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并且投入了大量资金与技术研究,然而取得的成果有限。全国各地也在逐渐推进河道生态整治与环境修复工作,例如我们熟知的湖长制制度等。为了达到河流生态修复与治理目标,就需要从技术角度、管理政策角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将可能采取的措施一一地落实到位。
關键词: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治理
0. 引言
在我国的平原地区河道尤其是一些中小河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生态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表现在水质污染、水量减少或是干涸,河道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等。出现此类情况后河流的生态功能会退化,影响到河流生境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也会因此产生洪涝隐患。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措施,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 中小河流的生态问题
1.1 河道侵占问题
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幅增加,大量具有净化功能的水域被林地、耕地所取代,因此流域水体的污染物承载能力和水体本身具有的自净化功能大幅下降。虽然河道湿地转化为湖泊沼泽化的问题也非常显著,但河道被侵占无疑影响了河流的行洪安全,造成大量废弃物在河流内部的堆积,产生河流淤积等不利现象。
1.2 生活污染情况
生活污染与周围的人文环境有着之间联系,一般是因为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比较缺乏所导致。例如监管工作不到位、环保基础较差时,周围的企业、乡村等就会将生活垃圾直接地排放至水域当中。尤其是像一些乡村、郊区区域的河道当中,生活垃圾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水系统良性循环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使得有限的水域系统功能性大幅下降甚至失去应有的功能。
1.3 河道治理工作的缺陷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或是环境工程当中,中小河道的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为了调节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系统环境,让环境得到修复的同时维持行洪安全。但有些河道治理工作并不能发挥显著的作用,例如对河道底部采取平底化简化处理等措施不利于系统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往往会将农业灌溉等工作摆在管理的重点地位。水生态环境与建设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让河流问题难以得到良好的制度约束,问题不断积累且深化。
2. 生态修复方案的拟定
2.1 生态补水措施
生态补水措施是利用水利设施合理地进行调度,将外部区域水质较好的水源进行引入,使得河网内部的河道径流量增加,流速加快,缩短完成水体置换的时间。考虑到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因此在增加河流的净污比时,水环境容量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明显。生态补水作为现代的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水体置换速率的改善效果突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现有的环境质量问题,激活水流以增加复氧系数。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规划,如表1 所示。
从补水方案来看,在补水源与补水方式固定时,就应合理地分析影响河网水动力的条件以及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补水规模的差异,可以设置不同的补水方案,根据模拟结果确定其中较优的方案。水动力模型的计算按照图1 的方式布置好水位点和流量点。
2.2 水系沟通
水系沟通是在原有河网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水系结构进行规划,从而构建核桃水系畅通的格局并且从生态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在我国的平原河网区域,水系流通性比较差,水流流速比较低,水动力不足使得水体的净化能力下降,水体感官质量比较差,产生富营养化程度[1]。生态修复方案结束后的效果也需要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为今后其他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与借鉴。
2.3 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从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来看,我们可以采取生态湿地配合自然护坡措施。因为生态湿地的水质比较好,可以对污染物具有比较稳定的降解作用,在平原河网地区,河流众多,可以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形成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的现实作用。此外采取一定的疏浚措施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对于河道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作用,并且有利于微生物在表面附着生长,降低修复工程对于环境可能出现的破坏情况。
3. 治理管理策略
3.1 严格控制水域侵占行为
为了避免非法占用水域,相关河道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将河道生态工作进行有效划分。前文也提到,河道侵占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河道环境容量,还会因此影响到水域的自净能力。需注意的是如果污染源离河岸的距离比较近,那么在未经过缓冲的高浓度污水进入河道后,河道内部的系统循环同样会遭到严重破坏。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河道湿地的非法侵占行为,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整顿措施恢复河道原有的形态。如果对于一些难以恢复或是无法恢复的河段,则要征收相应的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其他方面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工作[2]。
3.2 水体污染物控制
水体污染物控制措施与河流生态功能之间密切相关,未来的河道区域生态整治与环境修复当中,需要从根源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查漏补缺,并且对周围的人文环境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持续推进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
3.3 减少水资源消耗
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问题一方面可以缓解河道水的生态系统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废水的排放。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当中,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也需要进一步地降低社会范围内的水资源消耗情况,推进工作力度并扩大工作范围。除了要对公共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之外还需要合理分配绿化用水、农田灌溉用水措施等。
4. 结语
中小河流面临的生态问题非常显著,对于河道管理部门而言,不仅要加强生态技术手段的应用,还应该在生态治理的理念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根源上建立高效化的运营规划方式,减少不同影响因素对于河流水体和生态环境地污染,充分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环境修复。
参考文献:
[1] 王越,丁艳荣,徐建华.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利,2012(06):42-44.
[2] 张晴.清原县中小河流生态破坏原因分析及治理模式探讨[J].吉林水利,2012(09):26-28.
