃过团圆饭了。现在,老二、老四都回来了,今天真难得啊!”管士霖高兴地发话说。
  在他的左边是一位身材修长的中年人,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铜框眼镜,他就是管家的老二管文蔚。别看他文质彬彬,一脸读书人的样子,可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共产党人。
  他1926年9月21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中共丹阳、武进、金坛县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京沪特委巡视员、中共无锡中心县委书记等职,组织领导了丹阳秋收暴动、金坛白塔埠暴动、常州天宁寺佃户抗租斗争。
  1930年4月在无锡从事地下斗争时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此后,他在敌牢中度过了7年多的铁窗生活。1937年5月,抗战爆发前夕,管士霖不惜花费重金,多方打点,终于将他保释出狱。
  在管文蔚的旁边,坐着老四管寒涛。他浓眉圆脸,血气方刚。管文蔚闹革命时,他才17岁,可他不甘示弱,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管文蔚的得力帮手。待到管文蔚吃官司时,管寒涛为躲避迫害,远走他乡,直至抗战爆发后才返回故里。
  全家团聚本该是一番欢天喜地的情景。可是,饭桌上的气氛却十分沉闷。有道是,国事不宁,何以为家。自从“八一三”日本鬼子把战火烧到大上海,苏南城乡到处人心惶惶,兵慌马乱。
  丹阳城经常遭到日机轰炸,城里人纷纷逃到乡下,有钱人更是乘船溯江而上,逃向大后方。地痞流氓趁火打劫,聚众为匪,祸害乡里。人们哪还有心思过节呢?
  一家人吃罢晚饭散去,只有3个儿子留下陪管士霖说话。管士霖叹口气道:“战火越来越近,世道越来越乱。我老了,走不动了。你们弟兄仨还是带些钱到外边逃命去吧!”
  谁知他的话音刚落,便遭到弟兄仨的一致反对。管文蔚说:“逃命?往哪儿逃啊?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放火,靠逃命是保不住命的,只有起来斗争才能活命。再说,我们怎能丢下大家不管,只顾自己逃命呢?”
  “二哥说得对!堂堂七尺男儿,岂能逃命苟活!”管寒涛心直口快地说。
  老三管文彬也赞同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逃命还不如收集枪支,拼死抵抗。”
  “喔喔喔!”鸡叫三遍了。管家父子在长谈中度过了不眠的中秋之夜。
  10月下旬,管文蔚、管文彬、管寒涛三兄弟,以及与他们最早取得联系的有志知识青年陈云阁、汪云龙等,积极活动起来。
  根据当时社会混乱情况和群众的迫切要求,他们首先动员倪山村16岁以上、45岁以下的青壮年组织起来,每10人为1小队,30人为1中队。倪山村不大,仅组织起1个中队,日夜站岗放哨,筹集武器弹药,还自设炉灶锻制大刀。人有了,枪也有了,于是,管氏三兄弟便在家乡倪山村建立起丹阳第一个自卫团,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
  一时间,倪山自卫团名闻遐迩。来投奔它的既有农民暴动的骨干、农会会员,也有新组建的群众团体的积极分子;有单独一个人来的,也有几个人合伙来的;有怀着一股好奇心来的,也有满怀一腔抗日义愤来的;有打着旗号公开来的,也有一些不怀好意来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倪山村人欢马叫,一片兴旺景象。
  1937年冬的一个晚上,寒星稀疏,朔风凛冽,刺得人直打寒颤。曾经到上海参加过沪东义勇军军事训练班的梅嘉生,从邻近的戎梅马村来到倪山村找管文蔚,商讨组织武装自卫的事宜。
  梅嘉生生于1913年,年方24岁,剑眉大眼,中等个头,是个浑身上下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由于梅嘉生从小在外婆家生活,后来又外出读书,尽管倪山村与戎梅马村相距很近,但梅嘉生与管文蔚并不太熟悉。初次见面,不免有点拘谨。梅嘉生用手推一下一同前往的胡根生说:“还是你先说吧。”
  胡根生说:“管大哥,这位先生是戎梅马村的,叫梅嘉生。刚从上海回家不久。他想要成立自卫团,可又不晓得怎么个干法,特来请教你管大哥。”
  “好啊!欢迎,欢迎。”管文蔚用右手的手指戳了一下眼镜,先是介绍了倪山村组建抗日自卫团的有关情况,然后说,“我提个初步意见:戎梅马村组织1个自卫团。胡家村也组织1个自卫团。我们3个自卫团要紧密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互相支持,共同对敌。待日后队伍发展了,我们再联合起来。你们首先把队伍拉起来,弄点枪支弹药,武装起来。主要任务是防匪保家。”   管文蔚讲得条理分明,梅嘉生等人点头称是。
  “文蔚,我比你小10岁,就称你管大哥吧。”梅嘉生眨眨眼睛真诚地说,“淞沪战役的时候,日本鬼子在上海狂轰滥炸,我差一点被炸死。我恨死了小日本。可是,政府不领导我们抵抗,我满身的劲没地方用。今特来投奔管大哥,愿在你领导下同生共死!”梅嘉生越讲越激动,涨得满脸通红。
  管文蔚听了好感动,他紧紧握住梅嘉生的手说:“嘉生弟,不要着急,抗倭寇,打鬼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我刚才已经说了一个初步意见,你们如果同意,就先这么办。”
  不久,戎梅马村和胡家村的自卫团便组织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还成立了以梅嘉生、胡根生等人为首的访仙桥镇自卫分团。
  在倪山自卫团的影响带动下,管山火了起来,嘉山火了起来,整个丹北地区都火了起来。“抗日救国,保乡卫家”的迫切愿望如同一条红线,把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都串起来了。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声音:打败小日本,不当亡国奴!
