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外语 选择老师 个性 新经济 钱 性 同居
2000年9月,新世纪第一批大学生走进校园。他们出生的那一年正值77、78级大学生刚刚毕业,他们走进大学的时候, 90级的大学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为人父母了。他们谁也没想起或者干脆就不一定知道,2000年曾经在好几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年代,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年代。他们只知道他们的学费是每学年4000元,他们被称为“新新人类”。
“大学大学,大家不学”
这句“口号”在21世纪的大学生中流传广泛。没几个人想真正读书,只在考试之前“突击”一下。有一副典型的考试前夕的画面:考试前的一个月,当你走进大学校园的“学习区”时,这里的“夜晚静悄悄”,只见教学大楼的每间教室里,雪白日光灯下,课桌边坐满了苦读的学子。有的教室里还有教师在讲课,学生们认真地听着,记着笔记。就在几天前同样的可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的自习室的上座率只有20%,30%。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更是积极,“上座率”明显提高,认真程度令人感慨,因为最后几节课最为关键,老师们会在这时划定一些范围,同学会像警察一样不停追问,恨不得把“试题”直接“套”出来。一个学年有两次考试,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两个月!
用功的有吗?有,但很少,却又非常极端,有一份用功学生的日程表: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背英语,七点去图书馆占位,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自习,晚上通常是最后一个走出图书馆,回到宿舍洗刷完毕后,再跑到走廊上去看书,直到晚上十二点。当记者询问这位好学生如此勤奋的动机时,她说:“我深知现在学的东西只不过是皮毛,而且很多知识早已过时。不想回老家,成绩好一点留在上海的可能性就大,万一不能留沪,家里对我的希望会落空。所以我做两手准备,另一手就是准备考研,以后的出路会比本科生好一点。只是读研的话,又将把几年的大好青春浪费在这无聊的学习中。所以其实我对现在的学习很迷茫,不知将来何去何从。”好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希望籍由读大学跳出“农门”,能留在全中国大学生都极度向往的上海。
作弊在21世纪大学生的考场上泛滥成灾,除了传统偷看、翻书,夹带、传纸条、与同学对答案等,更出现了“高科技”和“创造发明”。有一种电子作弊笔,有红外线装置,可识别英语单词,并将其翻译成相对的汉语,显示在笔身上。这种笔是美国原装的,约可储存5万个单词和3万个词组,在广州售价1680元。据一位用过的女生介绍,她曾凭借此笔的帮助顺利通过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一些女生利用其长发与同班同学合作舞弊。事先将手机隐藏好,将耳机掩在长长的头发里,“搭档”做完试卷后提前走出考场,查找书籍将答案用手机通知还在考场中的学生。另外,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透明胶带,开口处一圈圈拉开后竟可以发现粘胶的一面上粘满了各种字符。面对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监考老师防不甚防,许多学生都能成功地达到目的,事后也常在同学面前吹嘘或者继续“研发”更“先进”的方法。作弊的人群和动机分为3种,前者为60分万岁者,一切的一切只要及格,因为无论补考还是重修,费用不菲。另外一种就是中等学生,为了奖学金。最后一类就是好学生,为了将来,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甚至为了“搞好同学关系”帮助别人作弊。
