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点钟?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岁小移民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现在几点钟?”而且是用英文说:“What time is it?”
  我八岁的时候移民去美国,因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原本比较大胆的我变得非常害羞。那时候我父亲经常带我出去。有一次,他带我去看电影,我非常开心。买爆米花的时候他说:“我没有戴手表,你去问一下店员现在几点钟。”我吓坏了,说:“我怎么问?”他说:“你知道怎么问啊,你就用英文问人家。我先进去了,你没有问到,所以你不要进来。”然后,他转身就走,留下我在大厅里瑟瑟发抖。迟疑了一会儿,我只好鼓起勇气去问店员,惊慌中甚至用错了语法:“What time it is?”见店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马上改正:“What time is it?”店员茫然地回答说:“Eight thirty.”我如获至宝,跑去找爸爸,告诉他现在八点半。从此之后,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叫我去问时间,问警察、问路人、问园丁,碰到谁都要让我去问。我觉得很奇怪,老爸有手表,为什么总是不戴?为什么总是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戴着手表还是让我去问时间,我就追问他。他解释说:“儿子,我是在训练你要放开,放不开你怎么跟老美打交道?你怎么在社会混?你怎么成功?”那个时候对我来说这是挺痛苦的教育,但是后来我发现爸爸是对的。一个人要懂得怎么自我表达,要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在美国,我不只跟华人打交道,我身边有各国的朋友,像一个小联合国。现在我很愿意跟大家交朋友,这和父亲当年的用心有关。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认识到,交际能力的锻炼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发现。

无心去栽花


  我父亲非常相信机会教育,所以他会尽量把握教育时机,同时,他并不强求结果。即使我们放弃,他也毫无怨言。
  我们生活周遭有很多很多小玩意儿,他给我们很多选择。比如,我们出去散步、跑步的时候,看到花或树他会让大家一起研究,有几片叶子,是什么植物,等等。好像他身边随时有一个博物馆。我小时候生物课学得特别好,一直考一百分。曾经有一段时间家人都认为我以后会成为一个医生或者生物学家。我在家里说,学校实验室里的显微镜非常好玩。我父亲马上回应说,中国的光学器材很好。随后,他真的买了一台非常专业的显微镜,比我学校实验室里的高级多了。可是,那个显微镜实在太专业了,要上油保养,要调焦,很麻烦。我后来也没怎么用,就一直摆在纽约的家中。我知道那台显微镜很贵,所以一直等着他问:这个花很多钱买的,可是你怎么不用?但是他从来没有问,只是偶尔说他当时扛回来还挺重的,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我感谢他这么做。
  有很多父母亲用心良苦,觉得孩子一定要对父母的栽培感恩,一定要对礼物兴奋,一定要天天用,这样才值得。可是孩子其实有自己的选择,而且孩子的选择会和父母的选择不一样。如果父母期待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选择,那对孩子其实不太公平。
  我很感谢我的父亲既给我很多机会,又很包容地对待我的选择。

走向曼哈顿


  父母并不是对我所有的选择都听之任之,比如钢琴课。他们帮我报了钢琴课,我抱怨这不是我自己的选择,不想学。他们说:“好,你再试两个礼拜,如果你还是想停,我们给你停。”很奇怪,每一次我都堅持下来了。
  换学校也是一样。在美国,初中升高中可以就近入学,不必考试。我住在纽约郊区,但是那时候我学习成绩比较好,老师就建议我考纽约市的好学校。没想到我考上了曼哈顿的史蒂文森高中,那是分数最高的高中,有“小哈佛”之称,十年来我们中学只有我一个人考去。从我家到学校要坐两趟公交车,再换两次地铁,还要走路十五分钟,单程差不多两个半小时。在那之前我一直生活在纽约郊区,没有独自出过远门,所以我很紧张,甚至不想去了,我想跟我的同学、我的朋友在一起。这时候我父母就很坚持。我父亲带我走了一遍,一路上告诉我每一站地铁的英文名称,下一步要怎么走,怎么换车,每一次他都强调说:“你记住了,这是……”
  我平常记性没那么好,可是他这么模拟一次,我就全部记住了。
  开学第一天,父亲送我到家门口,母亲带我到公车站,我就自己坐车去了。然后,我就突然长大了,我的耳朵变敏锐了,我的视力变好了。而且我发现,原来纽约的地铁充满了色彩。20世纪80年代是纽约市犯罪率最高的时期,经常有同学被抢,经常有人打架。我们学校旁边是一个贫民区,治安相当不好,我们田径队平常训练的时候要穿过那个区,教练要求我们六个同学一起跑,不要落单。现在回想,那时候的纽约真是让我学到了好多。
  幸好,我选择了曼哈顿,它成为我人生旅途上很重要的一站。

