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理念势必催生高考命题的变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探究性试题的出现。2013年高考地理探究性试题将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高考地理探究性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凸显考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对知识的调动和迁移。将探究性学习渗入高考试题后,会引起诸多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四點:第一,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某些试题实际上已成为微型研究课题;第二,应试者解答此类试题的过程实际上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模拟性研究的过程;第三,此类题目的答案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或模拟性研究的成果;第四,在课题确定、资料收集、研究方法选择和解决方案设定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因而答案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點。下面举例来说明。
例1 下图为长江中游湿地60多年的变迁图,根据图示所反映的主题,提出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地理问题。
解析:同学们提问题时不能偏离主题,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就例1而言,所提问题要围绕“长江中游湿地减少”这一主题,选择一定的角度(如原因、影响、对策)来设计。要注意:(1)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深度,不能流于形式;(2)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材料主题,要灵活地运用学科原理与方法;(3)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能生编硬凑,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例1更直观地体现了“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这一项要求,同学们要仔细体会。
答案:一般性提问:如长江中游湿地有何变化?造成该变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有一定深度的提问:如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有何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提问分一般性提问和有一定深度的提问两个档次,不同档次的提问得分也不同。)
例2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传统的发展模式将走到尽头。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产业高成本的问题,因此探究主题应包含“产业高成本”这一关键词,其内容可以是原因探讨,也可以是应对策略。分析此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點:(1)注意选题与材料的相关性,要从材料中提炼问题;(2)所选课题要有现实意义、有探究价值、有一定的深度;(3)要善于从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中寻找相近的观點;(4)分析搜集的资料,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形成结论,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
答案: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高成本时代形成的原因(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对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对策)。
请同学们用下列问题,小试牛刀吧。
1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思路见下图。
材料一
材料二 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甲、乙两地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2)简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你认为这些建议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措施?
2 根据下列材料:①一个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一个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回答下列问题。
(1)用以上材料可做一个地理事物运动过程的实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
(2)简要说明该实验的步骤。
(3)对该实验结论作出预测。
3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从北冰洋流出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欧洲西部海域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________;我国可能受此________________影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火爆,轿车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點。私人汽车的迅猛增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公众对此也有很大争议,某网站正在就“私人汽车迅猛增长的利与弊”这个主题进行讨论。请你也参与其中,就该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
1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原理,可以判断甲、乙两地都是山地。由图中地下岩层的形态可得出甲地背斜成山、乙地向斜成山的结论。第(2)题,首先根据该区域位于我国沿海,且有26°N纬线穿过,地表多山地,可推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然后再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河流水文等方面描述其特征。第(3)题,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可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出发,既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又要提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答案】(1)甲、乙两地均为山地。甲地地貌的成因是:地壳受挤压,岩层向上拱起而形成;乙地地貌的成因是:向斜两翼物质疏松易受侵蚀,槽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2)该区域是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含沙量较大;土壤以红壤为主。(3)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开展综合利用,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或生态农业;因地制宜解决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对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一定不要漏掉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 【解题思路】这道题要求设计简易实验来验证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解答该类题目的基础是要对地理原理及其过程的深刻理解,在设计时要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增强可操作性,并对实验结论作出正确预测。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中实验活动的设计并非全开放的,它往往有一定的限定条件,这时可将整个实验活动进行分解,起到降低难度和提示思路的作用。
【答案】(1)热力环流(2)实验步骤:①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的两侧;②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③點燃香,让烟从小孔流入玻璃缸内。(3)实验结论:點燃香一段时间之后,烟雾在冷水一侧下沉,流向热水一方,然后上升,接着在上空流向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3 【解题思路】该题属于地理原理分析与地理过程描述题,其解题思路是:在把握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依赖知识的属性与联系,应用因果分析法构建新的思维线索,执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描述与合理阐释。
【答案】影响:增温增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原因:上升水汽随西风进入欧洲(亚欧)大陆我国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