唯一引得众学子趋之若骛的是外语,不仅仅是英语,各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都成为热门,因为在21世纪大学生中有一种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海归”,大量的海外留学归来者获得了好工作好前途,这无疑让学生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条出路——出国镀金。利用考研来走人生的捷径已经“此路不通”,即使是博士也照样要在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中挤破头。因此在大学里选个2—3门外语根本不是希奇事,而任何一个外国人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只要愿意就能做中国人的老师。民间开设的英语学校几乎成了印钞票的机器。
学生对老师有要求
21世纪大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受到了学生的“挑战”,如果不受欢迎,将被学生“炒鱿鱼”,21世纪大学生,老师可以由他们自己来选择,而大学的竞争机制也使得同一门课会有好几位老师同时开。
21世纪大学生的老师们一般都是上课来下课走,最多留个联系方式。就连班主任也只是在开班会的时候见见面,甚至一学期看不见人也很正常。一个教师每个月的工资1300元左右,为此他不仅要在本校上,还要到外面的民办学校上课,如此他才可以在一个学期多挣2万多元。如此连轴上课挣辛苦钱的大都是文科或基础课老师,工科老师更有办法,搞科研拿经费,接工程赚报酬。学校虽强制规定,就算教授都要为本科生上课,但是博士后出身的大教授上课上得不知所云,被学生直接轰出课堂的不在少数。
什么是好老师?某校网站上的论坛里有这样的帖子:“本人下个礼拜就要选课,但不知道哪位仁兄能推荐一位好的老师,条件是讲得好、没有作业、不考试、能及格!如有大侠能挺身而出,告之答案,小弟不胜感激!”于是有同学推荐:“上学期我选了文法学院某某某老师的课,不仅满足你的四个条件,而且人美,在学校的女老师里面算得上是大美女,上课还可以养眼,千万要选!”还有:“教诗词研究的那个女老师也不错,人很漂亮,皮肤又白,而且不点名哦!强烈建议你要选她的课!”当然,也有人警告:“房地产法很枯燥,上课老想睡觉,虽然考试好过,不到山穷水尽,请你万万不要!”当然,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的好老师他们会公平评判,某老师讲课三小时,教室里面座无虚席,笑声、掌声不断。
21世纪的大学生与其说不喜欢读书不如说不喜欢课本,从他们出生开始就面临着不断的变化,他们想学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对于老师,他们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对待学习和成绩,他们是功利的。
“把失去的青春追回来”
乍听之下,这句口号和24年前的“新三届”大学生入学时的口号如出一辙,但含义却截然相反,对于这句口号可以用另外一句口号来解释:“十八岁,奋斗结束!”意思就是18岁以后,他们要把这一生所有的青春浓缩起来,用来“解放”、“恋爱”和“恢复人的本性”。
哪家KTV的包厢费最便宜、哪家的音响效果最好甚至是哪家提供的食物品种齐全又美味,2002级大学生能如数家珍。女生对体育课很反感,但是每天坚持去健身房,男生比较喜欢网球而不是足球。一种叫“斗地主”的牌局遍地开花,网络游戏成为娱乐新宠,玩得失掉文凭的大有人在。周末,学校里还有舞会,但是没人去,经济条件不错的女孩子跑出校门去“泡吧”,将自己打扮得务必看不出来有学生气,条件不允许的泡学校的咖啡馆,当年90级的学生回到母校看得眼睛出血,“孩子们”居然拥有架在河上的咖啡馆,而且女生居然还在那里公然抽烟!周末的男生分两批,同样经济条件宽裕的会套上又肥又大的纯棉T恤上衣和阿迪达斯运动裤,脚上蹬着同一品牌的运动鞋跑去聚会。条件不好的会一头扎进网络,聊天打牌玩游戏,照样快乐。
2002级大学生崇拜姚明,并因此直接刺激了校园篮球运动的突飞猛进,崇拜的理由是姚明很阳光。他们崇拜周杰伦,一个小眼睛口齿不清的歌手,理由是他很有个性,很“IN”。他们还特别崇拜张朝阳,一个美国回来的陕西人,白手起家成为商界精英,崇拜的理由是他创造了财富。
他们从来不会在端午节去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国庆节一定是搭伴背个包去自助游。但是他们一定在情人节给女友送玫瑰,在圣诞节纠集了人马去狂欢,在愚人节跟同学随便开玩笑。另外还有学校特有的“女生节”和“男生节”,互相在对方的节日里为对方“学雷锋做好事”,女生特别高兴,因为她们不乐意过“三八”妇女节,一定要将自己从“妇女”队伍里独立出来。最奇怪的要数“光光节”(11月11日“大光光节”,1月11日为“小光光节”)。所谓“光光”,就是光棍的意思。校园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有个学生那天用四根油条,一个包子摆成11.11字样,以示对自己独身的调侃。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比如“94”代表“就是”,“86”代表“再见了”,“PLMM”是“漂亮妹妹”……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依靠手机、短信、QQ、MP3等一切网络产品来联络和沟通世界,来娱乐自己和别人。有个学生把18岁以前的生活形容为“生不如死”,而把大学生活形容为“活着”。
