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的关于柔力球运动技术方面的文章,将1994—2015年间有关柔力球和太极柔力球的技术理论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归纳,并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柔力球 技术理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柔力球学术论文的科研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自2007年1月到2015年12月底以来有关柔力球的学术论文(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对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 CNKI) 、《万方数据库》,在检索项“全文”栏中输入检索词“柔力球技术”,对检索出的相关文章全部下载,并进行审核,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论文,其中包括学术期刊9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总共12篇。
2.内容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论文从横向和纵向两层次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研究,分析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科研的发展现状;通过纵向研究,分析柔力球研究内容、科研性质,并结合统计方法,客观分析柔力球技术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柔力球技术理论的发展现状
从1994到201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在发明人白榕老师1994年发表了关于柔力球基本技术的文章之后,沉寂了12年,终于王序良教练员,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通俗易懂的关于柔力球技术的文章,但是柔力球技术理论只是浅显的表面上的分析,没有深入分析研究。随后在2008年,许英杰、谢双玉、李倩、谌辉君、李恩荆开始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柔力球套路过程的力学原理,以更好的丰富柔力球技术理论。随后,从2011年到2015年,开始关于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以一年一篇到两篇的速度在发表,并在2015年有硕士论文开始写柔力球技术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柔力球运动发展越来越繁荣,柔力球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虽然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算太多,但是也在渐渐被更多体育学者关注着。
(二)文献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1994年李小斌、白榕、李健康、张路在《太极柔力球及其基本技术》(上)和《太极柔力球及其基本技术》(下)两篇文章中阐述柔力球运动的起源和演变、柔力球的运动特点和柔力球基本技术。但是文章只提到了柔力球竞技的基本技术,而套路并没有给出系统的基本技术。所以套路的技术理论相比竞技技术理论来说,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这需要后人的不断努力探究。
2007年,王序良在《怎样练好太极柔力球》一文中,对柔力球练习技术进行了阐述,他从控制好拍和球、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腰和腿的力量运用、运动轨迹、以及动作和音乐的统一这几方面来解析,并简单的写了几种易犯错误。本文针对平时练习柔力球的初学者而写,深入浅出的将要点描述出来,方便了初学者更好的练习,也为练习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1年,陈杰发表了《提高太极柔力球反手位接抛球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一文。在该文中,作者针对柔力球反手位接抛球技术在运用中的问题、柔力球反手位接抛球技术的训练方法以及教学中的细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看出柔力球的技术理论在逐渐精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学者的态度很严谨,自身素质也很高,对于后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13年,童胜玢发表的《太极柔力球掉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对柔力球运动中的掉球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加心理素质练习等一系列对策。但是对于加强哪一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并没有提及,文章表述略微笼统了一些。
2014年,王金峰、王宏在《柔力球套路握拍的研究》里面阐述了柔力球套路握拍的重要性、复杂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握拍方式分析了握拍过程中的的松紧度、灵活度问题,并给出了一些锻炼握拍灵活性的实效训练法。
2015年5月,王金峰发表的《柔力球套路基本技术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握拍的研究、运动方位、基本动作技术的研究构建柔力球套路基础技术理论,以便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和依据。整篇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最基本的握拍技术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后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研究结果和建议
(一)研究结果
1.柔力球技术理论在不断发展,虽然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算太多,但是也在渐渐被更多体育学者关注着。而柔力球技术理论现在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2.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持续向前发展着。目前,主要是针对核心技术、基本技术、套路技术体系、某一个动作技术或技术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技术研究,柔力球技术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给各位学者也带来了很大的研究困难,致使文章过于肤浅,甚至是出现纰漏。
(二)建议
1.加大柔力球在高校的宣传力度是重中之重
从这十二篇论文来看,在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论证大多只停留在表面,可供参考的文章寥寥无几。这与研究学者是否有参加柔力球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柔力球技术方面的研究必须要亲身试验体会,并有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更好的发现技术方面的问题与规律。并且可以用来参考的文章,都是有几年学习或教学柔力球经验的学者写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柔力球在大学里的开展不够普及,致使研究人员严重匮乏,研究人员的质量不够高。因此,为提高柔力球理论技术水平,加大柔力球在高校的宣传力度迫在眉睫。
2.建立建设柔力球科研协会或组织
相关部门的科研支持起着重要作用,应建立建设柔力球科研协会或组织,形成柔力球研究学术共同体,加强柔力球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素质,培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对于柔力球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项目发展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序良.怎样练好太极柔球[J].2007.
[2] 王金峰.柔力球套路基本技术研究[J].2015.5.
