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因素。那么,如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关键词:化学 思维 培养
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导入要新,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老师的教学就很被动,伏打没有好奇心,原电池的发现就要推后。例如:NH3 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发了,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 强烈地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思考的内容,被动地进入学习。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在这样几个递进的问题中,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不仅自己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从最后两个问题中联系到了工业生产硝酸,思维也有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要肯定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赞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地淋漓尽致。
三、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个新课时,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作为一次研究性课题《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我主要安排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形成压强差。
2、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可以同样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
3、在2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设计,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
4、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兰色的。在这4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挑起,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
5、最后以几个以往高考中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挥的有关习题来巩固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训练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敢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也往往的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但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比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教师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基本围绕这两者的统一,例如下列等物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哪一个这样的题目讲解时,老师不可能就题解题,肯定都会设计一些拓展和归纳,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五、不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生活中有许多逆向思维成功的例子,这个地方没有人穿鞋同样说明具有很大的市场,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忽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就是在学生的心里中形成一种可逆性, 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时,途径就由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化,有时会有柳暗化明又一村的奇迹。有机合成题中由原料设计合成途径制取产物,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用到逆向思维来获得解决的有效途径,或者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联系解决问题。有时候逆向思维是创新与成功的蹊径,电能能转化为化学能,就有了电解池;反过来,化学能能转化为电能,就是原电池。逆向思维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力。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化学 思维 培养
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导入要新,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老师的教学就很被动,伏打没有好奇心,原电池的发现就要推后。例如:NH3 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发了,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 强烈地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思考的内容,被动地进入学习。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在这样几个递进的问题中,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不仅自己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从最后两个问题中联系到了工业生产硝酸,思维也有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要肯定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赞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地淋漓尽致。
三、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个新课时,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作为一次研究性课题《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我主要安排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形成压强差。
2、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可以同样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
3、在2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设计,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
4、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兰色的。在这4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挑起,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
5、最后以几个以往高考中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挥的有关习题来巩固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训练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敢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也往往的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但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比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教师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基本围绕这两者的统一,例如下列等物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哪一个这样的题目讲解时,老师不可能就题解题,肯定都会设计一些拓展和归纳,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五、不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生活中有许多逆向思维成功的例子,这个地方没有人穿鞋同样说明具有很大的市场,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忽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就是在学生的心里中形成一种可逆性, 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时,途径就由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化,有时会有柳暗化明又一村的奇迹。有机合成题中由原料设计合成途径制取产物,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用到逆向思维来获得解决的有效途径,或者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联系解决问题。有时候逆向思维是创新与成功的蹊径,电能能转化为化学能,就有了电解池;反过来,化学能能转化为电能,就是原电池。逆向思维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力。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