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大力支持,各医学高等院校招生的规模也日趋扩大。从理论上讲,就业市场的变化、优惠的国家政策和良好的医学毕业生资源,无论对于求职者或是医疗单位都是一大福音。然而,目前的医学资源供需状况却不尽人意,一方面,医院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头疼,另一方面是医学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的众多抱怨。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校,本文将从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等角度来探索如何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市场的变化
首先,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大规模扩大,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医学毕业生也从过去供不应求的香饽饽变得比例失衡。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随之而来的就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限制,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
其次,城市中心区域医疗机构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人才储备,各大城市中心区域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少量还出现饱和或超编,各大医疗机构纷纷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需求有限。
(二)毕业生求职心理状况
尽管城市中心区域人才需求持平或下降,但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社区医院的发展,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生总体需求依然旺盛。然而,大多数学生观望并死守城市的三级医院,即便因需求有限或学历原因被拒门外,依然不愿“屈尊”,甚至对国家三支一扶等政策给出的优惠条件不屑一顾,终究高不成低不就,沦为就业困难生。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医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知识、技能、素质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探索如何提升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需要从技能训练、课内外职业能力培养、临床见习实习重视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高医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专业基础学习,强化技能训练
从用人单位的第一项指标——专业知识和技艺角度来谈,大学期间,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说相对丰富,相比之下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就比较差强人意。相对一般专业,医学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应用性技术,对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部分学校和学生或因缺少专业实践条件,或因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造成教授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技能训练缺乏,导致了操作技能成为学生的软肋。高校应该从就业市场需要出发,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一二课堂,拓展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领导、沟通、责任感等就业技能。基本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沟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在课程中通过结构性的安排,让学生参与教学,协作以完成指定工作,被认为是培养沟通、责任感等就业技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一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偏重理论讲授模式不同,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比如运用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来达到启发式目的。
除在课堂教学模式行下功夫外,同时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课外社团活动的功能。目前,各校园的社团特别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培养和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在众多的社团中,与就业有关的社团并不多见。学校可在此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就业相关的社团发展与活动组织,不断强化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让学生未雨绸缪,早作准备。还可以开展以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合作意识”为目标的主题活动或拓展训练,使学生参与者在活动中在人际沟通和能力培养方面获得全新体验与认识。
(三)注重见习实习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毫无疑问,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医学专业,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见习实习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开始正式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具有时间长、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率高等特点,类似于一段工作经验,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大学生欠缺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在实习中顺利就业成为一种可能。即使学生在最后的实习中未能解决就业问题,但这种毕业前的实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然而,部门医学院校学生人数多,实验室硬件条件有限,开放时间少,导致学生实验课时数压缩,并且在已有的实验课上,一个带教老师所带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实践机会。此外,医学院校学生学业压力大,专业基础理论课任务重。以我校为例,班级管理严格,在对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学生到课情况较好,对理论课也较为重视。然而在管理稍宽松的实验或见习环节,很多学生把见习课当成了放松,使见习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医学生均有一年的临床实习要求,由于离开学校和老师的视线,加上部分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压力大,对实习生的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动辄以考研求职为由,骗取休假,或直接旷班等现象。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于医院的专业考核中,笔试大多一举通过,而操作环节却遭否决。
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见习实习的重要作用,并使其在此环节认真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努力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为实验课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另外,必须加强见习实习环节的监管,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和与实习医院的沟通,重视优质实习基地的开拓,优化专业课考核方式,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成功率。
(四)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高校不断探索就业新举措,纷纷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显示众多高校目前就业服务质量较低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就业咨询等环节,能力要求仅限于沟通能力与承压能力,就业指导讲座套路陈腐,一般为先强调眼下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要有紧迫感;然后要求学生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的就业率都挺高,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大多学生认为这些老一套的讲座对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对此,高校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需要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教师,并组织实施全程式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不仅要面向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尽早开始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在内容体系上既有就业意识的引导还要有就业素质、就业能力、角色转换的培训;在形式上既有大型讲座,又有小班培训,还有谈话式的就业沙龙,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课、选修课。同时针对毕业生,要提供岗前就业个性化辅导,包括就业政策、简历制作与修改、面试指导、就业流程、落户手续办理、出国留学、就业心理调适、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自我定位、行业了解、职业决策、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等。