[3] 童胜玢.柔力球技术特征的研究[J].2015.11.
关键词 柔力球 技术理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柔力球学术论文的科研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自2007年1月到2015年12月底以来有关柔力球的学术论文(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对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 CNKI) 、《万方数据库》,在检索项“全文”栏中输入检索词“柔力球技术”,对检索出的相关文章全部下载,并进行审核,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论文,其中包括学术期刊9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总共12篇。
2.内容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论文从横向和纵向两层次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研究,分析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科研的发展现状;通过纵向研究,分析柔力球研究内容、科研性质,并结合统计方法,客观分析柔力球技术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柔力球技术理论的发展现状
从1994到2015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在发明人白榕老师1994年发表了关于柔力球基本技术的文章之后,沉寂了12年,终于王序良教练员,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通俗易懂的关于柔力球技术的文章,但是柔力球技术理论只是浅显的表面上的分析,没有深入分析研究。随后在2008年,许英杰、谢双玉、李倩、谌辉君、李恩荆开始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柔力球套路过程的力学原理,以更好的丰富柔力球技术理论。随后,从2011年到2015年,开始关于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以一年一篇到两篇的速度在发表,并在2015年有硕士论文开始写柔力球技术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柔力球运动发展越来越繁荣,柔力球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虽然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算太多,但是也在渐渐被更多体育学者关注着。
(二)文献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1994年李小斌、白榕、李健康、张路在《太极柔力球及其基本技术》(上)和《太极柔力球及其基本技术》(下)两篇文章中阐述柔力球运动的起源和演变、柔力球的运动特点和柔力球基本技术。但是文章只提到了柔力球竞技的基本技术,而套路并没有给出系统的基本技术。所以套路的技术理论相比竞技技术理论来说,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这需要后人的不断努力探究。
2007年,王序良在《怎样练好太极柔力球》一文中,对柔力球练习技术进行了阐述,他从控制好拍和球、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腰和腿的力量运用、运动轨迹、以及动作和音乐的统一这几方面来解析,并简单的写了几种易犯错误。本文针对平时练习柔力球的初学者而写,深入浅出的将要点描述出来,方便了初学者更好的练习,也为练习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1年,陈杰发表了《提高太极柔力球反手位接抛球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一文。在该文中,作者针对柔力球反手位接抛球技术在运用中的问题、柔力球反手位接抛球技术的训练方法以及教学中的细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看出柔力球的技术理论在逐渐精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学者的态度很严谨,自身素质也很高,对于后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13年,童胜玢发表的《太极柔力球掉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对柔力球运动中的掉球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加心理素质练习等一系列对策。但是对于加强哪一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并没有提及,文章表述略微笼统了一些。
2014年,王金峰、王宏在《柔力球套路握拍的研究》里面阐述了柔力球套路握拍的重要性、复杂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握拍方式分析了握拍过程中的的松紧度、灵活度问题,并给出了一些锻炼握拍灵活性的实效训练法。
2015年5月,王金峰发表的《柔力球套路基本技术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握拍的研究、运动方位、基本动作技术的研究构建柔力球套路基础技术理论,以便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和依据。整篇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最基本的握拍技术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后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研究结果和建议
(一)研究结果
1.柔力球技术理论在不断发展,虽然在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算太多,但是也在渐渐被更多体育学者关注着。而柔力球技术理论现在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2.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持续向前发展着。目前,主要是针对核心技术、基本技术、套路技术体系、某一个动作技术或技术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技术研究,柔力球技术理论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给各位学者也带来了很大的研究困难,致使文章过于肤浅,甚至是出现纰漏。
(二)建议
1.加大柔力球在高校的宣传力度是重中之重
从这十二篇论文来看,在柔力球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论证大多只停留在表面,可供参考的文章寥寥无几。这与研究学者是否有参加柔力球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柔力球技术方面的研究必须要亲身试验体会,并有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更好的发现技术方面的问题与规律。并且可以用来参考的文章,都是有几年学习或教学柔力球经验的学者写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柔力球在大学里的开展不够普及,致使研究人员严重匮乏,研究人员的质量不够高。因此,为提高柔力球理论技术水平,加大柔力球在高校的宣传力度迫在眉睫。
2.建立建设柔力球科研协会或组织
相关部门的科研支持起着重要作用,应建立建设柔力球科研协会或组织,形成柔力球研究学术共同体,加强柔力球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素质,培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对于柔力球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项目发展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序良.怎样练好太极柔球[J].2007.
[2] 王金峰.柔力球套路基本技术研究[J].2015.5.
[3] 童胜玢.柔力球技术特征的研究[J].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