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压力水平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模式。方法:采用问卷法,对252名大学生进行压力感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问卷(CES-D)、认知倾向问卷和应对策略问卷的测查并进行分析。结果:(1)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密切,都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子;(2)不同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的作用模式是不一样的。其中,在较高压力水平上,应对策略对抑郁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而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发挥着显著的预测作用;(3)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三者的作用模式也有所不同,对于男生来说,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于女生来说,消极应对的预测作用则更为显著;(4)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性别差异模式主要存在于较高压力情景下,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趋向相同。结论:压力水平和性别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对大学生的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模式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预防和矫治抑郁等负性情绪,必须重视个体差异及其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三者独特的作用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
【关键词】 压力水平 性别 认知倾向 应对策略 抑郁
1 问题提出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并且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的状态下,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则有可能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与同年龄的其他群体相比呈现出情绪问题高发的特点,他们的情绪适应问题尤其是抑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暴力或自杀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抑郁的识别、分类、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抑郁产生的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较为确切的答案。已有研究表明,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与抑郁产生的关系密切。应对是指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环境而采取种种方法或策略的活动。积极的、问题指向的应对可以有效的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而消极的、情绪指向的应对则容易导致抑郁。认知倾向是指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发展结果的主观判断,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认知倾向通过应对策略对抑郁感受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McCullough的抑郁的认知-行为发展模型中分析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对生活情境的不正确的认知解释,往往会导致各种不相适应的应对方式,从而使个体产生抑郁情绪,其模型强调了认知倾向的重要性。
在抑郁产生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是理解其复杂机制的重要因素,搞清楚个体差异与抑郁的关系有利于抑郁的预防和临床干预。其中,压力水平的不同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众多研究显示,压力水平和大学生的情绪适应问题密切相关],当个体处于不同的压力情境下时,对自我和环境评价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从而其情绪适应状态会有很大的差异。显然,在不同压力水平上对大学生的应对特点和认知倾向以及与抑郁的关系做更为细致的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性别差异也是在研究个体差异时不容忽视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应对策略上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女性倾向于采取多种应对方法,尤其是回避的应对方式,而男性则倾向于关注问题本身,采取积极方式来应对压力,这也是他们在抑郁体验上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有的研究虽然已对抑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多数的研究均是以抑郁患者来选取被试,对正常群体的指导作用并不是很显著;而且对于影响抑郁的两种重要机制: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来说很少能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另外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许多研究近年来发展比较慢而且存在很多的不一致。比如对不同压力水平的研究,就有究竟是在高压情境还是低压情境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的不同观点等等。这些都对抑郁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由上所述,本研究以正常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考察在不同压力水平下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模式,以期能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班取样法,从首钢工学院抽取学生,得到有效被试252名,并于2009年3至5月进行调研。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74岁(SD=1.01)。其中男生女生各126名。
2.2 研究方法
2.2.1研究工具
压力感问卷:根据对大学生的压力访谈,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工作负荷自我测量作为压力感问卷。在该问卷中,我们要求被试对近一个月内感受到某种压力或烦恼的次数进行评价,从1到5表示从没有到非常多,得分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强。
抑郁问卷:该问卷系Radloff(1977)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的中文修订版,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评定,经过负向题重新编码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应越多。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87。
认知倾向问卷:该问卷修订自Scheier, M. F.和Carver, C. S.编制的认知倾向问卷,采用9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4到4代表从非常、非常的不同意到非常、非常的同意。该问卷由8个条目组成,负向题重新编码后,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认知倾向越积极乐观。
应对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本量表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在应对活动的多维度属性的基础上,可以筛选出既具有在不同应激过程中的跨情景一致性或个性特质属性,又对个体的心身健康有比较稳定的影响的条目。用特质法构题、效标考察法和因素分析法验证,经多次修订而成。本组应对条目反映的是个体具有特质属性的并与健康有关的那部分应对方式,故称特质应对问卷。
2.2.2 测试程序:以班为单位,对被试进行上述问卷测查(利用软件上机测试),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回答。
2.2.3 数据处理: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上的基本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我们首先考察了大学生在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上的基本特点( ±SD),其次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倾向与应对策略对抑郁的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从总体上来看,认知倾向、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与抑郁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乐观、积极应对、情感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而悲观、消极应对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抑郁也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见,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是更好的理解抑郁的发生与发展的很重要的两个变量,也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探讨在不同压力情境以及不同性别差异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2 压力水平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把压力感受评定分数大于平均数的被试划分为较高压力感受组(n=118),把评定分数分小于平均数的被试划分为较低压力感受组(n=134),以抑郁为被预测变量,以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作为预测变量进一步进行了回归分析:首先将应对策略与认知倾向同时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见表2),然后再采取 Enter回归的方法,分别引入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以观察 Beta值及△R2的变化(见表3)
