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数字的奥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文中出现一些数字,本是自然不过的事,如若深度挖掘,内层解析,或许可以发现许多奥秘,别有一番情趣,甚或事理昭彰。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曹操《短歌行》里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周公说他在洗头时,三次将头发从水里提起;在吃饭时,三次将饭食从口中吐出:唯恐因接待贤能之士迟慢不恭而导致失去人才。借用这个典故,曹公自比自况周公,意在表明自己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接待人才,招揽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来归顺,为己所用,为天下推重。让我们把眼光伸向遥远,历览那个纷乱而充满变数的年代,一窥历史尘埃。建安十三年,曹操先后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统一了北方。斯年冬天,他亲自率领号称八十三万大军,雄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平定天下。不料赤壁鏖战惨遭失败,被周瑜连环妙计杀得大败。曹操时年已届53岁,面对战乱频仍,烽火连年,统一中国的宏图伟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他忧愁煎怀,坐立不安。但他并不灰心气馁,“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意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立春秋大业。在此,可以欣喜的看到,曹操把人才致用,文治武功上升到国家一统的战略位置和政治高度,足可傲视封建帝王,“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举价值连城,千百年来,为业之兴者仿效,为国之治者鉴用,幸莫大焉。
   “诸子百家”中,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其师从孔子,法善六艺,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正的“中庸”之道,主张“法治”和“仁政”。儒家强调教育的巨大功能,实施国民教育,使人人都道德高尚、品质优良;政治上则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双轮驱动,产生极大的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之端始。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其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及变化,主张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无所凭依,无需借助,提倡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消极避世,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分庭抗礼,成为针锋相对的强劲力量。可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石,施爱于人,惠及自我,“兼相爱”即可“交相利”。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国与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蓄养国力,依靠自身的强力为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是,墨家后期分支演变,涉猎众多学科研究,诸如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创学术研究之范典,令人叹为观止。法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主张用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根本上强调法治的无限威力和重大作用。至于其学识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建立提供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方略,尚需诟病,但毕竟开依法治国之先河。其余的几个流派,虽然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也“雁过留声”。名家以从事论辩而扬名;阴阳家因用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被人称道;纵横家的活动对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纵横之术颇显功力,为人津津乐道;杂家以编著著作而名播后世;农家因重视农业生产而得名;就连《汉书艺文志》所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亦未尝不博人灿然一笑,悠然一思。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成为中国文化大国璀璨星空中的群星座座,光芒闪耀。千古奇观,魅力永恒。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奇句。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战略家、军事家,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人们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作的千古绝唱,至今仍令人感奋。人道是,英雄豪杰有金戈铁马的豪壮,也有肝肠百折的柔绵。前者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它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冲天豪气;后者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既有英气贯虹,又有柔婉多情,但这种情怀并非惯常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而是寄寓英雄壮志的九曲刚肠。“三十功名”两句,上句表现了岳飞蔑视功名,誓死报国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一幅悲壮雄阔的画面:岳家军全体将士追击敌寇、直捣黄龙,千里之遥,日夜驱驰。雄关漫道真如铁,其间有多少艰难困苦,有多少危机潜伏,有多少流血牺牲,将士们不以为意,胸中只有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岳将军更是抚膺自理半生壮志,策马千山万水,跨越重重关隘,只不过是一场轻松快适的旅行,何足言苦!头上漂浮的云,天上悬挂的月,那是天赐的慰人佳景。一边行军,一边赏景,人随景动,景从人移,怡情悦性,其乐融融,这是何等广阔的胸襟,高远的识见,谁堪与攀!诗情至此,人生境界高阔矣。
  李发兵,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