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等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简介]董天菊(1965- ),女,湖北枣阳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湖北襄樊44102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29-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职业技术教育是普及农业科技、培养农村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比例偏低。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向普及方向发展,逐步走向大众化,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结构,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担负起解决农业科技难题的责任,具有面对农村的复杂形势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2.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农业要求农民有较高的基础素质和一定的专业能力,农民要大规模地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具备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生产及经营理念。面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转变科技工作思路,重视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3.对科技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推广和运用。服务经济发展是农业科技创新持久生命力的源泉。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科教兴农”第一线,参加“科技入户”工程,要实行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满足广大农民对实用科技的迫切需要。这种新农业推广体系,要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创新科技服务形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建设,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突出、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顾问、学生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选题,广泛开展合作攻关,强化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农民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导致收入增长缓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发挥学校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快速、全面地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经营和管理能力、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等。
1.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改变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对农村干部进行农业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乡村干部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对于不能升学而回乡务农的新一代农民实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更好地激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促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融入农村社会。
2.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要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合理有效地应用新信息,如在管理创新方面要“出新招、走新路、办新事”,科技创新方面要勇于挑战传统,市场创新方面要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既能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又能在一定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利润,从而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3.提高农村文化素质,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我国有9亿农民,大约有1/3甚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就业。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首先,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增多,造成人均占有资源的减少,从而减少人均收入。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还影响了农村青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逐年增长之势。但从总体上看,面对越来越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偏见,有些职业教育机构也受利益驱动,热衷于升格或办普通高中教育,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步,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多样、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和办学模式,让广大农民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学校可以变常规教学为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多层次、多规格、较灵活的办学格局,使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4.充分发挥好社会服务作用,把职业院校办成农民致富的摇篮。结合学校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定位,找准重点,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与实践精神,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要求。今后学校的科技工作要大力增强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把农业、农村、农民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要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指导参与各种行业协会的服务,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这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地方财政也应加大投入力度。要努力建立政府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稳定的投入渠道,同时,也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向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捐资。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必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N].人民日报,2006-
04-08.
[2]温孚江.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N].农民日报,2006-05-08.
[3]王亚秋.中国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罗士例.论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技术教育[J].现代农业,2007(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简介]董天菊(1965- ),女,湖北枣阳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湖北襄樊44102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29-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职业技术教育是普及农业科技、培养农村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比例偏低。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向普及方向发展,逐步走向大众化,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结构,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担负起解决农业科技难题的责任,具有面对农村的复杂形势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2.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农业要求农民有较高的基础素质和一定的专业能力,农民要大规模地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具备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生产及经营理念。面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转变科技工作思路,重视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3.对科技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推广和运用。服务经济发展是农业科技创新持久生命力的源泉。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科教兴农”第一线,参加“科技入户”工程,要实行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满足广大农民对实用科技的迫切需要。这种新农业推广体系,要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创新科技服务形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建设,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突出、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要通过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顾问、学生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选题,广泛开展合作攻关,强化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农民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导致收入增长缓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发挥学校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快速、全面地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经营和管理能力、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等。
1.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对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改变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对农村干部进行农业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乡村干部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对于不能升学而回乡务农的新一代农民实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更好地激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促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融入农村社会。
2.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要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合理有效地应用新信息,如在管理创新方面要“出新招、走新路、办新事”,科技创新方面要勇于挑战传统,市场创新方面要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既能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又能在一定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利润,从而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3.提高农村文化素质,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我国有9亿农民,大约有1/3甚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就业。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首先,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增多,造成人均占有资源的减少,从而减少人均收入。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还影响了农村青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逐年增长之势。但从总体上看,面对越来越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偏见,有些职业教育机构也受利益驱动,热衷于升格或办普通高中教育,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步,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多样、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和办学模式,让广大农民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学校可以变常规教学为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多层次、多规格、较灵活的办学格局,使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4.充分发挥好社会服务作用,把职业院校办成农民致富的摇篮。结合学校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定位,找准重点,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与实践精神,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要求。今后学校的科技工作要大力增强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把农业、农村、农民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要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指导参与各种行业协会的服务,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这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地方财政也应加大投入力度。要努力建立政府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稳定的投入渠道,同时,也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向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捐资。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必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N].人民日报,2006-
04-08.
[2]温孚江.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N].农民日报,2006-05-08.
[3]王亚秋.中国与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罗士例.论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技术教育[J].现代农业,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