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财务舞弊产生的根源
1、会计准则、制度的缺失
在我国,每一次会计造假的浪潮,都会有很多人将问题归结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制定准则、制度的部门也常常自乱阵脚,甘当“消防员”,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修改,作为遏制会计造假的“灭火器”。如果不是准则和制度“着火”,哪里需要“准则”满地打滚呢?会计准则“残疾”了,会计信息将蒙受诚信缺失、技术规则自乱所致的双重污染。目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虽然比较实用,但有些方面还过于原则、抽象、粗糙,操作性不够,还有许多新出现的问题等待回答。关键还是会计准则体系缺乏整体框架、不够系统,每次出台的政策法规或修订都是“救火式”的。当然,这种方式有它的特定历史条件,同时又具有“成本低”容易实施的优点。
2、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舞弊”
证券市场近一时期发生的重大舞弊案件,其始作俑者可以说均同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舞弊”有直接关系。震撼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件,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是难脱干系的。中国的红光事件等一系列案件都有注册会计师直接参与“合谋舞弊”的痕迹。“合谋舞弊”成为了证券市场产生舞弊行为的重要的外在诱导因素。
3、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规范失衡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很差,市场透明度很低,造成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参与者(如上市公司)基于期望收益大于期望成本,就不会愿意真实披露自己的信息,从事欺诈、内部交易或暗箱操作等舞弊行为就在所难免。
4、对资金的极度需求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根本,犹如血液与人体的关系。盈利较好的公司要有多余的资金来扩充设备,亏本的公司为维持公司正常的运营,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避免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周转不灵而倒闭。因此,公司为说服投资者提供资金,就会虚报财务报表。通常公司为达到初次发行上市、配股阶段或增发新股时的标准,促使公司包装报表、虚构利润、利用虚假的财务信息维持股价或使股价上升。琼民源和银广夏造假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操纵价格。
二、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分散股权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抑制了供给,造成股价暴涨;同时大股东支配董事会和监事会,一手遮天,造假、不分配、肆意侵吞上市公司资产等现象比较严重。国有股与法人股不流通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初期是迫不得已,但一个健康和正常的股市必然要求股票全流通。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就必须实现控制权多元化,笔者认为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机构投资者拥有足量的资金和先进的专业技术,他们有能力和实力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在发行市场中规范新股的股权结构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如在发行新股时只设发起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不再设置国有股和法人股,使股权的设置与国际化接轨。
2、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是“以引起注意为目的”的审计方法。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比较,对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变动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较高错报风险的领域。
3、遏制欺诈性财务报告,建立联合审计制度
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舞弊审计虽有地位上的优势,但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加上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是民间审计组织的法定业务,因此国家审计机构应利用自己的特有的地位确立合理有效的审计实施策略。国家审计机关既要发挥在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的主导先锋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和调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可灵活运用多种具有联合性质的审计策略,使审计资源得到最优利用,使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能在最大范围内开展。
4、加强信息披露真实性,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的前提是所有有用的相关信息都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充分反映,即市场除充分披露所有公开的信息外,还要充分披露各种内部信息。但事实是我们的市场是充满了信息欺诈、内幕交易等一系列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对会计监督而言,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问题的改善,减少财务欺诈和舞弊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提供者实施充分的监督,以加强保护信息的使用者的利益。这就要求加强事前监督的建设,避免事后监督带来的严重后果和高额的成本问题。
5、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
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对记账人员和审批人员独立性、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财产清查和内部审计的监督。通过内部监督可以及早发现问题,起到预警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制止舞弊欺诈行为的发生。实施内部监督应注意的关键问题,首先,明确设计主体以保证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其次,盯住关键环节,找出会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问题最多和漏洞最大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和控制。第三,明确控制目标,认清关键控制点,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第四,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建设。通常内部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避免由于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或相互勾结造成监督的失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七队)
1、会计准则、制度的缺失
在我国,每一次会计造假的浪潮,都会有很多人将问题归结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制定准则、制度的部门也常常自乱阵脚,甘当“消防员”,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修改,作为遏制会计造假的“灭火器”。如果不是准则和制度“着火”,哪里需要“准则”满地打滚呢?会计准则“残疾”了,会计信息将蒙受诚信缺失、技术规则自乱所致的双重污染。目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虽然比较实用,但有些方面还过于原则、抽象、粗糙,操作性不够,还有许多新出现的问题等待回答。关键还是会计准则体系缺乏整体框架、不够系统,每次出台的政策法规或修订都是“救火式”的。当然,这种方式有它的特定历史条件,同时又具有“成本低”容易实施的优点。
2、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舞弊”
证券市场近一时期发生的重大舞弊案件,其始作俑者可以说均同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舞弊”有直接关系。震撼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件,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是难脱干系的。中国的红光事件等一系列案件都有注册会计师直接参与“合谋舞弊”的痕迹。“合谋舞弊”成为了证券市场产生舞弊行为的重要的外在诱导因素。
3、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规范失衡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很差,市场透明度很低,造成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参与者(如上市公司)基于期望收益大于期望成本,就不会愿意真实披露自己的信息,从事欺诈、内部交易或暗箱操作等舞弊行为就在所难免。
4、对资金的极度需求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根本,犹如血液与人体的关系。盈利较好的公司要有多余的资金来扩充设备,亏本的公司为维持公司正常的运营,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避免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周转不灵而倒闭。因此,公司为说服投资者提供资金,就会虚报财务报表。通常公司为达到初次发行上市、配股阶段或增发新股时的标准,促使公司包装报表、虚构利润、利用虚假的财务信息维持股价或使股价上升。琼民源和银广夏造假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操纵价格。
二、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分散股权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抑制了供给,造成股价暴涨;同时大股东支配董事会和监事会,一手遮天,造假、不分配、肆意侵吞上市公司资产等现象比较严重。国有股与法人股不流通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初期是迫不得已,但一个健康和正常的股市必然要求股票全流通。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就必须实现控制权多元化,笔者认为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机构投资者拥有足量的资金和先进的专业技术,他们有能力和实力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在发行市场中规范新股的股权结构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如在发行新股时只设发起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不再设置国有股和法人股,使股权的设置与国际化接轨。
2、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是“以引起注意为目的”的审计方法。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比较,对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变动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较高错报风险的领域。
3、遏制欺诈性财务报告,建立联合审计制度
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舞弊审计虽有地位上的优势,但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加上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是民间审计组织的法定业务,因此国家审计机构应利用自己的特有的地位确立合理有效的审计实施策略。国家审计机关既要发挥在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的主导先锋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和调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可灵活运用多种具有联合性质的审计策略,使审计资源得到最优利用,使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能在最大范围内开展。
4、加强信息披露真实性,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的前提是所有有用的相关信息都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充分反映,即市场除充分披露所有公开的信息外,还要充分披露各种内部信息。但事实是我们的市场是充满了信息欺诈、内幕交易等一系列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对会计监督而言,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问题的改善,减少财务欺诈和舞弊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提供者实施充分的监督,以加强保护信息的使用者的利益。这就要求加强事前监督的建设,避免事后监督带来的严重后果和高额的成本问题。
5、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
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对记账人员和审批人员独立性、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财产清查和内部审计的监督。通过内部监督可以及早发现问题,起到预警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制止舞弊欺诈行为的发生。实施内部监督应注意的关键问题,首先,明确设计主体以保证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其次,盯住关键环节,找出会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问题最多和漏洞最大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和控制。第三,明确控制目标,认清关键控制点,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第四,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建设。通常内部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避免由于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或相互勾结造成监督的失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