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怕是其一。人生在世,谁敢拍着胸脯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
于我而言,有诸多的怕。小时候怕鬼。都说世界上没有鬼,还是怕。听了太多的鬼故事,鬼的形象已在心里扎了根:白臉红舌头,穿着一身白孝衣,走起路来脚不沾地,忽悠忽悠地飘行。晚上走夜路,就怕遇见鬼,黑黢黢的,听见身边有哗啦哗啦的声响,头发丝就奓起来,心脏仿佛要跳出口。这个时候,按大人教的,赶紧用手胡噜胡噜头发,还有就是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
再有怕死。这个怕,恐怕贯穿人的一生,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怕。小时候尤甚。每年村里都有人死去,丧葬和婚礼一样都是村民的大事。对死人怀着许多恐惧、禁忌,但我还是壮着胆子去看。老人去世尚好些,年轻人死了就笼罩着“凶”的气氛,神秘而压抑,村庄天空的阴云似乎好多天才散去。那时想,人人都会死,自己将来也会死,感到很绝望,人生虚妄而没有意义。不过也就几天的沮丧,很快就忘却了。
在家里也怕父母。父亲性格温和但严肃,不怒自威;母亲脾气暴躁但亲人,刚柔相济。所以对父对母,都恭顺,不敢造次。父母与子女之间从不开玩笑。一次,母亲从外边回来,我对姐姐说,咱娘走路真快,飞一样。不想,母亲勃然大怒,怫然作色,呵斥我说,你说啥?你娘是鸟啊!这种家庭环境对我的性格有重要的影响,端肃有些无趣,稍内倾,做事不会胆识过人,但能守住规矩。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可怕的事情,危险,灾难,疾病,恶人,等等,面对这些,人们会产生诸多身体或心理反应。胆战心惊,魂飞魄散,汗毛倒竖,面如土色,毛骨悚然,闻风丧胆……有太多的成语用来描摹人害怕时的情态。而且,这怕多是极端状态,与喜和怒不同,有渐变和程度差别,而是骤然临之,上来就爆表。人们宁愿不要什么喜事,也不愿过担惊受怕的日子,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是一种酷刑,如煎如熬。
且不说灾祸降临,即使平常一声雷鸣,一个喷嚏,也会吓人一跳。如果单位有一个暴戾恣睢的上司,动辄发雷霆之怒,令人惴惴不安,不知何时是个头。这岂不是很可怕?
害怕无疑属于负面情绪,与怯懦,胆小、畏葸等相连。我们常常鄙视这些情绪和词汇,崇敬的是勇敢、刚强、大无畏。在我们看来,害怕是退缩,勇敢是出击,胆小是老鼠,胆大是老虎。做事情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没有胆识胆略,岂能成功?临危不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才能闯关夺隘、所向披靡。贪生怕死之辈永远为人所不齿。
然而,害怕也并非没有意义,有时候怕是一件好事。所谓无知者无畏,那是傻大胆。初生牛犊不怕虎,结果可能很惨。一味胆大,无所畏惧,也不见得就好。胆大包天,胆大妄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没了底线,没了规矩,没了王法,那还了得?