  韦永义,丹阳练湖东岗村人,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到苏北当教师。他中等个头,国字型面孔,浓眉之下,双眼炯炯有神,黑里泛红的肤色,从外表看像是个习武之辈,实际上是个典型的文人。当他得知管氏三兄弟在倪山拉起一支队伍时,立即从苏北赶回老家练湖,同侄儿韦石如一起组织了练塘自卫团。不久,便同管文蔚领导的倪山自卫团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保家乡。
  朱廉贻,丹阳西北乡后观村人,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北京朝阳大学毕业,曾任浙江桐庐县代理县长,因受排挤,弃官还乡任教。当他得知管氏三兄弟组织丹北自卫团的消息,在家乡组织起观鹤自卫团,被群众一致推举为团长。
  这真是:倪山举旗,勇者影从,众星捧月,保境安民。
  ★ 小试牛刀
  日军暴行遭义愤。自卫团为讨还血债、保境安民,打得土匪七零八落,打得日军惊慌失措
  1937年11月8日,蒋介石下令淞沪守军撤退。12日,上海失陷。成千上万的难民沿公路、沿长江西去,其中不少人是流亡青年。
  这一天,倪山一带过来了好几批流亡青年。管文蔚得知他们来自太仓、昆山,便让他们在家里住下来休息,还拿出家里的大米、山芋,让他们吃个饱。管文蔚满腔热情地对大家说:“抗日救国,四海为家。各位要是愿意留下来,跟我们一起抗战,我们非常欢迎。”
  “什么?几十万国军都挡不住日本鬼子,靠你们这些自卫团能打鬼子吗?”这些心有余悸的难民,根本不相信管文蔚的话,他们谢别了管家,一直向“大后方”而去。
  12月8日,镇江、丹阳相继沦陷。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管文蔚带领自卫团,到京沪线上的陵口镇和运河边上去察看战场。
  只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凄凉景象。凡是日军经过的交通线,两旁的村庄全部被烧光。这群衣冠禽兽,见人就杀,见家畜就抢,见女人就掳。团员们看到这幅惨景,握拳骂道:“这帮强盗,我们一定要讨还血债!”
  当敌人沿镇澄公路西进时,管文蔚带领自卫团员,登上高高的倪山顶上,观察敌人部队行动。倪山顶离公路3里多路。附近山峦起伏,树木森森,敌人不敢贸然进山。有时向山里打几枪,示示威。一到傍晚,村庄死一般的沉寂,连狗叫的声音也听不到。昔日山明水秀、鸡犬相闻的江南水乡,此刻黯然失色,一派惨状。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更是疯狂地烧杀淫掠。1个月时间,杀了30多万人。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愤慨,打掉了某些人的顺民思想,许多地主商人也参加了抗日阵线。
  自卫团队伍壮大了,武器弹药明显不足。管文蔚发动人人想办法,上下齐动手,采取民间收集、水中捞取(国民党军溃退时丢弃的)、筹钱购买、爱国人士捐献以及从敌人、土匪手中缴获等办法,搞到了一大批武器,使各地抗日自卫团的基干队伍初步得到了武装。管文彬负责,在集镇和口岸设卡征税,以解决抗日所需的经费。将征集来的税费,大部用于购置武器弹药。此外,还在村头架起炼铁炉,召集铁匠锻打大刀、长矛和梭镖,武装各乡的群众自卫队。
  1937年12月26日,即农历冬月廿四日凌晨三四点钟,“笃笃笃”,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睡在团部的管文蔚惊醒。原来,访仙桥派人来告急,国民党江苏省义勇军第一纵队张少华的部属刘笃到访仙桥抢劫,并伺机围剿倪山自卫团。镇上商家派人来倪山求救。
  管文蔚接报后,即率自卫团前去,以一部正面佯攻,吸引顽军,另一部抄其后路堵击,劈哩啪啦一阵猛攻,将顽军打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
  刘笃见势不妙,仓皇逃窜。一路上叫喊:“管山队伍来了,管山队伍来了!”