我们发现:(1)不论在何种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各应对因子都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2)内在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较高压力时,在乐观和悲观先引入回归方程的情况下,消极应对是各应对因子中贡献最大的变量;较低压力时,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的贡献率最大,同时各应对策略也相应的发挥着作用。
3.3 性别差异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性别差异也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对三者的关系模式也发生着影响。因此我们同样采取stepwise和enter回归的方法从不同性别角度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如表4,5所示。
结果显示:(1)贡献率是存在性别差异的:F检验表明,女生与男生相比较而言,各变量对于抑郁感受的贡献率都要高一些,不论是整体的贡献率还是应对策略或者认知倾向的单独贡献率都是如此;(2)对于男生而言,悲观的认知倾向和积极应对是对抑郁较有效的预测因子,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即使是在各种应对因子都发挥着相应作用的情况下,依然十分有效;(3)对于女生来说,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尤其是乐观的认知倾向和消极应对的作用更为显著。
3.4 性别和压力水平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共同调节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的关系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那么这种差异主要是在较高压力还是较低压力水平上出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将性别和压力水平结合起来进行了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1)对于男生而言,不管是处于何种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同时积极应对也对抑郁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对于女生来说,在较高压力情境下,应对尤其是消极应对的作用是最大的;在较低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但是相对来说,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有着更好的预测作用;(3)性别差异:在较高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及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模式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但是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性别群体中趋于相同。
4 讨论
大学生的抑郁感受是个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系统,与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个体差异的存在又使得对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困难重重。本研究证实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即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感受都是非常好的预测因子[10][11],但我们更关注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考察这两个因子对抑郁的影响是否有着不同的模式,是否能对现有的理论模式进行更好的验证和证实,是否能更好的促进对大学生的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因此,本文主要从不同压力水平和不同的性别角度来讨论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共同影响模式。
一方面,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抑郁的压力模式和性别模式,对抑郁的认知—行为何者先行之争能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抑郁产生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认知和应对策略到底谁更直接的和抑郁发生着关系也一直争论不休,各自也都有自成一体的理论及治疗方法。近年来,McCullough的认知—行为分析模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并相应的发展了他的认知—行为分析治疗系统(CBASP)。在他看来,对压力的悲观认知——不适应的应对策略——抑郁这是个恶性循环的系统,要想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必须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系统,核心措施就是要限制悲观的认知评价,他主要的治疗步骤是环境分析(SA)、人际关系识别力练习(IDE)、行为技能训练(BST)。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McCullough的认知—行为分析模式及治疗中都是遵循的认知先行的思路,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应对行为,要想改变行为必须从认知倾向转变入手。但是,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的关系模式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压力水平来说,在较高压力水平上,应对策略的作用要比认知倾向大,尤其是消极应对的预测作用;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最大。另外,从性别角度来说,对于男生而言不管是处于何种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女生来说,在较高压力情境下,应对尤其是消极应对的作用是最大的;在较低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究竟是认知先行还是应对先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不仅要看个体所在的情境是什么状态,还要考虑到个体的性别差异,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会真正有效。
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希望此项研究结果能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发现,在不同压力水平下,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作用模式是有显著差别的,相应的对大学生的指导和干预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处于较高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能否在乐观的认知倾向的指导下尽量避免使用消极应对,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处于较低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能过于的悲观;其次,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尽管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都是有效的预测因素,但是内在的模式还是有显著的差异的。对于男生而言,是否能够尽量避免悲观的看待问题,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决定着是否能有效的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而对于女生来说,不仅要不悲观的看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尽量使自己积极乐观起来,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通常情况下,女生采取消极应对相对于男生来说要少一些,但是影响却比较大,尤其是对抑郁情绪的产生更是这样,一旦她们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她们就很难使自己乐观并正确的看待问题,这时在抑郁感受上的体验就不断提高,最终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性别差异模式主要存在于较高压力水平上,而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趋于相同。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进行指导和干预的时候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压力情境和具体的性别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处于较高压力的群体要分性别的给予具体性的指导,男生重在认知的转变,远离悲观的认知倾向,而女生要避免消极应对的行为,以免这些不健康的应对行为对已处于较高压力的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避免抑郁的产生;而对于处于较低压力下的大学生则可以采取讲座、学习等方式来进行普及性的知识传播,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避免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可见,大学生要想有效的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是要学会对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的合理综合运用,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指导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压力水平 性别 认知倾向 应对策略 抑郁