大学里的“新经济”
21世纪的大学生在一个到处都谈论钱的地方,他们不会不明白钱的重要,所以他们崇拜能创造财富的人,或者说对财富本身就充满了崇拜。在21世纪的大学校园里,已经不可能有当年90级大学生的“小打小闹”的所谓“生意经”,而直接分出了“蓝领”、“白领”和“金领”甚至“粉领”。“蓝领”就是礼仪派送和计时工,礼仪派送通常要求学生工作6到8个小时,在公司指定的超市内或商店门口等一些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担当礼仪小姐或派送公司的宣传品,报酬则是50—100元不等。平时在肯德基、麦当劳看到的那些长着一张娃娃脸对你喊着“欢迎光临”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做计时工的大学生。他们的工资是按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的,肯德基是5.8元/小时,季诺是5元/小时,哈根达斯是6元/小时。对于这种纯体力却又“收入微薄”的打工方式大学生们也越来越“不屑”,只有那些家境极端贫困的学生才会去做。而“白领”主要是家教,如今的家教价钱是小学12—15元/小时,初中18—20元/小时,高中22-—25元/小时,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教一些艺术类的课程如钢琴、绘画之类,市场价基本是70元/小时。每次两个小时,再加上有的家长还给车贴,一个大学生一个星期教两个高三学生各一次,一个月下来四五百元应该是稳赚的。有同学在暑假曾找到过一个月包吃、包住只要陪小朋友玩就有2000元丰厚收入的“美差”,真是羡煞旁人也!显然,新的“白领”职业已经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2年级的刘海阳等3位同学刚进入2年级学习,就去了太平洋电脑商城应聘。结果当天就被电脑商铺留了下来,职务是销售代表。问刘海阳他们现在每个月大概能够拿多少薪水,刘海阳说,反正现在肯定是不会向家里开口要学费和生活费了,偶然有时间去杭州、苏州玩玩,钱也够用了。刘海阳说自己至多就是一个工薪阶层。然而,他又说明年他将和他的同学自己开一家电脑销售公司,实行“股份制”运营。再例如,外语优秀的学生会去接一些翻译的工作来做,没日没夜地翻译个四五天,收入可以达到一千元。
而同济大学学生们做老板的光装饰公司大约就有20多家了。其他还有专业的环境设计事务所,城市雕塑设计中心,城市给排水系统技术服务中心等,业务大都好得不行,而其中一家米开朗公司的注册资金就有470万。除了像他们的崇拜对象一样白手起家,在学生阶段已经提早完成“创业”的以外,还有将“科技就是生产力”化为实际行动的“发明家”们。由一家大型生物药业公司创办的“培根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你是一个能够从事研究的在校大学生,并且你有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你不必投资一分一文就有可能获得足够的创业资金,实现一边当“老板”一边做学问的梦想。而“挑战者”杯大学生科技创业作品竞赛会则把这段时间也从客观上省略掉了。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本科生尹波获得了二等奖,他即时就得到130 万元人民币的技术合同转让股权。同济大学也有学生获得二等奖,他捧回200万人民币的技术成果转让资金。这些“金领”大都已经买了房子,开着车子去上学。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教委一项划时代的举措也在此时出台了,那就是,高校在校生如果创业需要,可以休学若干年不等,学校为其保留学籍。这一切意味着21世纪的“富豪”中将极有可能出现怀揣“学生证”的。
然而,在意气风发的校园“富豪”们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和楷模的时候,校园内同时还产生了另一种“新经济”——校园“粉领”。天生一副好身材的帅哥美女们会选择做兼职模特。走一场秀,新手可以拿到100—200元,“基本工资”是300元一场,如果已是久经沙场的老手则可以拿到1000元一场。而另有一些男生和女生则潜入风尘场合,将自己作为本钱“出售”。
