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声乐教育是我国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更多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声乐人才。在高师声乐学习中融入多元化演唱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拓宽高师声乐学习之路,为学生提供综合的、多元的音乐文化土壤,培育出符合时代性、个性化的音乐人才。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演唱;实践
1、声乐演唱的“多元化”
声乐演唱“多元化”,是指同一歌者以较高水准涉足不同声乐演唱流派领域的藝术现象,首先得益于国内、外歌唱家在舞台艺术表演方面的成功演唱实践,其次得益于声乐教师贯通、融合不同唱法艺术体系的成功教学实践。声乐演唱实践活动中的“跨界现象”主要表现为:(1)同一歌唱者涉足不同流派演唱体系的成功实践;(2)同一歌唱者融合不同流派唱法技术,形成新的演唱风格,如“民美”、“民通”等两大类不同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歌唱者融汇不同演唱方法,探索跨越唱法流派体系的演唱风格的实践可能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我们在声乐训练中探索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于单一流派演唱技术规范的改革实践方法、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声乐演唱技术方法体系、演唱风格流派体系及唱法艺术表现形式、手段的丰富与完善,展示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更为广大高师声乐学生全面审视、重新认识、认真思考声乐学习教育方法、手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新时代下“多元化”演唱学习的必要性
高师声乐教育的学生培养特点是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声乐演唱上需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虽然不一定要像专业音乐学院要求那么高,但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式严峻的大环境下,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要能面对学校的各类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还要能参与多项社会活动,适应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需求,才能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声乐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声乐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敦促声乐教育界不断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通过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中国对世界声乐唱法的深入思考,并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科学的发声方法应当有利于歌唱者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不应导致唱法艺术风格(多元化)的对立和不同调和。而在同一歌唱者身上融合不同唱法艺术风格,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当前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成功范例可资验证。如国内的吴碧霞、万山红、戴玉强、黄华丽、王莉等,都是国内声乐“跨界”的成功典范。而诸如莎拉.布莱曼、马利亚.凯丽、惠特尼.休斯顿、安德里亚.波切利等,则因其在演唱上熟练的运用了通俗与西洋唱法的最佳融合,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堪称是国际声乐“跨界”演唱的标志性人物。
“多元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了某种唱法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并参与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演唱的艺术实践,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演唱思路,加强他们的歌唱能力,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就业适应面,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3、“多元化”声乐人才的培养路径
以往的高师声乐教学是以培养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缺乏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潜质发展差异。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高师声乐学生首先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不同流派的声乐艺术风格,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一专多能”、“即专而宽”。学生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演唱风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学习实践中我应该“一是要注意嗓音条件的多样化,因为,只有多样化的嗓音才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演唱,相似单一的嗓音多了,就等于是从源头上切断了多样化的命脉。二是多元化的嗓音就得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不能一个药方众皆服用。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后多样化的唱法奠定一个有发展余地的基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普通学校培养音乐教师。因此,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应有其独特性,应充分体现师范性和专业性,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协调、均衡的发展,以提高学生整体音乐水平。
突破旧有的单一风格的演唱模式,在“多元化”演唱的影响下把声乐演唱纳入实践研究的范畴,遴选一些条件优异的学生,进行教学演唱改革探索实践研究,实录性的报告他们通过兼容各种不同声乐演唱风格学习训练的相关情况,印证科学训练是培养具有个性演唱风格的优秀声乐人才的唯一正确手段的观点。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质,以往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唱什么风格才懂得相关的理论,通过改革唱多种风格的作品也就增加了多种风格的理论,这里唱是所有多元音乐文化的基础。对声乐教师而言,也要突破他们长期以来单一教学而形成的单一音乐风格的狭隘的知识面,迫使其丰富自己的备课内容,增加相关理论修养。改革教学大纲,大胆采用不同风格的作品,主要增加本土风格的作品(包括民族民间、吸取等)和传统声乐作品。
多元化声乐学习应该从学生兴趣教育入手,使各国的声乐传统文献与现代理念的声乐文化集成一体,提高学生全面接受声乐文化审美的多元化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审美的主观性、局限性往往是先入为主和长时间灌输的结果。声乐文化的灌输式理性的,是把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和演唱风格,通过密切接触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使学生误入先入为主(或民族或美声或通俗)的浅层次的、感性的、单一的接受声乐文化观念的泥淖。为兼容不同唱法做好前瞻性的教育、教学准备工作。
多元化演唱不仅是多元化方法的跨界,更体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的交融,也是审美方式的融合。多元化演唱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为世界音乐舞台带来了清新的活力。这种演唱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藩篱,更大程度地开启了音乐人的智慧、发掘了演唱者的歌唱潜力,使“人声”一一这一世上最精美的乐器获得了更为自由和丰满的艺术表现。众多歌唱家成功的跨界演唱实践的事实证明,跨界的声乐演唱风格既能满足大众在新时期的多元审美需求,也适应演唱者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因此,作为未来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襟、理性的思考来审视跨界演唱现象的出现,看到多元化演唱教学实践在高师声乐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拓宽高师声乐演唱道路,贯彻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充分开发高师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多才多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潘乃宪.声乐探讨之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陈睿.接收美学视阈下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探析 [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李江.当代跨界演唱现象的分析与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演唱;实践