1 问题提出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并且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的状态下,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则有可能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与同年龄的其他群体相比呈现出情绪问题高发的特点,他们的情绪适应问题尤其是抑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暴力或自杀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抑郁的识别、分类、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抑郁产生的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较为确切的答案。已有研究表明,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与抑郁产生的关系密切。应对是指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环境而采取种种方法或策略的活动。积极的、问题指向的应对可以有效的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而消极的、情绪指向的应对则容易导致抑郁。认知倾向是指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发展结果的主观判断,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认知倾向通过应对策略对抑郁感受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McCullough的抑郁的认知-行为发展模型中分析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对生活情境的不正确的认知解释,往往会导致各种不相适应的应对方式,从而使个体产生抑郁情绪,其模型强调了认知倾向的重要性。
在抑郁产生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是理解其复杂机制的重要因素,搞清楚个体差异与抑郁的关系有利于抑郁的预防和临床干预。其中,压力水平的不同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众多研究显示,压力水平和大学生的情绪适应问题密切相关],当个体处于不同的压力情境下时,对自我和环境评价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从而其情绪适应状态会有很大的差异。显然,在不同压力水平上对大学生的应对特点和认知倾向以及与抑郁的关系做更为细致的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性别差异也是在研究个体差异时不容忽视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应对策略上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女性倾向于采取多种应对方法,尤其是回避的应对方式,而男性则倾向于关注问题本身,采取积极方式来应对压力,这也是他们在抑郁体验上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有的研究虽然已对抑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多数的研究均是以抑郁患者来选取被试,对正常群体的指导作用并不是很显著;而且对于影响抑郁的两种重要机制: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来说很少能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另外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许多研究近年来发展比较慢而且存在很多的不一致。比如对不同压力水平的研究,就有究竟是在高压情境还是低压情境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的不同观点等等。这些都对抑郁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由上所述,本研究以正常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考察在不同压力水平下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模式,以期能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班取样法,从首钢工学院抽取学生,得到有效被试252名,并于2009年3至5月进行调研。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74岁(SD=1.01)。其中男生女生各126名。
2.2 研究方法
2.2.1研究工具
压力感问卷:根据对大学生的压力访谈,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工作负荷自我测量作为压力感问卷。在该问卷中,我们要求被试对近一个月内感受到某种压力或烦恼的次数进行评价,从1到5表示从没有到非常多,得分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强。
抑郁问卷:该问卷系Radloff(1977)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的中文修订版,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评定,经过负向题重新编码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应越多。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87。
认知倾向问卷:该问卷修订自Scheier, M. F.和Carver, C. S.编制的认知倾向问卷,采用9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4到4代表从非常、非常的不同意到非常、非常的同意。该问卷由8个条目组成,负向题重新编码后,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认知倾向越积极乐观。
应对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本量表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在应对活动的多维度属性的基础上,可以筛选出既具有在不同应激过程中的跨情景一致性或个性特质属性,又对个体的心身健康有比较稳定的影响的条目。用特质法构题、效标考察法和因素分析法验证,经多次修订而成。本组应对条目反映的是个体具有特质属性的并与健康有关的那部分应对方式,故称特质应对问卷。
2.2.2 测试程序:以班为单位,对被试进行上述问卷测查(利用软件上机测试),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回答。
2.2.3 数据处理: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上的基本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我们首先考察了大学生在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上的基本特点( ±SD),其次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倾向与应对策略对抑郁的作用,结果如表1所示。从总体上来看,认知倾向、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与抑郁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乐观、积极应对、情感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而悲观、消极应对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认知倾向、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抑郁也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见,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是更好的理解抑郁的发生与发展的很重要的两个变量,也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探讨在不同压力情境以及不同性别差异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2 压力水平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把压力感受评定分数大于平均数的被试划分为较高压力感受组(n=118),把评定分数分小于平均数的被试划分为较低压力感受组(n=134),以抑郁为被预测变量,以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作为预测变量进一步进行了回归分析:首先将应对策略与认知倾向同时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见表2),然后再采取 Enter回归的方法,分别引入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以观察 Beta值及△R2的变化(见表3)