  一场劫难幸免了。访仙桥镇上的大小商家一个个翘起大拇指称赞道:“还是管文蔚行!还是管文蔚行!”为了防止刘笃报复、“杀回马枪”,他们纷纷要求管文蔚留下一部分人马镇守。访仙桥商会会长汤铭新还出面筹款,帮助自卫团购买枪支弹药。
  管文蔚同管文彬、管寒涛一商量,便将倪山自卫团团部由倪山村移驻访仙桥,以访仙桥为中心,更有利于壮大自卫团的队伍。
  从此以后,在由倪山至访仙桥的路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穿长褂、戴眼镜、书生模样的人,骑着白马,来回驰骋。他就是管文蔚。一次,管文蔚和警卫班到访仙桥去,途中突与几个日本兵相遇。他和警卫员当机立断,举枪向敌射击,当场击毙两人。剩下的日军见势不妙,连忙逃窜。这次遭遇战打得日军惊惶失措,鼓舞了丹阳人民的抗日斗志。老百姓编了一段顺口溜到处传唱:
  倪山管文蔚,抗日自卫队,
  骑着白马到桥头,
  碰上几个日本鬼,
  乒乒乓乓打一堆。
  日本兵,吓掉魂,
  管文蔚,显神威,
  一枪打死两个日本鬼。
  大家跟着管文蔚,
  抗日救国头不回。
  ★ 后册聚义   倪山自卫团声名鹊起,四乡八镇纷纷响应;84面抗日大旗,在自卫总团成立大会上迎风招展
  在丹阳倪山村,管家可是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了。不说别的,单看那坐落一方的三间四进的管家老宅就叫人望而生畏。可是,自从自卫团成立后,管宅就成了团部招待所,南来北往的人都来这里,或歇脚,或求教,或联络,屋子住满了,谷仓吃空了,银钱花光了,家人没有一句怨言。管家毁家纾难,齐心抗日,在丹北人民心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四乡八镇纷纷响应,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也就应运而生了。
  1938年2月,在访仙桥北的后册塘村,春意盎然,生气勃发。村西头三间三进式的戎家祠堂周围插满了各自卫团的团旗。倪山自卫团团旗是首旗,依次有戎梅马自卫团、帽山自卫团、胡家自卫团、双鹤、练塘、司徒、珥陵、里庄……84面大旗迎风招展,鲜艳夺目。
  管文蔚在大会上庄严宣布:“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今天正式成立!”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抗战到底,矢志不渝!”“打败侵略者,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在后册塘的上空,在丘陵坡地上久久回荡。后册塘的北面,倪山、帽山、嘉山巍然耸立,像天然的屏障。西面是绵延起伏的丘陵,陵上松柏青青,翠竹丛丛,很方便部队活动。丘陵的羊肠小道上,不时地有队伍打着旗号来来往往。
  管文蔚指着戎氏宗祠的祖宗牌位,铿锵有力地说:“父老乡亲们,自卫团的干部战士们!列祖列宗在上,中华民族在上,我们是炎黄子孙,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管男女老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坚决抗战,矢志不渝!”