[3] 谭辉.生态修复技术在深圳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08):6-7.
作者简介:
齐晓松(1990-),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和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關键词: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治理
0. 引言
在我国的平原地区河道尤其是一些中小河道,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生态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表现在水质污染、水量减少或是干涸,河道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等。出现此类情况后河流的生态功能会退化,影响到河流生境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也会因此产生洪涝隐患。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措施,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 中小河流的生态问题
1.1 河道侵占问题
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幅增加,大量具有净化功能的水域被林地、耕地所取代,因此流域水体的污染物承载能力和水体本身具有的自净化功能大幅下降。虽然河道湿地转化为湖泊沼泽化的问题也非常显著,但河道被侵占无疑影响了河流的行洪安全,造成大量废弃物在河流内部的堆积,产生河流淤积等不利现象。
1.2 生活污染情况
生活污染与周围的人文环境有着之间联系,一般是因为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比较缺乏所导致。例如监管工作不到位、环保基础较差时,周围的企业、乡村等就会将生活垃圾直接地排放至水域当中。尤其是像一些乡村、郊区区域的河道当中,生活垃圾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水系统良性循环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使得有限的水域系统功能性大幅下降甚至失去应有的功能。
1.3 河道治理工作的缺陷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或是环境工程当中,中小河道的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为了调节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系统环境,让环境得到修复的同时维持行洪安全。但有些河道治理工作并不能发挥显著的作用,例如对河道底部采取平底化简化处理等措施不利于系统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往往会将农业灌溉等工作摆在管理的重点地位。水生态环境与建设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让河流问题难以得到良好的制度约束,问题不断积累且深化。
2. 生态修复方案的拟定
2.1 生态补水措施
生态补水措施是利用水利设施合理地进行调度,将外部区域水质较好的水源进行引入,使得河网内部的河道径流量增加,流速加快,缩短完成水体置换的时间。考虑到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因此在增加河流的净污比时,水环境容量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明显。生态补水作为现代的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水体置换速率的改善效果突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现有的环境质量问题,激活水流以增加复氧系数。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规划,如表1 所示。
从补水方案来看,在补水源与补水方式固定时,就应合理地分析影响河网水动力的条件以及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补水规模的差异,可以设置不同的补水方案,根据模拟结果确定其中较优的方案。水动力模型的计算按照图1 的方式布置好水位点和流量点。
2.2 水系沟通
水系沟通是在原有河网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水系结构进行规划,从而构建核桃水系畅通的格局并且从生态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在我国的平原河网区域,水系流通性比较差,水流流速比较低,水动力不足使得水体的净化能力下降,水体感官质量比较差,产生富营养化程度[1]。生态修复方案结束后的效果也需要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为今后其他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与借鉴。
2.3 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从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来看,我们可以采取生态湿地配合自然护坡措施。因为生态湿地的水质比较好,可以对污染物具有比较稳定的降解作用,在平原河网地区,河流众多,可以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形成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的现实作用。此外采取一定的疏浚措施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对于河道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作用,并且有利于微生物在表面附着生长,降低修复工程对于环境可能出现的破坏情况。
3. 治理管理策略
3.1 严格控制水域侵占行为
为了避免非法占用水域,相关河道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将河道生态工作进行有效划分。前文也提到,河道侵占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河道环境容量,还会因此影响到水域的自净能力。需注意的是如果污染源离河岸的距离比较近,那么在未经过缓冲的高浓度污水进入河道后,河道内部的系统循环同样会遭到严重破坏。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河道湿地的非法侵占行为,另一方面则要通过整顿措施恢复河道原有的形态。如果对于一些难以恢复或是无法恢复的河段,则要征收相应的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其他方面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工作[2]。
3.2 水体污染物控制
水体污染物控制措施与河流生态功能之间密切相关,未来的河道区域生态整治与环境修复当中,需要从根源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查漏补缺,并且对周围的人文环境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持续推进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
3.3 减少水资源消耗
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问题一方面可以缓解河道水的生态系统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废水的排放。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当中,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也需要进一步地降低社会范围内的水资源消耗情况,推进工作力度并扩大工作范围。除了要对公共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之外还需要合理分配绿化用水、农田灌溉用水措施等。
4. 结语
中小河流面临的生态问题非常显著,对于河道管理部门而言,不仅要加强生态技术手段的应用,还应该在生态治理的理念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根源上建立高效化的运营规划方式,减少不同影响因素对于河流水体和生态环境地污染,充分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环境修复。
参考文献:
[1] 王越,丁艳荣,徐建华.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利,2012(06):42-44.
[2] 张晴.清原县中小河流生态破坏原因分析及治理模式探讨[J].吉林水利,2012(09):26-28.
[3] 谭辉.生态修复技术在深圳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08):6-7.
作者简介:
齐晓松(1990-),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和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