4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评述,是考查考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查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类问题的要求是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坚持用两分法从有利、不利(优势与劣势)等角度科学地阐述、评价地理问题。
【答案】利:能促进相关工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弊:加剧城市交通的压力;加大对环境的污染;加剧石油能源的供需矛盾;修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占地多。
例1 下图为长江中游湿地60多年的变迁图,根据图示所反映的主题,提出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地理问题。
解析:同学们提问题时不能偏离主题,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就例1而言,所提问题要围绕“长江中游湿地减少”这一主题,选择一定的角度(如原因、影响、对策)来设计。要注意:(1)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深度,不能流于形式;(2)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材料主题,要灵活地运用学科原理与方法;(3)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能生编硬凑,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例1更直观地体现了“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这一项要求,同学们要仔细体会。
答案:一般性提问:如长江中游湿地有何变化?造成该变化的人为原因是什么?有一定深度的提问:如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有何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提问分一般性提问和有一定深度的提问两个档次,不同档次的提问得分也不同。)
例2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传统的发展模式将走到尽头。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产业高成本的问题,因此探究主题应包含“产业高成本”这一关键词,其内容可以是原因探讨,也可以是应对策略。分析此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點:(1)注意选题与材料的相关性,要从材料中提炼问题;(2)所选课题要有现实意义、有探究价值、有一定的深度;(3)要善于从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中寻找相近的观點;(4)分析搜集的资料,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形成结论,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
答案: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高成本时代形成的原因(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对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对策)。
请同学们用下列问题,小试牛刀吧。
1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思路见下图。
材料一
材料二 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甲、乙两地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2)简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你认为这些建议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或措施?
2 根据下列材料:①一个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一个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回答下列问题。
(1)用以上材料可做一个地理事物运动过程的实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
(2)简要说明该实验的步骤。
(3)对该实验结论作出预测。
3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从北冰洋流出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欧洲西部海域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________;我国可能受此________________影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火爆,轿车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點。私人汽车的迅猛增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公众对此也有很大争议,某网站正在就“私人汽车迅猛增长的利与弊”这个主题进行讨论。请你也参与其中,就该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
1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原理,可以判断甲、乙两地都是山地。由图中地下岩层的形态可得出甲地背斜成山、乙地向斜成山的结论。第(2)题,首先根据该区域位于我国沿海,且有26°N纬线穿过,地表多山地,可推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然后再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河流水文等方面描述其特征。第(3)题,要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可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出发,既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又要提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答案】(1)甲、乙两地均为山地。甲地地貌的成因是:地壳受挤压,岩层向上拱起而形成;乙地地貌的成因是:向斜两翼物质疏松易受侵蚀,槽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2)该区域是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含沙量较大;土壤以红壤为主。(3)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开展综合利用,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或生态农业;因地制宜解决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对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一定不要漏掉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 【解题思路】这道题要求设计简易实验来验证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解答该类题目的基础是要对地理原理及其过程的深刻理解,在设计时要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增强可操作性,并对实验结论作出正确预测。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中实验活动的设计并非全开放的,它往往有一定的限定条件,这时可将整个实验活动进行分解,起到降低难度和提示思路的作用。
【答案】(1)热力环流(2)实验步骤:①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的两侧;②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③點燃香,让烟从小孔流入玻璃缸内。(3)实验结论:點燃香一段时间之后,烟雾在冷水一侧下沉,流向热水一方,然后上升,接着在上空流向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3 【解题思路】该题属于地理原理分析与地理过程描述题,其解题思路是:在把握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依赖知识的属性与联系,应用因果分析法构建新的思维线索,执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描述与合理阐释。
【答案】影响:增温增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原因:上升水汽随西风进入欧洲(亚欧)大陆我国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
4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评述,是考查考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查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这类问题的要求是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坚持用两分法从有利、不利(优势与劣势)等角度科学地阐述、评价地理问题。
【答案】利:能促进相关工业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弊:加剧城市交通的压力;加大对环境的污染;加剧石油能源的供需矛盾;修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占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