这就是21世纪大学校园里的“新经济”,大学生们对财富和金钱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他们对财富的坦率的渴望和追求令走出校园的“前辈们”只恨自己早生了几年。
21世纪校园里的典型“性”状况
《性情中人》大学校园行
2004年6月6日晚18:30,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的文彪楼大礼堂,一场东方广播电台的深夜节目《性情中人》栏目组和大学生之间主题为“与大学生谈性说爱”的互动讨论在此热烈展开。上海交大是“《性情中人》校园行”的第一站。
整个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饶有兴致的大学生,当晚参加此次互动讨论的大学生人数达到200多人,据悉除交大外,华东理工、上海师大等也有学生慕名前来参与活动。在进场前,他们首先被要求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是否有过性经历、性伴侣人数、对一夜情、同性恋的态度、获取性知识的途径等等。随卷附赠橙色包装的“骄爱”避孕套一枚。记者注意到,这些年轻学子对于问卷填写的认真严肃程度不亚于一次中等规模的考试,没有交头接耳的现象,这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性已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当然,在把避孕套装入书包或衣袋的时候,记者还是从他们或平静、或兴奋、或故作老成,或难掩羞涩的神情里发现了属于学生的那份青涩。活动结束后,在礼堂的座位和地板上,记者没有发现一枚被遗落或丢弃的“骄爱”。
主持人晓林问“高潮和快感的区别”,一名戴眼镜的大一男生精辟地总结出一句“到高潮必有快感,而有快感不一定达到高潮”,引得台上台下热烈掌声。主持人沈蕾问“如何计算安全期”,一男生接过话筒说了“前三后四”的安全期计算法,“但激情勃发时有些女性也会出现返祖现象,就是月经刚结束两天也会排卵、受孕。”随后关于“如何看待性取向不同”、“什么是包皮过长、包茎的危害”等问题,大学生均踊跃作答,没有丝毫忸怩之态,对于性科学的掌握显得游刃有余。
在讨论“一夜情”、“婚前性行为”“预防艾滋”“处女膜”“自慰”等主题时不少大学生坦陈了自己“灵与肉”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在现场填写的198张问卷中,赞成婚前性行为的达179人;赞成一夜情的有65人;发生过10次以上性关系的有17人;与一个以上异性发生过性关系的有29人。
当主持人提出“在乎女友有处女膜的男生请举手”时,起先没有男生举手,后来陆陆续续举了十来双,两秒钟后却有两三双手往下缩,晓林调侃了一句“举而不坚”,逗得哄堂大笑。同样问题问女生,没有一个人举手,所有女生均表示绝不会去修复处女膜,也不会在乎男生是否“处男”。坐在记者身边的郑佳易笑得格外响。他是个剑眉星目的大三男生,机电专业,长得酷似水均益。“她也这么说的。当时就因为这跟我在一起。”郑佳益搂了搂身边的女友,那个长发女孩娇嗔地瞪了他一眼。
郑佳易给了记者一张名片,他头衔是“亲青关爱青年协会副会长”。据他介绍,该协会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协会,主要工作是在上海各高校普及艾滋病、性病知识,对学生怀孕、流产等问题进行一些心理救助,该协会的主要会员已经达到了20多个。郑佳易说他们的协会工作很忙,他日常要看大量相关医学书籍,“因为需要我们答疑解惑、心理援助的同学太多了,尤其是那些意外怀孕的女生!”记者问他是否意外怀孕的女生很多,他没有透露数字却用了另一种巧妙的说法,“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是典型的‘大学处女失身日、大学淑女中彩日’,所以这个月我们很忙。”
据悉,女生有无性经验,在当代上海的大学校园里,以“处女”和“淑女”的称谓区分,类似于“亲青关爱青年协会”的社团在上海高校里还有很多个。
在自我摸索中长大
“《性情中人》交大行”活动后,记者近日又对本市七所高校的二十三名大学生进行了追踪采访。在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几点当代大学生的“典型”性状况:几乎所有大学生反对学校在现行教育体制指导下开辟性教育课程;大学生排遣性需求的渠道多元化;女生是大学生性观念转变的关键;校外租房同居现象普遍;外地学生更容易发生性关系等等。
