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深圳商业不能不提中英街,这条200多米长4米多宽的普普通通的街道更像一条小胡同,其貌不扬却记录着100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数不尽的故事。在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这条街一度成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们瞠目叹嘘的奇观。
香港有沙头角,沙头角有中英街,香港人可能都听说过,但中英街究竟是怎样一条街,可不是像女人街、摩罗街那样容易说得清楚。从有界石推断,界线应当是清楚的,但谁也找不到边界线正如《潮起潮落──中英街记忆》这本书的前言所述,界石之间其实就是空气,既没有东西德之间的围墙,也没有南北韩板门店三八在线的铁线网。而界石形成的那条线的两侧,却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景观。
据史料记载,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被分成两部分,中英双方以界碑为界实行分治。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街延续这一状况,形成独特的一街两制景象。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让中英街迎来了商业兴旺发达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拥有毗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街的独特优势,街上商品与内地市场上的产品差价很大,琳琅满目的百货在内地难以见到,由此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这一时期,中英街店铺林立,金银首饰成为销售的热点,金铺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47家,不足250米的小街上一天曾经挤进五六万人次的游客,中英街迎来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仅1988年5月到10月,中英街黄金装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金额6.5亿港元。在这里开店的陈老板回忆道,这条街在上世纪80年代简直就像一个深港边界上的大超市,从香皂、尼龙布料、方便面到黄金珠宝几乎无所不有。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中国内地的商品非常缺乏,中英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少国内民众的购物和生活需求。
中英街的这一商业现象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理论领域争论的焦点,但争论的结局无法否认的是,商品的极大丰富证实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所必须和最基本的需求,也鉴定了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必然性。事实上,中英街不仅仅在商品物质上刺激着每天走进来的万千游客们的神经,更重要的是,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的传播,激发了人们对高品质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从而导致由特区辐射全国的改革开放热潮的到来。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评价说,中英街曾是深圳特区乃至中国通向香港和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事实正如所论,深圳30年的经济与城市商业发展,中英街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随着香港回归紫荆花港旗冉冉升起,沸腾了十数年的中英街终于平息了往日的喧嚣,安静了下来。陈老板说,中英街最兴盛的时候每天有几万名游客,但现在每天不足2000人。过去由于内地的货物流通不畅,中英街的货物比内地种类多、价格低,所以大家都来这里购物。但现在内地物流发达,中英街的商品跟内地的商品差价很小,人们不需要来中英街购物了。时任社区委员会主任的沙锦涛认为,“尽管现在中英街的生意淡多了,但它毕竟曾经是深圳乃至全中国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这个窗口打开之后,我们开放的路子才越走越宽,这就是中英街的历史作用,中英街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能否定、不能忘却的,如果没有中英街,人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就不会有那么快。”
亦如钟坚所言,“中英街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中英街商业的衰落反衬着深圳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人们不需要到这个特殊的地方才能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是件好事情,说明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其实,全国各地茫茫商海之中,有多少个陈老板、李老板、孙老板曾为中英街人流之中的那个游客;各大城中,又有多少步行街、商城、夜市等烙着中英街曾有的繁华。
香港有沙头角,沙头角有中英街,香港人可能都听说过,但中英街究竟是怎样一条街,可不是像女人街、摩罗街那样容易说得清楚。从有界石推断,界线应当是清楚的,但谁也找不到边界线正如《潮起潮落──中英街记忆》这本书的前言所述,界石之间其实就是空气,既没有东西德之间的围墙,也没有南北韩板门店三八在线的铁线网。而界石形成的那条线的两侧,却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景观。
据史料记载,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被分成两部分,中英双方以界碑为界实行分治。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街延续这一状况,形成独特的一街两制景象。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让中英街迎来了商业兴旺发达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拥有毗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街的独特优势,街上商品与内地市场上的产品差价很大,琳琅满目的百货在内地难以见到,由此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这一时期,中英街店铺林立,金银首饰成为销售的热点,金铺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47家,不足250米的小街上一天曾经挤进五六万人次的游客,中英街迎来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仅1988年5月到10月,中英街黄金装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金额6.5亿港元。在这里开店的陈老板回忆道,这条街在上世纪80年代简直就像一个深港边界上的大超市,从香皂、尼龙布料、方便面到黄金珠宝几乎无所不有。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中国内地的商品非常缺乏,中英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少国内民众的购物和生活需求。
中英街的这一商业现象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理论领域争论的焦点,但争论的结局无法否认的是,商品的极大丰富证实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所必须和最基本的需求,也鉴定了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必然性。事实上,中英街不仅仅在商品物质上刺激着每天走进来的万千游客们的神经,更重要的是,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的传播,激发了人们对高品质物质生活追求的欲望,从而导致由特区辐射全国的改革开放热潮的到来。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评价说,中英街曾是深圳特区乃至中国通向香港和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事实正如所论,深圳30年的经济与城市商业发展,中英街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随着香港回归紫荆花港旗冉冉升起,沸腾了十数年的中英街终于平息了往日的喧嚣,安静了下来。陈老板说,中英街最兴盛的时候每天有几万名游客,但现在每天不足2000人。过去由于内地的货物流通不畅,中英街的货物比内地种类多、价格低,所以大家都来这里购物。但现在内地物流发达,中英街的商品跟内地的商品差价很小,人们不需要来中英街购物了。时任社区委员会主任的沙锦涛认为,“尽管现在中英街的生意淡多了,但它毕竟曾经是深圳乃至全中国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这个窗口打开之后,我们开放的路子才越走越宽,这就是中英街的历史作用,中英街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能否定、不能忘却的,如果没有中英街,人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就不会有那么快。”
亦如钟坚所言,“中英街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中英街商业的衰落反衬着深圳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人们不需要到这个特殊的地方才能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是件好事情,说明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其实,全国各地茫茫商海之中,有多少个陈老板、李老板、孙老板曾为中英街人流之中的那个游客;各大城中,又有多少步行街、商城、夜市等烙着中英街曾有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