综上,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中,高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就业最终工作还是要落实到大学生个人,最终的受益人也是毕业生个人,所以除了高校的努力外,毕业生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到提高就业能力的工作中来。只有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共同的配合,才能实现就业局面的多赢。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市场的变化
首先,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大规模扩大,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医学毕业生也从过去供不应求的香饽饽变得比例失衡。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随之而来的就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限制,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
其次,城市中心区域医疗机构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人才储备,各大城市中心区域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少量还出现饱和或超编,各大医疗机构纷纷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需求有限。
(二)毕业生求职心理状况
尽管城市中心区域人才需求持平或下降,但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社区医院的发展,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生总体需求依然旺盛。然而,大多数学生观望并死守城市的三级医院,即便因需求有限或学历原因被拒门外,依然不愿“屈尊”,甚至对国家三支一扶等政策给出的优惠条件不屑一顾,终究高不成低不就,沦为就业困难生。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医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知识、技能、素质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探索如何提升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需要从技能训练、课内外职业能力培养、临床见习实习重视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高医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专业基础学习,强化技能训练
从用人单位的第一项指标——专业知识和技艺角度来谈,大学期间,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说相对丰富,相比之下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就比较差强人意。相对一般专业,医学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应用性技术,对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部分学校和学生或因缺少专业实践条件,或因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造成教授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技能训练缺乏,导致了操作技能成为学生的软肋。高校应该从就业市场需要出发,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一二课堂,拓展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领导、沟通、责任感等就业技能。基本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沟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在课程中通过结构性的安排,让学生参与教学,协作以完成指定工作,被认为是培养沟通、责任感等就业技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一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偏重理论讲授模式不同,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比如运用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来达到启发式目的。
除在课堂教学模式行下功夫外,同时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课外社团活动的功能。目前,各校园的社团特别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培养和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在众多的社团中,与就业有关的社团并不多见。学校可在此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就业相关的社团发展与活动组织,不断强化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让学生未雨绸缪,早作准备。还可以开展以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合作意识”为目标的主题活动或拓展训练,使学生参与者在活动中在人际沟通和能力培养方面获得全新体验与认识。
(三)注重见习实习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毫无疑问,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医学专业,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见习实习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开始正式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具有时间长、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率高等特点,类似于一段工作经验,对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大学生欠缺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在实习中顺利就业成为一种可能。即使学生在最后的实习中未能解决就业问题,但这种毕业前的实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然而,部门医学院校学生人数多,实验室硬件条件有限,开放时间少,导致学生实验课时数压缩,并且在已有的实验课上,一个带教老师所带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实践机会。此外,医学院校学生学业压力大,专业基础理论课任务重。以我校为例,班级管理严格,在对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学生到课情况较好,对理论课也较为重视。然而在管理稍宽松的实验或见习环节,很多学生把见习课当成了放松,使见习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医学生均有一年的临床实习要求,由于离开学校和老师的视线,加上部分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压力大,对实习生的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动辄以考研求职为由,骗取休假,或直接旷班等现象。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于医院的专业考核中,笔试大多一举通过,而操作环节却遭否决。
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见习实习的重要作用,并使其在此环节认真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努力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为实验课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另外,必须加强见习实习环节的监管,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和与实习医院的沟通,重视优质实习基地的开拓,优化专业课考核方式,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成功率。
(四)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高校不断探索就业新举措,纷纷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显示众多高校目前就业服务质量较低就业指导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就业咨询等环节,能力要求仅限于沟通能力与承压能力,就业指导讲座套路陈腐,一般为先强调眼下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要有紧迫感;然后要求学生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的就业率都挺高,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大多学生认为这些老一套的讲座对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对此,高校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需要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教师,并组织实施全程式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不仅要面向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尽早开始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在内容体系上既有就业意识的引导还要有就业素质、就业能力、角色转换的培训;在形式上既有大型讲座,又有小班培训,还有谈话式的就业沙龙,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课、选修课。同时针对毕业生,要提供岗前就业个性化辅导,包括就业政策、简历制作与修改、面试指导、就业流程、落户手续办理、出国留学、就业心理调适、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自我定位、行业了解、职业决策、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等。
综上,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中,高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就业最终工作还是要落实到大学生个人,最终的受益人也是毕业生个人,所以除了高校的努力外,毕业生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到提高就业能力的工作中来。只有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共同的配合,才能实现就业局面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