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心理健康才是真的“阳光”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郁闷”一词已成高校流行语,由此可窥见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有专家指出,“郁闷”其实就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和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引发轻生、自杀事件的祸根,理当引起高度警惕。(据《大众日报》报道)
  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看上去个个阳光帅气,谁又能保证他们都是“心理健康”之人呢?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1000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高达16%~25.4%,且有上升趋势。
  大学生心理问题并非“一日之寒”,而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当下大学生群体多以独生子女为主流,一些人习惯了“包办式”成长环境,依赖、敏感、孤僻等性格特征明显,一旦远离父母,无助、孤单感异常强烈。很多大学生在抗挫折、适应社会等方面能力很弱,面对挫折、困难,不知如何解决,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大学生抗压能力差,学校教育也难辞其咎。囿于“应试教育”的主导,“分数”似乎成了教育的中心,一切“皆以分数论英雄”。分数高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是坏学生。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受挫能力,几乎毫不关注。如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又何谈笑对挫折、珍视生命呢?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重重,学校、社会、家长都应承担相关的责任。为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合力为他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教育环境,我国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月25日,取谐音“我爱我”之意,以唤醒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一天许多高校都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此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教育他们乐观、理性地面对人生,避免因一点挫折而走上极端之路。
  当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只在“5·25”这一天,重在平时,贵在常态。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尽到责任,在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前,替他们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教会他们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积极调控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危险行为因素的防范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还要深入教育层次,健全干预机制,配备专职老师,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干预,帮助他们迷途知返,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健康”、从容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构建心脏瓣膜病术前主动脉根部模型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前瞻性入选术前接受CT检查且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