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3)班女生闵婕先后收到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14所美国名牌大学发来的录取通知。如此多的、选材标准不一的美国大学为何偏偏都将橄榄枝伸向这个中国女孩?闵婕本人说得好:“我向美国大学展现的是一个鲜活的中国学生,一个全面发展、有领袖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 闵婕是幸运的,她的成长经验有以下几点:
良好的家庭教育
闵婕的父母都是研究生,工作很忙,在各自的岗位上非常努力地工作,回到家里,有的看书读报,有的伏案写作,家庭的学习氛围对闵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从小就没有给闵婕任何学业上的压力,从不逼迫她参加辅导班,甚至连准备SAT及托福考试时也没有参加校外培训,而是通过与前辈和同学的交流获取复习资料,培养了闵婕的自学能力。父母也非常支持闵婕出门旅游,去南京博物院做义工,学习舞蹈、法语、驾驶等,希望借此能够锻炼闵婕各方面的能力,拓宽视野。
宽松的学校教育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与其它中学不一样的学校,学生干部实行选举制,只有到各班去演讲和宣传自己的主张,这样才有可能当上干部,很有些“西方味”,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所学校下午四点就放学了,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放学后的学生在学校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闵婕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模拟联合国”,同学们代表各自国家,发表自己的主张,并且都用英语。这样,既提高了英语成绩,又能使同学们关心世界大事,敢于发表不同的主张。
再看看我国多数普通学校是怎样做的:学生在学校不过五点,不放学,没到六点半就开始上晚自习了,最多给半个小时让同学们看一下新闻联播(这是高中生才有的待遇)。在高中,根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升学率是决定教师成绩好坏的根本标准,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是名校的决定性标准。
恢复高考三十年了,教育体制改革也喊了三十年了,我们现代的“华罗庚”、现代的“陈景润”在哪里?三十年培养不出一个知名的科学家,这是恢复高考后的教育体制的一种悲哀。国外注重的是现实生存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的是知识量的积累,学得深。学的知识不是没有用,就是不实用,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人都在做和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事,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个人的全面发展
闵婕正如她的名字,聪慧敏捷,多才多艺,各方面的素质非常出色, 在南外学习期间,闵婕去南京博物院做过义工,学过舞蹈、法语、驾驶。在南外传统节日“外语节”和“艺术节”中,从构思、编排到演出,她几乎承担过所有工作。去年2月,闵婕还作为模拟联合国委员会中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参加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常青藤模拟联合国大会。所有这些经历都为她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增加了筹码。
闵婕在南外的普通理科班读书,对于成绩,她有独特的看法。“闵婕认为拿到前三名就可以,比起拿第一名,闵婕觉得全面发展更重要。”这个有主见的小姑娘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闵婕从小就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所以到南外后,对闵婕而言真是“如鱼得水”。闵婕是理科班的学生,但一直没有参加过理科竞赛,对闵婕而言,赢得更充裕的时间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关于她的学习经验,闵婕总结为“关注课内”,从不上辅导班,但决不让自己有“短腿”科目。学习上要取得成功都是需要付出艰辛的,闵婕决定出国以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天天泡在图书馆学英语,这样,在6月的第一次SAT考试中,闵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高二寒假才做出要出国留学的决定,比较晚,但是决定后立刻开始行动,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泡在图书馆中,甚至天天到九点才回家,迅速通过了SAT考试。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沉淀,提炼出比较成功的申请文书。除了之前提到的出国交流,校园电视台等活动之外,闵婕高中阶段课外活动的亮点主要在模拟联合国:2008年2月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常青藤模拟联合国大会,作为委员会中的唯一一个中国人,锻炼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会后闵婕参观了宾大、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被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吸引,从而决定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
2008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180人的最大会场中,与搭档合作,最终获得了“最佳代表”的荣誉称号。
2008年7月,闵婕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能够把这项活动推广到更多的中学生中,指导老师和学校领导都非常支持,与陈雨曦共同策划组织了第一届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组建了12人的主席团,经历两个月的准备,最终邀请到来自南外中加国际高中、南外剑桥国际高中、南师附中、金陵中学等70多名同学参会,以及来自一中和二十九中的观摩团,为模拟联合国的推广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结果来看,这个活动确实也为闵婕的申请增添了一个有力的砝码,无论是在申请文书中还是在面试中,都着重强调了举办此次会议的过程,给面试官和录取官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闵婕觉得在模拟联合国、义工等活动参与人数众多的今天,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同样重要,要选择一到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深入下去,并且把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和感悟在文书和面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闵婕一直相信,申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闵婕而言,必须首先对自己的个性及未来规划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据此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学校。闵婕希望学习经济和国际关系。未来能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人,而这首先就要从为自己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开始。普林斯顿的其中一个校训就是 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而耶鲁是以培养世界领袖著称的,闵婕认为这些学校的精神和闵婕非常契合,于是提出了申请。幸运的是,他们也选择了闵婕。
在提前申请时闵婕选择了耶鲁作为目标,但最终被等待(即在常规录取中需再次审核)。于是闵婕决定写一封信和一篇额外的文章,表达闵婕对于耶鲁的向往,并随后在二月幸运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面试在这位耶鲁校友的办公室中进行,闵婕和他谈到了很多闵婕在参观耶鲁校园时的感受,闵婕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待及其与耶鲁精神的不谋而合,面试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气氛十分融洽。
普林斯顿的面试官是一位华裔,他已经义务为学校面试申请长达20多年,由此可见普林斯顿学生对于母校的忠诚。面试过程中,他向闵婕介绍了很多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生活的花絮,闵婕也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现阶段中国民工子弟以及很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也许这给他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专门在邮件中提到闵婕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的努力。
