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毕业后,我留在荷兰工作。在荷兰待久了,便会发现,荷兰人面对死亡和伤痛的态度跟国内很不一样。当然,他们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说简单点,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在国内,如果一个人被诊断患了重症,医生一般会先告知其家属,而不会告诉当事人。而在荷兰,只要当事人是神智清醒的,医生都会直接和当事人交流,由病人自己决定是否告诉家属。
在日常生活中,荷兰父母总是忠实地告知孩子现状,而不是赋予自己强大的信息过滤权,去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出现问题时,父母不会简单地对孩子说“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恐惧的根源,况且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在。
荷兰父母会和孩子讨论恐惧,细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方案,比如他们会和孩子交流,“你怕什么?你覺得那个为什么可怕?怎么样我们才能不怕?”等等。这种方式对怕黑、怕虫子这些具体的东西很有用。孩子会认识到这些不可怕,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逐渐成长。
孩子,我也和你一样害怕
如果孩子的恐惧是更深层抽象的情绪,如害怕亲人的死亡,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父母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恐惧,让孩子知道某些情况下,恐惧无法避免,采取行动也无法解决,只能交给时间。
我一位朋友的6岁儿子,因担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而睡不着觉。他妈妈拥抱着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和眼泪,对他说:“我也和你一样害怕,不过外婆现在不是还在我们身边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你要好好睡觉,明天才有精神去看外婆,对不对?”
他们不会在孩子面前做“最优假设”:“外婆在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相信医疗、相信科学,说不定外婆会很快好起来的。”这样完全是不负责任地给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现实不是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更大。
决不能说他可怜
在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里,受伤便不再是孩子们撒娇的理由。若孩子的伤痛和挫折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会关爱、支持,一起想办法改善,那个凝聚力的正面能量之强,特别让人感动。
若孩子的伤痛是自己不守规矩造成的,家长几乎完全不同情,也不表现心疼,而是非常“狠心”地让孩子反省,接受教训及彻底承受后果。
记得那年巴西世界杯,在开赛那天,我先生家族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装饰成橙色。我老公8岁的外甥Alex 的任务是剪橙色的彩带,结果他不专心,边剪边抬头看电视,一下把左手大拇指顶端的肉剪掉了,鲜血直流。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了伤口,并带他去医院包扎。他很坚强,没有哭。医生说,这几天会疼痛,在之后的两周他的大拇指会逐渐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会持续大概6-8周。
回家后,他坐着休息,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他,继续装饰房子。我帮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妈妈马上过来说:“他要喝水可以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完又回头对着Alex说:“你只是大拇指受了伤,你的手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了你这个伤痛要持续6-8周,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你要学会忍着不方便也要料理自己的生活。”
我说了句:“算了,Alex好可怜!”以他爸爸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开锅了:“他有什么可怜的?从他7岁开始使用剪刀,我们就反复告诫他用剪刀时要专心,如果不专心会有什么危险。他今天边剪边看电视,伤了他自己,只能说他不够聪明不守规矩,决不能说他可怜。”
于是,在之后吃晚饭、漱口、洗澡(他戴了个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觉,都是他自己应付的。临睡前,他和我们亲吻道晚安,然后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关切,除了拿着医生开的药膏反复研究外,还不断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草药对皮肤恢复有帮助的。
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认为,要先教孩子爱自己,再给孩子满满的爱,孩子因为不断地练习直面伤痛,人生才会更有韧性和厚度。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说简单点,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在国内,如果一个人被诊断患了重症,医生一般会先告知其家属,而不会告诉当事人。而在荷兰,只要当事人是神智清醒的,医生都会直接和当事人交流,由病人自己决定是否告诉家属。
在日常生活中,荷兰父母总是忠实地告知孩子现状,而不是赋予自己强大的信息过滤权,去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出现问题时,父母不会简单地对孩子说“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恐惧的根源,况且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在。
荷兰父母会和孩子讨论恐惧,细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方案,比如他们会和孩子交流,“你怕什么?你覺得那个为什么可怕?怎么样我们才能不怕?”等等。这种方式对怕黑、怕虫子这些具体的东西很有用。孩子会认识到这些不可怕,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逐渐成长。
孩子,我也和你一样害怕
如果孩子的恐惧是更深层抽象的情绪,如害怕亲人的死亡,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父母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恐惧,让孩子知道某些情况下,恐惧无法避免,采取行动也无法解决,只能交给时间。
我一位朋友的6岁儿子,因担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而睡不着觉。他妈妈拥抱着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和眼泪,对他说:“我也和你一样害怕,不过外婆现在不是还在我们身边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你要好好睡觉,明天才有精神去看外婆,对不对?”
他们不会在孩子面前做“最优假设”:“外婆在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相信医疗、相信科学,说不定外婆会很快好起来的。”这样完全是不负责任地给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现实不是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更大。
决不能说他可怜
在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里,受伤便不再是孩子们撒娇的理由。若孩子的伤痛和挫折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会关爱、支持,一起想办法改善,那个凝聚力的正面能量之强,特别让人感动。
若孩子的伤痛是自己不守规矩造成的,家长几乎完全不同情,也不表现心疼,而是非常“狠心”地让孩子反省,接受教训及彻底承受后果。
记得那年巴西世界杯,在开赛那天,我先生家族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装饰成橙色。我老公8岁的外甥Alex 的任务是剪橙色的彩带,结果他不专心,边剪边抬头看电视,一下把左手大拇指顶端的肉剪掉了,鲜血直流。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了伤口,并带他去医院包扎。他很坚强,没有哭。医生说,这几天会疼痛,在之后的两周他的大拇指会逐渐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会持续大概6-8周。
回家后,他坐着休息,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他,继续装饰房子。我帮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妈妈马上过来说:“他要喝水可以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完又回头对着Alex说:“你只是大拇指受了伤,你的手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了你这个伤痛要持续6-8周,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你要学会忍着不方便也要料理自己的生活。”
我说了句:“算了,Alex好可怜!”以他爸爸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开锅了:“他有什么可怜的?从他7岁开始使用剪刀,我们就反复告诫他用剪刀时要专心,如果不专心会有什么危险。他今天边剪边看电视,伤了他自己,只能说他不够聪明不守规矩,决不能说他可怜。”
于是,在之后吃晚饭、漱口、洗澡(他戴了个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觉,都是他自己应付的。临睡前,他和我们亲吻道晚安,然后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关切,除了拿着医生开的药膏反复研究外,还不断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草药对皮肤恢复有帮助的。
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认为,要先教孩子爱自己,再给孩子满满的爱,孩子因为不断地练习直面伤痛,人生才会更有韧性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