离开舒适圈


  我大学毕业以后继续念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回到纽约,本来是要在纽约继续工作,但后来我一个人回到台湾,主要是因为“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我担任心理辅导,专门照顾失去亲人的家属。可是,我没有真正准备好,加上纽约的环境变得非常不稳定,我就想去外面走一走,就回到台湾。
  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工作后,我回纽约收拾行李。父亲问我要不要帮忙买些家具,母亲说:“不要,这是儿子选择的,他选择要离开这个舒适圈,你干吗继续让他舒服?”所以,他们什么东西都没帮我准备。我是真心感谢母亲的,因为那就是我真正想要的。
  我租了一个很简单的套房,当时是冬天,特别冷,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一个床垫放在角落,一个快烧坏的日光灯,唯一的电器是热水器。我第一天入住的时候是晚上,巷子里的麻辣火锅店飘来阵阵香味,一桌一桌的人在围炉。我一个人不好意思进去,就去商店买了一碗方便面。因为没有开水,我就拿筷子把面戳碎,用热水器里出来的水冲泡,蹲在墙角等了很久,最后闻着麻辣火锅的香味默默地吃下方便面。当时我心里说,我一定要记住这一刻,因为我觉得这一刻超酷。
其他文献
我经常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标题诸如《纯干货……》《绝对干货……》之类的文章,转发者还不忘再加一句转发语:这种纯干货才让人受益匪浅。这么喜欢干货,你咋不抱着木乃伊睡觉呢?  言下之意就是,我跟你们庸俗众生不同,我是一个喜欢知识的人,而你们是一群每天都在云山雾罩里的湿货。其实吧,会做饭的人都知道,干货往往都是用来煲汤的,干货本身往往没什么价值,只有炖成汤变成湿货才有营养价值。  “干货”这个词被严重滥
被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和各小语种考试虐了N年的中国年轻人,在了解过“歪果仁”的中文课本后,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甜蜜的报复”。  有老外总结了“老外学中文的大禁忌”:信课本,得永生——才怪。如果没有正式的汉语教材,或许意味着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英式中文”:Knee How Ma(你好吗)、Hen How(很好)、Book Itchy(不客气)、Woe Boots Dow(我不知道)、How May
正在做梦的时候被奶奶推醒,迷迷糊糊中听奶奶说,还不快起来追你妈去,这深更半夜的,她一个人上山怎么放心?奶奶的声音不是很大,语调又有些急促,懵懂中我一下子没明白是什么意思。我睡意未消,半睁半闭着眼睛嘟哝着,怎么啦?  奶奶又拍我一下,催促我快点。她把衣服递给我说,半夜起大风你妈听到了,就想到山南松树林里定是落了不少的松丫毛,睡不着,便背着竹筐上山了。我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便说,明个儿再去刮不行吗?
父亲今年82了,已经直不起腰,伴随着帕金森不规律的颤抖。话越来越少,但喜欢慈祥地长时间地看着你。这是我第一次写自己的父亲,把飘在记忆空气中的点滴画面,化为白纸黑字,定格,不易。酝酿几日,其一生为我所知的五次决定,似乎是一条线索。   人生第一个决定:读书,上大学。父亲是1937年生人。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都世居在农村,至今家族以种地为生。父亲据说是当年当地唯一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弟,考上的是成都电讯
我承认“和果子”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点心。在“ 它太漂亮了怎么舍得去吃它” 和“ 就是要把这么漂亮的东西咬烂了吞到肚子里变成粑粑”这两种互相冲突的情感里, 冲突越强烈, 诱惑力越大。  这与日本人天生的悲剧审美是一致的, 如樱花, 如花火。反正所谓悲剧, 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吃和果子, 我觉得大致也就这意思。这种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俳句一样的美, 谁还会去管一首俳句是外酥里嫩还是酸甜适中? 
那一年春节假期的最后几天,我有病了,突然就难受到觉得自己快死了,父母嘴里急急念叨着“千万不要是甲肝,千万不要”把我送进了医院,可惜事与愿违就是甲肝。我心里是明白他们的焦虑的,他们俩已经定好了在瑞典的一出戏剧的工作,父亲的合作者和整个剧团都在等他们俩过完中国传统的春节就飞过去。那时出国可是大事情,父母亲都好不容易请了工作假,办好了所有手续,还垫钱买了当时觉得非常昂贵的机票,突发的一切让他们沮丧极了。
在自由女神像的周围,巨大的铁轮船好像上古的怪兽奔驶水面,小型汽艇好像攫食的饿鸟穿梭往来。汽笛尖声怪叫地怒号,好像骇人听闻的妖怪的咆哮。铁锚链条的铿锵声,和海涛澎湃击岸的音浪交响着。  每一样东西都在极度紧张地奔跑,疾进,震动。轮船的螺轮和船桨急促地鞭打着密布黄色泡沫而遗留波纹的海水。  同时每一样东西——铁,石,水,木——都像正在对这既没有阳光,又没有欢歌作乐而幽禁在疲乏的劳动苦役中的生活提出抗议
县城生活非常有诱惑力,让人有充沛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的乐趣。比如说整条街的小店铺小商贩都是你的朋友。修钥匙的,钉鞋的,裁缝,卖菜的卖豆腐的卖书报的,银行里头的职员,对面百货公司里面的售货员你都认识。中午吃完饭睡个午觉,一直睡到自然醒,三四点骑个自行车去某个朋友那一坐,聊聊聊,然后聊到什么时候大家一起看电影去了,看完电影吃晚饭打麻将,一直到筋疲力尽睡觉。这种生活是有美感的,人处在热烈的人际关系里面,特别
一个人的欲望在一个方面强时,在其他方面就会弱,这完全像水被引导流向了一个地方一样。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以及一切这类事情上去时,我认为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如果他不是一个冒牌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话。   这种人肯定是有节制的,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贪财的;因为别的人热心追求财富和巨大花费所要达到的那種目的,是不会被他们当成一件重要事情对待的。   一个人眼界广阔,观
减肥,为了健康,更为了美。杨贵妃不需要减肥,相反,当时的妇女们都仿效她增肥。不知李隆基的审美品位是高是低,只从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来看,当时崇尚的女性之肥胖的确倾向于雍容华贵之美。赵飞燕以瘦之美征服了帝皇,楚宫里为崇尚苗条细腰而饿死不少人。  绘画中有疏密对照之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各走极端。艺术美往往体现在特性之夸张中,走极端,犹如疏密之为两极,肥与瘦也是造型美中的两极。吴道子画宽松衣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