闵婕成功了,我们不仅为她高兴,她的成功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商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良好的家庭教育
闵婕的父母都是研究生,工作很忙,在各自的岗位上非常努力地工作,回到家里,有的看书读报,有的伏案写作,家庭的学习氛围对闵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从小就没有给闵婕任何学业上的压力,从不逼迫她参加辅导班,甚至连准备SAT及托福考试时也没有参加校外培训,而是通过与前辈和同学的交流获取复习资料,培养了闵婕的自学能力。父母也非常支持闵婕出门旅游,去南京博物院做义工,学习舞蹈、法语、驾驶等,希望借此能够锻炼闵婕各方面的能力,拓宽视野。
宽松的学校教育
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与其它中学不一样的学校,学生干部实行选举制,只有到各班去演讲和宣传自己的主张,这样才有可能当上干部,很有些“西方味”,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所学校下午四点就放学了,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放学后的学生在学校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闵婕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模拟联合国”,同学们代表各自国家,发表自己的主张,并且都用英语。这样,既提高了英语成绩,又能使同学们关心世界大事,敢于发表不同的主张。
再看看我国多数普通学校是怎样做的:学生在学校不过五点,不放学,没到六点半就开始上晚自习了,最多给半个小时让同学们看一下新闻联播(这是高中生才有的待遇)。在高中,根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升学率是决定教师成绩好坏的根本标准,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是名校的决定性标准。
恢复高考三十年了,教育体制改革也喊了三十年了,我们现代的“华罗庚”、现代的“陈景润”在哪里?三十年培养不出一个知名的科学家,这是恢复高考后的教育体制的一种悲哀。国外注重的是现实生存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的是知识量的积累,学得深。学的知识不是没有用,就是不实用,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人都在做和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事,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个人的全面发展
闵婕正如她的名字,聪慧敏捷,多才多艺,各方面的素质非常出色, 在南外学习期间,闵婕去南京博物院做过义工,学过舞蹈、法语、驾驶。在南外传统节日“外语节”和“艺术节”中,从构思、编排到演出,她几乎承担过所有工作。去年2月,闵婕还作为模拟联合国委员会中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参加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常青藤模拟联合国大会。所有这些经历都为她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增加了筹码。
闵婕在南外的普通理科班读书,对于成绩,她有独特的看法。“闵婕认为拿到前三名就可以,比起拿第一名,闵婕觉得全面发展更重要。”这个有主见的小姑娘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闵婕从小就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所以到南外后,对闵婕而言真是“如鱼得水”。闵婕是理科班的学生,但一直没有参加过理科竞赛,对闵婕而言,赢得更充裕的时间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关于她的学习经验,闵婕总结为“关注课内”,从不上辅导班,但决不让自己有“短腿”科目。学习上要取得成功都是需要付出艰辛的,闵婕决定出国以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天天泡在图书馆学英语,这样,在6月的第一次SAT考试中,闵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高二寒假才做出要出国留学的决定,比较晚,但是决定后立刻开始行动,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泡在图书馆中,甚至天天到九点才回家,迅速通过了SAT考试。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沉淀,提炼出比较成功的申请文书。除了之前提到的出国交流,校园电视台等活动之外,闵婕高中阶段课外活动的亮点主要在模拟联合国:2008年2月参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常青藤模拟联合国大会,作为委员会中的唯一一个中国人,锻炼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会后闵婕参观了宾大、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被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吸引,从而决定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
2008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180人的最大会场中,与搭档合作,最终获得了“最佳代表”的荣誉称号。
2008年7月,闵婕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能够把这项活动推广到更多的中学生中,指导老师和学校领导都非常支持,与陈雨曦共同策划组织了第一届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组建了12人的主席团,经历两个月的准备,最终邀请到来自南外中加国际高中、南外剑桥国际高中、南师附中、金陵中学等70多名同学参会,以及来自一中和二十九中的观摩团,为模拟联合国的推广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结果来看,这个活动确实也为闵婕的申请增添了一个有力的砝码,无论是在申请文书中还是在面试中,都着重强调了举办此次会议的过程,给面试官和录取官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闵婕觉得在模拟联合国、义工等活动参与人数众多的今天,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同样重要,要选择一到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深入下去,并且把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和感悟在文书和面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闵婕一直相信,申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闵婕而言,必须首先对自己的个性及未来规划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据此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学校。闵婕希望学习经济和国际关系。未来能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人,而这首先就要从为自己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开始。普林斯顿的其中一个校训就是 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而耶鲁是以培养世界领袖著称的,闵婕认为这些学校的精神和闵婕非常契合,于是提出了申请。幸运的是,他们也选择了闵婕。
在提前申请时闵婕选择了耶鲁作为目标,但最终被等待(即在常规录取中需再次审核)。于是闵婕决定写一封信和一篇额外的文章,表达闵婕对于耶鲁的向往,并随后在二月幸运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面试在这位耶鲁校友的办公室中进行,闵婕和他谈到了很多闵婕在参观耶鲁校园时的感受,闵婕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待及其与耶鲁精神的不谋而合,面试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气氛十分融洽。
普林斯顿的面试官是一位华裔,他已经义务为学校面试申请长达20多年,由此可见普林斯顿学生对于母校的忠诚。面试过程中,他向闵婕介绍了很多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生活的花絮,闵婕也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现阶段中国民工子弟以及很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也许这给他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专门在邮件中提到闵婕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的努力。
闵婕成功了,我们不仅为她高兴,她的成功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商河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