老子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都怕的,我也不可能不怕。那么人应该怕什么呢?孔子说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一要敬天畏地,顺应自然;二要敬畏父母和德高望重之人;三要敬畏圣人的至理名言,不可轻慢疏忽。你看,这是圣人在教我们“怕”,并不是一味鼓励人们无畏。如明人方孝孺所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所怕,才能谨慎从事,走得稳,走得正,走得好,走得远。
清代有一河南巡抚名叫叶存仁,为官三十年,淡泊自守,诚悫守矩。离任时,属下送别,可等到半夜明月高悬还不见船发,好生纳闷,原来是属下为避人耳目,利用夜色送来重礼,结果叶存仁都退回去了。他为此赋诗一首:“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相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世上没有人不知鬼不觉的事,但凡良知未泯,内心的坎才是最难过的坎。叶存仁是一位明白人,情留下,礼退还,如此能够直面自己,心安理得,自在洒脱。这句“不畏人知畏己知”可谓一句达观醒世的箴言,值得人们玩味。
其实,作为“七情”之一的怕,是人的自然本能,是上苍予人的一种警护功能。譬如,如临深渊的怵惕,才令人小心翼翼,防止失足坠落,若毫无惧怕之意,稍有闪失,则万劫不复、粉身碎骨矣。勇敢无畏,固然为人尊崇,胆小害怕,也并非全然不堪。
于我而言,有诸多的怕。小时候怕鬼。都说世界上没有鬼,还是怕。听了太多的鬼故事,鬼的形象已在心里扎了根:白臉红舌头,穿着一身白孝衣,走起路来脚不沾地,忽悠忽悠地飘行。晚上走夜路,就怕遇见鬼,黑黢黢的,听见身边有哗啦哗啦的声响,头发丝就奓起来,心脏仿佛要跳出口。这个时候,按大人教的,赶紧用手胡噜胡噜头发,还有就是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
再有怕死。这个怕,恐怕贯穿人的一生,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怕。小时候尤甚。每年村里都有人死去,丧葬和婚礼一样都是村民的大事。对死人怀着许多恐惧、禁忌,但我还是壮着胆子去看。老人去世尚好些,年轻人死了就笼罩着“凶”的气氛,神秘而压抑,村庄天空的阴云似乎好多天才散去。那时想,人人都会死,自己将来也会死,感到很绝望,人生虚妄而没有意义。不过也就几天的沮丧,很快就忘却了。
在家里也怕父母。父亲性格温和但严肃,不怒自威;母亲脾气暴躁但亲人,刚柔相济。所以对父对母,都恭顺,不敢造次。父母与子女之间从不开玩笑。一次,母亲从外边回来,我对姐姐说,咱娘走路真快,飞一样。不想,母亲勃然大怒,怫然作色,呵斥我说,你说啥?你娘是鸟啊!这种家庭环境对我的性格有重要的影响,端肃有些无趣,稍内倾,做事不会胆识过人,但能守住规矩。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可怕的事情,危险,灾难,疾病,恶人,等等,面对这些,人们会产生诸多身体或心理反应。胆战心惊,魂飞魄散,汗毛倒竖,面如土色,毛骨悚然,闻风丧胆……有太多的成语用来描摹人害怕时的情态。而且,这怕多是极端状态,与喜和怒不同,有渐变和程度差别,而是骤然临之,上来就爆表。人们宁愿不要什么喜事,也不愿过担惊受怕的日子,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是一种酷刑,如煎如熬。
且不说灾祸降临,即使平常一声雷鸣,一个喷嚏,也会吓人一跳。如果单位有一个暴戾恣睢的上司,动辄发雷霆之怒,令人惴惴不安,不知何时是个头。这岂不是很可怕?
害怕无疑属于负面情绪,与怯懦,胆小、畏葸等相连。我们常常鄙视这些情绪和词汇,崇敬的是勇敢、刚强、大无畏。在我们看来,害怕是退缩,勇敢是出击,胆小是老鼠,胆大是老虎。做事情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没有胆识胆略,岂能成功?临危不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才能闯关夺隘、所向披靡。贪生怕死之辈永远为人所不齿。
然而,害怕也并非没有意义,有时候怕是一件好事。所谓无知者无畏,那是傻大胆。初生牛犊不怕虎,结果可能很惨。一味胆大,无所畏惧,也不见得就好。胆大包天,胆大妄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没了底线,没了规矩,没了王法,那还了得?
老子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都怕的,我也不可能不怕。那么人应该怕什么呢?孔子说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一要敬天畏地,顺应自然;二要敬畏父母和德高望重之人;三要敬畏圣人的至理名言,不可轻慢疏忽。你看,这是圣人在教我们“怕”,并不是一味鼓励人们无畏。如明人方孝孺所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所怕,才能谨慎从事,走得稳,走得正,走得好,走得远。
清代有一河南巡抚名叫叶存仁,为官三十年,淡泊自守,诚悫守矩。离任时,属下送别,可等到半夜明月高悬还不见船发,好生纳闷,原来是属下为避人耳目,利用夜色送来重礼,结果叶存仁都退回去了。他为此赋诗一首:“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相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世上没有人不知鬼不觉的事,但凡良知未泯,内心的坎才是最难过的坎。叶存仁是一位明白人,情留下,礼退还,如此能够直面自己,心安理得,自在洒脱。这句“不畏人知畏己知”可谓一句达观醒世的箴言,值得人们玩味。
其实,作为“七情”之一的怕,是人的自然本能,是上苍予人的一种警护功能。譬如,如临深渊的怵惕,才令人小心翼翼,防止失足坠落,若毫无惧怕之意,稍有闪失,则万劫不复、粉身碎骨矣。勇敢无畏,固然为人尊崇,胆小害怕,也并非全然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