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中铁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将“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理念,努力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中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节能减排方针和政策,努力开辟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绿色精品工程。
战略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中国中铁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将“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模式。中国中铁先后制定了《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建设实施意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评选办法》等措施,全面推行以“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保”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施工,使绿色施工制度化、标准化。实施低碳发展方式,重在进一步提升各个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公司建立了自上而下、全面监控的绿色环保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公司各项目部坚持“建优质工程,创文明生态”原则,全面落实公司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把“工程质量和环保水保双优”作为项目奋斗目标,努力实现优质工程与优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2009年,中国中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了24.4%,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中国中铁将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针对关键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全公司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把全公司建设成创新型、科技型、知识型、低碳型、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科技创新拓展节能减排之路
中国中铁勇于成为绿色科技的创新者和实践者,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并列为十大开发技术之一,主动承担起了国家科技部“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河南建立的盾构制造产业基地,已经成功自主研发生产出我国首台混合型泥水盾构机,其能效高、排放低的特点,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中国中铁自主研发的900吨架桥机环境保护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既解决了高速铁路32米箱梁的架设难题,也创造了高速铁路建设环保领域的绿色品牌。目前,中国中铁全面实施的电气化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打造了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设备制造产业化,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管理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全公司节能减排科研立项达100余项,开展了重点项目、重点工序和关键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关。中铁二局开发的桥梁施工节能减排技术用于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实现节能降耗15%以上,年节约成本在200万以上。中铁一局研制的KT-II型新式轨排吊装装置,用于地铁窄盾构井轨排吊装施工,减少了轨道车辆运送轨排的次数,降低能耗10%以上,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中铁七局将自主开发的“模板内置式外墙保温技术”和“高性能节能门窗技术”用于房屋建筑施工,节约钢材用量15%,实现节能10%,并且施工成本大大降低。绿色经济使中国中铁发展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工程创新铸就一代环保丰碑
当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建设号角吹响后,中国中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面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世界难题,建设者们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环保工作方针,主动对青藏线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确立了以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指导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的原则,并首次设立环保监理制度。
他们首先对冻土环境和高原植被严加保护,规定参建单位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对临时用地严格优化,控制占地面积,尽量减少在有植被的地方盖房修路,并限制施工人员、机械车辆的活动范围;对植被移植和表土保存,要求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促进植被恢复或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恢复质量,他们还开展了高原植被恢复、路基边坡植被营造技术、高寒草甸植被恢复与再造等试验研究,并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海拔4 500米以上地段进行了大面积的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河。
他们对野生动物给予属性化保护,专门在野生动物传统迁徙线路上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长度近60公里,并在每逢藏羚羊迁徙季节就主动停工让道,确保野生动物天然属性得以持续保存和发展。
他们对湿地、水资源环境进行科学保护,专门制定了专项生态环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禁止垃圾、施工废料等有害物质堆放在河流和沟渠道水体附近。施工所生产的废水、生活污水经集中沉淀处理后,用于绿化或降尘,严禁排入江河之中,有效防止了对水资源及湿地污染。他们还对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进行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分类处理,凡可降解的就地填埋,不可降解的集中运至山下垃圾场进行处理。他们还严格控制对地表的扰动面积,弃土弃渣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主体工程与防护工程同时施工,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中铁二局承建的10、29标段沿线属羊八井至格达温泉自然保护区和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尽量维持其面貌”的保护区。中铁二局采取了:
——施工前防患于未然。在施工设计前,就对施工沿线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对环境保护的方针、监理、检查、审批制度等作了详细规定,对遗弃物、废弃土石、临时工程设置、水土保持、隧道出渣等作了详细规定。他们强化职工的环保意识,专门邀请专家对各级管理人员作环保专题讲座,并派专人组织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向所有施工人员发放《施工人员环保手册》《管理人员环保手册》等。
——施工中严加环境保护。中铁二局成立了以指挥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中铁二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和标准,落实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高原高寒植被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各施工场地周围均设置了铁丝网和绿色塑料网进行隔拦,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随意进入施工场地以外的区域;在湿地路基施工过程中,首先界定施工范围,并对范围内的草甸进行移植、养护;在路基基底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地下水流向路基基础外和路基两侧的草地。对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分类处理,生活污水经氧化处理后排放,生产污水经沉淀处理后排放,含油废水经涌油池处理后回收。所有施工,都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努力使青藏铁路线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绿色生态通道。
——施工后沿线故貌依旧。每一个施工点完工后,建设者们就用合适的土料覆盖地表,清理便道两侧施工弃物,尽量恢复地面的天然状态。羊八井一号隧道进口便道施工后,为防止草皮被河水冲坏,在堆龙曲与草甸之间设置了300多米长的石笼保护草甸;还对羊八井二号随道出口段路基边坡进行了草皮移植,撒播草籽种草进行绿化恢复。经过建设者们的一致努力,施工后的铁路沿线和大自然保持了原有的和谐,人们乘坐火车看不出青藏铁路沿线景观经施工后车辙留下的裸露痕迹,也沒有出现因施工所致的坑坑洼洼情况,基本保持了施工前的面貌。
正是由于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使青藏铁路、京津城际、武广客专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绿色精品工程受到全球环境保护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成为一座座绿色环保丰碑。