  口号声、鼓乐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旋律高昂的抗战交响曲,直冲新春九重霄。
  按照管文蔚的设想,既然抗日自卫总团组建起来了,就得实实在在干抗日救国的事,决不是喊几句抗日的口号,贴几张抗日的标语,撵几个土匪就解决问题。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迅速培养一批能够掌握和指挥部队的军政干部。
  于是,在后册聚义后不久,丹阳抗日自卫总团第一期军政训练班,就在戎梅马村戎氏宗祠开学了。学员有虞景柯、徐德廉、胡文杰、张国梁等40多人,他们多是从外地回乡的青年知识分子。
  开学第一天,管文蔚在大会上提出:“老百姓组织起来的队伍虽然不能同军队相比,但是,我们必须强化军政训练,迅速地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战场,打鬼子。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学懂一点东西,把自己武装起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的战场!”管文蔚总团长的动员报告,激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更增添了戎家祠堂几分春色。
  政治课由管文蔚亲自讲授。他为学员们讲解抗战形势和群众抗日运动状况,并系统地讲授社会发展史。
  军事课是由梅嘉生和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生主讲的。梅嘉生曾经参加过上海沪东区义勇军军事训练,有良好的军事素质。他给学员们讲一般的军事常识和常用武器的性能、使用方法。
  训练班上,学员们还排演了生动的文艺节目:有活报剧《送才郎》《一条扁担》《老油条转变》《小奸细》,有话剧《兄妹》和歌剧《农村曲》等,这些活动,既动员和鼓舞了学员,也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积累了经验。
  首期培训班结束后,由韦永义主持,又继续办了第二期、第三期培训班。三期军政培训班先后历时近半年,共培训了200多名骨干,充实到各抗日自卫团,为部队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编辑:王 庆)
其他文献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彰显着永恒的价值。2013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柏坡时,寓意深刻地说:“全党各级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赶考’,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当看到今天社会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干群关系紧张,享乐主义、奢靡浪费
期刊
1943年,苏北军民紧密团结,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这时,新四军第三师第二十四团正在阜宁东北的东坎、八滩及滨海地区活动。3月下旬,刚刚占领了东坎的日军1个大队,就迫不及待地于3月29日派出山本中队和200多伪军在八滩安上了据点。八滩在东坎东北,相距约60华里。这里,盛产鱼虾,又是海盐集散地,商业比较发达,每年的税收也不少。当地人民常用“金东坎银八滩”来比喻这两个地方的富庶。日军占领
期刊
阅读提示  吴晓邦,中国舞蹈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名字,中国现代舞蹈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献身艺术,立誓“为人生而舞蹈”。抗战时期,他的舞蹈震撼心灵,点燃了民族热情,成为激励振奋人心的无声呐喊,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这就是一位民族舞者的魅力。  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这是他的坐标。他实现了中国舞蹈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以男性的阳刚之气取代飘逸轻柔的“女乐”之风。面对故园烽火、山河破碎,他的
期刊
194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南浦独立第十二旅团以及第十五师团、第十七师团各一部,加上李长江、杨仲华的伪军1700余人,从东台、兴化、射阳(宝应县)、陈家洋等地出发,分四路向盐城进攻,并派飞机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将新四军重建的新军部及其主力部队歼灭。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盐城在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战略区内,粉碎敌人扫荡的任务主要落实在第三
期刊
阅读提示  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军民无比愤慨。党中央决定,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抽调干部南下支援新四军。晋察冀边区派出第一批由130人组成的南下干部工作队,在队长王韦平的带领下,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百折不挠,历时一年,终于到达新四军军部,完成党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41年1月国民党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发生,这起使亲者痛、仇者快的罪恶事件,震惊海内外,遭到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正直人们的强烈谴责
期刊
以史鉴今,常人皆懂,何况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然而,并非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牢记着、实践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6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宣传媒体,我们的责任,除了积极参加这次实践活动,还要大力宣传中共党史、新四军军史,从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入手,组
期刊
核心阅读  黄克诚一生作战无数,为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他不但军政全能,且担任过后勤工作。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以敢言著称,从不人云亦云。在开国将帅中,黄克诚是因讲真话而遭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黄克诚以刚直正派、胸怀坦荡、仗义执言而著称,受到广泛钦敬,连毛泽东都幽默地称他为“黄老”。黄克诚的一生曲折坎坷,却始终坚守革命理想,为真理敢做敢言。  参加革命之初,他反对湘南暴动中
期刊
初下太湖,接上火种  1949年2月2日傍晚时分,位处西太湖之畔的吴县光福镇上来了三个年轻男子。走在前面的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员王哲纯与张祥元。  他们两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1945年,新四军太湖留守处主任、党的特派员、武工队长薛永辉在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时,十分重视在城镇开展情报工作和隐蔽工作。他通过在光福镇上以医生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范济春,先后发展了一批以当地小学教师为主体的进步青年骨干
期刊
阅读提示  纵观古今中外,战将如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将军,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一生中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在中国军史上绝无仅有,被人称为“六星上将”。这位将军是谁呢?他就是上将洪学智。洪学智勇猛克敌、指挥果断、善打硬仗恶仗,黄克诚经常称他为“铁匠”。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他曾披肝沥胆,纵横驰骋苏北战场,皖南事变后,受任于华中抗大五分校,兼任盐城卫戍司令,而后统领地方武装,在盐阜这块革命圣地留下
期刊
阅读提示  粟裕同志是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领导。粟裕一生功勋卓著,光明磊落。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蒙冤36载,1994年方得雪冤,此时斯人,已逝10年。然而15年后的2009年,有公开出版物无视中央军委意见,再向粟裕同志泼污,故而引起正直人们的不平与反诘,自在情理之中。恽前程老人仗义执言,投稿本刊,是为一例。《铁军·纪实》作为研究和宣传新四军的重要刊物,维护历史的真实,维护新四军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