1、声乐演唱的“多元化”
声乐演唱“多元化”,是指同一歌者以较高水准涉足不同声乐演唱流派领域的藝术现象,首先得益于国内、外歌唱家在舞台艺术表演方面的成功演唱实践,其次得益于声乐教师贯通、融合不同唱法艺术体系的成功教学实践。声乐演唱实践活动中的“跨界现象”主要表现为:(1)同一歌唱者涉足不同流派演唱体系的成功实践;(2)同一歌唱者融合不同流派唱法技术,形成新的演唱风格,如“民美”、“民通”等两大类不同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歌唱者融汇不同演唱方法,探索跨越唱法流派体系的演唱风格的实践可能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我们在声乐训练中探索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于单一流派演唱技术规范的改革实践方法、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声乐演唱技术方法体系、演唱风格流派体系及唱法艺术表现形式、手段的丰富与完善,展示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更为广大高师声乐学生全面审视、重新认识、认真思考声乐学习教育方法、手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新时代下“多元化”演唱学习的必要性
高师声乐教育的学生培养特点是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声乐演唱上需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虽然不一定要像专业音乐学院要求那么高,但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式严峻的大环境下,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要能面对学校的各类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还要能参与多项社会活动,适应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需求,才能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声乐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声乐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敦促声乐教育界不断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通过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中国对世界声乐唱法的深入思考,并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科学的发声方法应当有利于歌唱者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不应导致唱法艺术风格(多元化)的对立和不同调和。而在同一歌唱者身上融合不同唱法艺术风格,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当前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成功范例可资验证。如国内的吴碧霞、万山红、戴玉强、黄华丽、王莉等,都是国内声乐“跨界”的成功典范。而诸如莎拉.布莱曼、马利亚.凯丽、惠特尼.休斯顿、安德里亚.波切利等,则因其在演唱上熟练的运用了通俗与西洋唱法的最佳融合,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堪称是国际声乐“跨界”演唱的标志性人物。
“多元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了某种唱法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并参与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演唱的艺术实践,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演唱思路,加强他们的歌唱能力,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就业适应面,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3、“多元化”声乐人才的培养路径
以往的高师声乐教学是以培养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缺乏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潜质发展差异。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高师声乐学生首先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不同流派的声乐艺术风格,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一专多能”、“即专而宽”。学生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演唱风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学习实践中我应该“一是要注意嗓音条件的多样化,因为,只有多样化的嗓音才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演唱,相似单一的嗓音多了,就等于是从源头上切断了多样化的命脉。二是多元化的嗓音就得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不能一个药方众皆服用。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后多样化的唱法奠定一个有发展余地的基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普通学校培养音乐教师。因此,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应有其独特性,应充分体现师范性和专业性,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协调、均衡的发展,以提高学生整体音乐水平。
突破旧有的单一风格的演唱模式,在“多元化”演唱的影响下把声乐演唱纳入实践研究的范畴,遴选一些条件优异的学生,进行教学演唱改革探索实践研究,实录性的报告他们通过兼容各种不同声乐演唱风格学习训练的相关情况,印证科学训练是培养具有个性演唱风格的优秀声乐人才的唯一正确手段的观点。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质,以往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唱什么风格才懂得相关的理论,通过改革唱多种风格的作品也就增加了多种风格的理论,这里唱是所有多元音乐文化的基础。对声乐教师而言,也要突破他们长期以来单一教学而形成的单一音乐风格的狭隘的知识面,迫使其丰富自己的备课内容,增加相关理论修养。改革教学大纲,大胆采用不同风格的作品,主要增加本土风格的作品(包括民族民间、吸取等)和传统声乐作品。
多元化声乐学习应该从学生兴趣教育入手,使各国的声乐传统文献与现代理念的声乐文化集成一体,提高学生全面接受声乐文化审美的多元化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审美的主观性、局限性往往是先入为主和长时间灌输的结果。声乐文化的灌输式理性的,是把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和演唱风格,通过密切接触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使学生误入先入为主(或民族或美声或通俗)的浅层次的、感性的、单一的接受声乐文化观念的泥淖。为兼容不同唱法做好前瞻性的教育、教学准备工作。
多元化演唱不仅是多元化方法的跨界,更体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的交融,也是审美方式的融合。多元化演唱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为世界音乐舞台带来了清新的活力。这种演唱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藩篱,更大程度地开启了音乐人的智慧、发掘了演唱者的歌唱潜力,使“人声”一一这一世上最精美的乐器获得了更为自由和丰满的艺术表现。众多歌唱家成功的跨界演唱实践的事实证明,跨界的声乐演唱风格既能满足大众在新时期的多元审美需求,也适应演唱者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因此,作为未来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襟、理性的思考来审视跨界演唱现象的出现,看到多元化演唱教学实践在高师声乐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拓宽高师声乐演唱道路,贯彻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充分开发高师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多才多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潘乃宪.声乐探讨之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陈睿.接收美学视阈下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探析 [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李江.当代跨界演唱现象的分析与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