我们发现:(1)不论在何种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各应对因子都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2)内在的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较高压力时,在乐观和悲观先引入回归方程的情况下,消极应对是各应对因子中贡献最大的变量;较低压力时,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的贡献率最大,同时各应对策略也相应的发挥着作用。
3.3 性别差异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性别差异也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对三者的关系模式也发生着影响。因此我们同样采取stepwise和enter回归的方法从不同性别角度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如表4,5所示。
结果显示:(1)贡献率是存在性别差异的:F检验表明,女生与男生相比较而言,各变量对于抑郁感受的贡献率都要高一些,不论是整体的贡献率还是应对策略或者认知倾向的单独贡献率都是如此;(2)对于男生而言,悲观的认知倾向和积极应对是对抑郁较有效的预测因子,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即使是在各种应对因子都发挥着相应作用的情况下,依然十分有效;(3)对于女生来说,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尤其是乐观的认知倾向和消极应对的作用更为显著。
3.4 性别和压力水平对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关系的共同调节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倾向、应对策略和抑郁的关系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那么这种差异主要是在较高压力还是较低压力水平上出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将性别和压力水平结合起来进行了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1)对于男生而言,不管是处于何种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同时积极应对也对抑郁有较好的预测作用;(2)对于女生来说,在较高压力情境下,应对尤其是消极应对的作用是最大的;在较低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但是相对来说,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有着更好的预测作用;(3)性别差异:在较高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及应对策略与抑郁的关系模式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的,但是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性别群体中趋于相同。
4 讨论
大学生的抑郁感受是个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系统,与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个体差异的存在又使得对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困难重重。本研究证实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即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感受都是非常好的预测因子[10][11],但我们更关注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考察这两个因子对抑郁的影响是否有着不同的模式,是否能对现有的理论模式进行更好的验证和证实,是否能更好的促进对大学生的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因此,本文主要从不同压力水平和不同的性别角度来讨论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共同影响模式。
一方面,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抑郁的压力模式和性别模式,对抑郁的认知—行为何者先行之争能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抑郁产生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认知和应对策略到底谁更直接的和抑郁发生着关系也一直争论不休,各自也都有自成一体的理论及治疗方法。近年来,McCullough的认知—行为分析模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并相应的发展了他的认知—行为分析治疗系统(CBASP)。在他看来,对压力的悲观认知——不适应的应对策略——抑郁这是个恶性循环的系统,要想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必须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系统,核心措施就是要限制悲观的认知评价,他主要的治疗步骤是环境分析(SA)、人际关系识别力练习(IDE)、行为技能训练(BST)。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McCullough的认知—行为分析模式及治疗中都是遵循的认知先行的思路,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应对行为,要想改变行为必须从认知倾向转变入手。但是,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的关系模式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压力水平来说,在较高压力水平上,应对策略的作用要比认知倾向大,尤其是消极应对的预测作用;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认知倾向尤其是悲观的认知倾向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最大。另外,从性别角度来说,对于男生而言不管是处于何种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女生来说,在较高压力情境下,应对尤其是消极应对的作用是最大的;在较低压力情境下,认知倾向和应对策略对抑郁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究竟是认知先行还是应对先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不仅要看个体所在的情境是什么状态,还要考虑到个体的性别差异,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会真正有效。
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希望此项研究结果能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发现,在不同压力水平下,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对抑郁的作用模式是有显著差别的,相应的对大学生的指导和干预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处于较高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能否在乐观的认知倾向的指导下尽量避免使用消极应对,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处于较低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能过于的悲观;其次,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尽管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都是有效的预测因素,但是内在的模式还是有显著的差异的。对于男生而言,是否能够尽量避免悲观的看待问题,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决定着是否能有效的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而对于女生来说,不仅要不悲观的看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尽量使自己积极乐观起来,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通常情况下,女生采取消极应对相对于男生来说要少一些,但是影响却比较大,尤其是对抑郁情绪的产生更是这样,一旦她们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她们就很难使自己乐观并正确的看待问题,这时在抑郁感受上的体验就不断提高,最终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性别差异模式主要存在于较高压力水平上,而在较低压力水平上这一关系模式趋于相同。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进行指导和干预的时候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压力情境和具体的性别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处于较高压力的群体要分性别的给予具体性的指导,男生重在认知的转变,远离悲观的认知倾向,而女生要避免消极应对的行为,以免这些不健康的应对行为对已处于较高压力的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避免抑郁的产生;而对于处于较低压力下的大学生则可以采取讲座、学习等方式来进行普及性的知识传播,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避免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可见,大学生要想有效的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是要学会对应对策略和认知倾向的合理综合运用,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指导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