上外法语系一女生对记者说,“要是学校哪天突然想开了,在课堂上要学习女人如何避孕、防治性病,这么细致的东西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板一眼地去学,一定特别怪,如果再有考试那就真傻透了。” 还有一位男生更是语出惊人,“这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儿,光教教不会,得结合具体实践然后自己去找资料,才能螺旋上升地进步。”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性是私人化的事,性知识得到时的心理感受会影响到他们对性的感受,他们更倾向于现在这样的“民间交流”,从报刊杂志和三两好友中获得,“让我们自己在摸索中长大”。
日本黄色漫画如今在大学校园非常流行,校园内就有租此书的摊点,书名多为《教科书里没教的事》《欲望占有者》《乱丸老师》《快感乐园》……颇受大学生“青睐”,有“精彩”的便相互推荐,看者无论男女蔚然成风。记者还从大学生口中听到了一则“黄段子”,涉及性的问题相当“专业”,大学生们说晚上熄灯后的“卧谈会”上,交流黄色段子是保留节目。一些男生也承认宿舍里集体租过“顶级片”(即毛片)看。
复旦中文系一女生坦然承认已与男友“初试云雨情”,她说当男友凝望她、握着她的手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激情会荡漾全身,她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发生性关系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是哪个人先提出来的。华师大外语系的一女生对记者表示,在现在的女学生中,非常需要得到成熟异性对她们是“女人”而非“女孩儿”的认同。与过去女大学生认为“性=婚姻”不同,如今绝大多数女生虽然仍然认为性关系要以两人相爱为前提,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和他结婚。不少女大学生进一步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只要没有金钱交易,也可以发生性关系。在记者采访中,只有一名女生抱着守身到结婚的念头,这个来自安徽天祝山区的女生说,“在乎‘这个’的男人才可靠,女人也得在乎。”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没有和父母深聊过性的问题,他们大多都能理解父母为何将性视作洪水猛兽。上外女生小陆分析说,“他们那个时代对处女极其重视,我妈常对我说男人都是小心眼的,怕我一旦‘那样’了就没男人会珍惜自己了。”而她通过观察、实践得到的结论是:现在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不会对“第一次”如此较真。
现代避孕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也导致了大学生性活动的增加。记者走访了上师大附近的“华氏大药房”,“雷允上药房”等几家药店,短短几分钟就有四五个大学生模样的顾客落落大方地购买紧急避孕药“毓婷”、“安婷”。据药店工作人员介绍,“毓婷”、“安婷”是他们药店里最畅销的药品,周末常常不到晚上六点就会脱销,购买者大多是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还有“水果味杰士邦”、“超强型杜蕾丝”也是畅销品种。“这也很正常,现在小孩吃得好,发育得好,做人自然做得早。当然安全措施得做好。”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店员很“理解”地说。
记者通过某外资调研公司最近作了一则关于避孕药走进女大学生书包的调查,结果有趣而发人深省。以下是来自复旦、上戏、上外、华师大四所高校各10名女大学生书包内容(除常规教科书外和文具外)的抽样调查。
复旦女生:
TOFEL和 GRE书籍共 9本,张小娴、刘墉的书各1本,随身听4个(其中放有 3盘英语磁带, 1盘周杰伦磁带),餐巾纸6包,小化妆盒4个,口红6枚,手机4个,BP机 1个,文胸 1个,眼镜盒 6个,常规避孕药1瓶。
上戏女生:
TOFEL和 GRE书籍共 4本,外贸英语 1本,时装杂志、娱乐杂志 2本,发型设计 1本,随身听 1个,激光唱机 2个,MD1个, 手机 8个,BP机 1个,数码相机2个,化妆盒 9个,其中 7个为进口品牌,口红 16枚,眉毛夹 5个,睫毛夹、睫毛膏各4个,太阳镜 3副,卫生巾 8包,避孕用品 5个。
上外女生:
TOFEL和 GRE书籍共 5本,法语书、西班牙语、日语书各 1本,《女人的资本》1本,随身听 2个,激光唱机1个,MD1个,数码相机1个,手机 6个,其中 1个为国外注册,化妆盒 8个,全部为进口品牌,口红11枚,睫毛膏2个,长筒袜 2双,卫生巾 5包,避孕用品 6个。
华师大女生:
公关礼仪类书籍 2本,十字绣书籍1本,烹调技术 2本,时装杂志 2本,随身听 3个(其中全部为流行歌曲磁带),激光唱机1个,手机6个,BP机 4个,化妆盒 6个,其中 3个为进口品牌,口红 7枚,卫生巾 4包,绣了一半的十字绣一个,避孕用品 6个。
“爱情”=金钱+同居+怀孕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的大学校园,学校布告栏里还不时会贴出“某男生和女生混宿于某处,严重警告处分一次”的告示。而学生最有兴趣阅读的处分告示也是此类具有情色成分的,颇有点猎奇色彩。当时大学生校外同居还仅限于个案,大多是来自浙江温州、广东潮汕一带衣着时髦的自考班大专生,在学校附近租一间七八平方的简陋平房,支一口电饭锅,就悠哉游哉地过起了小日子,全然不必受“混宿”的铤而走险之苦。
不料时隔八年后,大学生同居突然成了一种“现象”,大学生进入了“新同居时代”。学校周围的居民新村成了大学生租房的集中点。月租金700-1000元左右的一室户成了最紧俏的房型。1500元左右的两室一厅则成为两对校园情侣合租的最实用房型。一位交大男生直爽地说,“性是爱情的必然结果,同居可以维护爱情的持久。”
同居的一对有明确的家庭分工,女生下午放学后就去菜场买菜,给两人做一顿可口饭菜,男生负责解决生活费和房租。两人觉得这样的同居生活让家在外地的他们有“家”的幸福感和温馨感。同居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性,还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宿舍“脏乱吵”条件太差,学习和生活太不方便了。谈到“性”时同居者会说,都是成年人了,懂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
然而,为数不少的“成年人”意外怀孕,给心理和生理造成了莫大损伤。而幸福和温馨的“家”则在毕业面前不堪一击,毕竟现实是如此严峻和强大。
大学生们绝大部分对于同居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并不一口否定,但又不绝对赞成。
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姜逸青认为大学生同居不能仅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在带来许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以及洋垃圾,这难免会给校园带来强烈的冲击波;从历史背景看,自宋明以后,社会对性压抑非常严重,对于女子来说,贞操重于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居表明性观念的开放,具有进步的一面。但他并不支持大学生同居,“因为很难说大学阶段的同居会有以婚姻而告终的圆满结局,这必然会给双方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21世纪的校园是如此地令人迷惑,性、物欲、浮躁、郁闷、紧身衣、黄头发、只能称为“男女之情”而不能称为“爱情”的东西……却也有青春的激情、梦幻般的自由,不再被传统、虚名和道德束缚,他们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或者其它什么东西。事实就是事实,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
结语:
这不是一次应景的回顾,也不是一次毫无意义的比较,从1977年到2004年的大学校园,我们试图寻找一根脉络,一根可以代表社会的脉络,以此展望将来。我们无法确定是不是找到了,我们只能说从“新三届”的勤奋和时代责任感到90年代的开拓再到21世纪的个性,我们发现我们的大学概括着社会,但同时和社会一直都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这点距离使得大学生们可以自如地在大学校园里做着越来越充分的人生准备和尝试,有的很好,有的不很好甚至很不好,但是这一切都让我们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已经学会了或者说具备了不依靠和不相信教条、不迷信和不追随权威,这让他们越来越容易地融入社会,也越来越快地适应社会,越来越大胆地改变社会。我们发现追求自我、渴望自由、相信创造是我们这个民族历代大学生的共性,我们祈望2008年或者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们能够将这一切保留并达到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