(责任编辑:邱 月)
中国中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节能减排方针和政策,努力开辟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绿色精品工程。
战略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中国中铁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将“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模式。中国中铁先后制定了《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建设实施意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评选办法》等措施,全面推行以“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保”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施工,使绿色施工制度化、标准化。实施低碳发展方式,重在进一步提升各个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公司建立了自上而下、全面监控的绿色环保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公司各项目部坚持“建优质工程,创文明生态”原则,全面落实公司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把“工程质量和环保水保双优”作为项目奋斗目标,努力实现优质工程与优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2009年,中国中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了24.4%,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中国中铁将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针对关键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全公司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把全公司建设成创新型、科技型、知识型、低碳型、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科技创新拓展节能减排之路
中国中铁勇于成为绿色科技的创新者和实践者,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并列为十大开发技术之一,主动承担起了国家科技部“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河南建立的盾构制造产业基地,已经成功自主研发生产出我国首台混合型泥水盾构机,其能效高、排放低的特点,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中国中铁自主研发的900吨架桥机环境保护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既解决了高速铁路32米箱梁的架设难题,也创造了高速铁路建设环保领域的绿色品牌。目前,中国中铁全面实施的电气化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打造了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设备制造产业化,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管理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全公司节能减排科研立项达100余项,开展了重点项目、重点工序和关键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关。中铁二局开发的桥梁施工节能减排技术用于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实现节能降耗15%以上,年节约成本在200万以上。中铁一局研制的KT-II型新式轨排吊装装置,用于地铁窄盾构井轨排吊装施工,减少了轨道车辆运送轨排的次数,降低能耗10%以上,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中铁七局将自主开发的“模板内置式外墙保温技术”和“高性能节能门窗技术”用于房屋建筑施工,节约钢材用量15%,实现节能10%,并且施工成本大大降低。绿色经济使中国中铁发展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工程创新铸就一代环保丰碑
当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建设号角吹响后,中国中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面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世界难题,建设者们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环保工作方针,主动对青藏线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确立了以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指导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的原则,并首次设立环保监理制度。
他们首先对冻土环境和高原植被严加保护,规定参建单位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对临时用地严格优化,控制占地面积,尽量减少在有植被的地方盖房修路,并限制施工人员、机械车辆的活动范围;对植被移植和表土保存,要求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促进植被恢复或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恢复质量,他们还开展了高原植被恢复、路基边坡植被营造技术、高寒草甸植被恢复与再造等试验研究,并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海拔4 500米以上地段进行了大面积的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河。
他们对野生动物给予属性化保护,专门在野生动物传统迁徙线路上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长度近60公里,并在每逢藏羚羊迁徙季节就主动停工让道,确保野生动物天然属性得以持续保存和发展。
他们对湿地、水资源环境进行科学保护,专门制定了专项生态环保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禁止垃圾、施工废料等有害物质堆放在河流和沟渠道水体附近。施工所生产的废水、生活污水经集中沉淀处理后,用于绿化或降尘,严禁排入江河之中,有效防止了对水资源及湿地污染。他们还对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进行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分类处理,凡可降解的就地填埋,不可降解的集中运至山下垃圾场进行处理。他们还严格控制对地表的扰动面积,弃土弃渣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主体工程与防护工程同时施工,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中铁二局承建的10、29标段沿线属羊八井至格达温泉自然保护区和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尽量维持其面貌”的保护区。中铁二局采取了:
——施工前防患于未然。在施工设计前,就对施工沿线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对环境保护的方针、监理、检查、审批制度等作了详细规定,对遗弃物、废弃土石、临时工程设置、水土保持、隧道出渣等作了详细规定。他们强化职工的环保意识,专门邀请专家对各级管理人员作环保专题讲座,并派专人组织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向所有施工人员发放《施工人员环保手册》《管理人员环保手册》等。
——施工中严加环境保护。中铁二局成立了以指挥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中铁二局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和标准,落实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高原高寒植被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各施工场地周围均设置了铁丝网和绿色塑料网进行隔拦,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随意进入施工场地以外的区域;在湿地路基施工过程中,首先界定施工范围,并对范围内的草甸进行移植、养护;在路基基底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地下水流向路基基础外和路基两侧的草地。对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分类处理,生活污水经氧化处理后排放,生产污水经沉淀处理后排放,含油废水经涌油池处理后回收。所有施工,都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努力使青藏铁路线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绿色生态通道。
——施工后沿线故貌依旧。每一个施工点完工后,建设者们就用合适的土料覆盖地表,清理便道两侧施工弃物,尽量恢复地面的天然状态。羊八井一号隧道进口便道施工后,为防止草皮被河水冲坏,在堆龙曲与草甸之间设置了300多米长的石笼保护草甸;还对羊八井二号随道出口段路基边坡进行了草皮移植,撒播草籽种草进行绿化恢复。经过建设者们的一致努力,施工后的铁路沿线和大自然保持了原有的和谐,人们乘坐火车看不出青藏铁路沿线景观经施工后车辙留下的裸露痕迹,也沒有出现因施工所致的坑坑洼洼情况,基本保持了施工前的面貌。
正是由于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使青藏铁路、京津城际、武广客专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绿色精品工程受到全球环境保护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成为一座座绿色环保丰碑。
(责任编辑:邱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