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肉制品,它形似琵琶,色泽呈古铜,味道香醇,肥而不腻,是摩梭人逢年过节或待客必备的一道美味佳肴。
冬天是摩梭人制作猪膘肉的最好时机。通常他们要选一个冬季的吉日来杀猪,一般选在冬月初一,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则不能杀猪,就得改期进行。如果你在冬季的吉日里来到泸沽湖畔,就可听到村村寨寨四处传来的杀猪声,就可看到家家户户制作膘肉的壮观场面。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首先,他们将猪宰杀后剖开猪肚,取出内脏,然后就将猪背朝下铺开,用刀把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但是,猪头则不需要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一定要保存完整。待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就要抹盐并上调味品了,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尤其是在猪头的部位一定要抹仔细。一般配料是:盐、花椒、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用大铁针和细麻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的刀口缝合起来,针眼的距离约寸长,一般这项工作由男子来完成。缝好以后,就要将猪膘肉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凉上几天,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摩梭人将凉干后的猪膘肉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叠放好。在摩梭人看来,猪膘肉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是摩梭人贮藏的肉食品,其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香味可口不变质。平时自家人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都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可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为子女举行成年礼,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为什么可以置放那么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无污染,加上制作时已把骨和大部分瘦肉剔出,配料也比较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关于猪膘肉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摩梭人家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天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制作猪膘肉。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计划着吃,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可吃一年,到了下一年年三十的时候他就开猪膘肉,初二用猪头及猪项圈肉敬菩萨,之后每年都要用猪膘肉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要请父母来家里吃几天的猪膘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弟弟则不善计划,坐吃山空,终于穷困潦倒。因此猪膘肉也就成了会过日子,年年有余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