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误诊的椎体海绵状血管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r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报道了一例双下肢乏力4月余,加重伴疼痛、活动受限一周的病例。MRI显示病灶累及胸3椎体、椎体附件和周围组织,并延伸到椎管内硬脊膜,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MRI因病变范围广且增强后明显强化,考虑为恶性肿瘤。而18F-FDG PET低代谢结合CT点状、栅栏状钙化灶和椎体骨质无破坏,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且术后病理因病灶内见异常血管聚集成丛状,血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文献复习加深了对椎体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其可累及椎体、椎体附件,甚至延伸到椎管内和(或)周围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MRI增强后呈明显强化,但是PET显像则呈低代谢。当MRI显示病变范围广伴明显强化,而椎体无骨质破坏,怀疑恶性肿瘤时,应结合PET/CT对诸如海绵状血管瘤等良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18F-FDG PET/CT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相应的检索词,收集1990年至2016年的所有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发表文献,通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PET/CT对NSCLC纵隔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的系统性疾病。病理特点为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炎,可累及淋巴结、肺、肝脏、脾脏、心脏、肾脏、眼、胸膜、心包膜、涎腺、胃肠道、骨、骨髓、皮肤及肌肉等多脏器,其中最常累及部位为淋巴结和肺。典型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为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伴或不伴有肺侵犯。不典型的、多系统累及的结节病在临床影像诊断中常常与其他多系统受累疾病难于鉴别。笔者选取2例18 F-FDG P
期刊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已被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的头部18F-FDG PET/CT显像资料。选取9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参数地形图8软件分析T2DM患者组与对照组PET脑代谢的改变。T2DM患者组与对照组图像采用体素对体素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18F-FDG PET/CT表现为多个脑区的葡萄糖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脱失会伴随有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数量及功能的明显下降。DAT显像剂11C-Altropane可与DAT特异性结合,且比同类药物吸收快、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能直接、灵敏地反映突触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是PD早期诊断的最佳手段。笔者介绍了PD诊断的现状、PET显像剂的原理及发展过程、11C-Altropan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分期及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临床疑诊胃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对患者PET/CT图像进行分析,即测定SUVmax与最大胃壁厚度(Tmax),以胃镜或手术后取得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18F-FDG PET/CT显像对病灶的诊断效能,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UVmax与Tma
目的探讨SPECT的同机定位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5例周围型肺占位患者,均行SPECT同机定位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取材样本长1.0~1.5 cm,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评价其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是近似t检验。结果275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广泛应用于乳腺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其使用的示踪剂主要有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和活性蓝染料,包括近年应用较多的荧光示踪剂,均为非特异性示踪剂,且存在次级淋巴结显影的问题。以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和巨噬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CD206为靶点的新型特异性靶向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剂,通过放射性核素、荧光或两者共同对其进行标记,与常规示踪剂相比,其具有注射部位快速清除、SLN可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5野调强放疗(5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并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放疗的5F-IMRT计划,按相同的剂量限制对每例患者行单弧VMAT和双弧VMAT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危及器官剂量及加速器跳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单弧VMAT和双弧VM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全身显像及SPECT显像对于判定病情、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显像有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即异常浓聚灶并不是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甲状腺癌转移灶。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些假阳性分布及原因有助于图像的准确判读,更可避免患者后续不必要或过大剂量的131I治疗。笔者就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情况分布、特点及其可能的机制展开综述。
目的研究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首次131I清甲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慢性损伤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首次行131I(4200.24±604.21)MBq清甲治疗的DTC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在131I清甲治疗后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物理护理、口腔卫生护理、健康宣教及药物治疗等),并分别于131I清甲前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