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丹下健三曾说:“我们相信,不引入空间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是不能理解城市。” 所以我们在规划一个城市的时候,不仅仅是理性的策划,更需要从感性的空间上去探讨城市给予人的场所感受及意象。
不管是怎样的城市尺度,单一尺度的空间是存在缺陷的。单一的大尺度显示的是一种官气、权力,其内在的城市肌理往往是絮乱的空间碎片,只有视觉的强调,缺乏人的尺度与参与。单一小的尺度往往也会失去效益,违背现代城市的精神。缺乏现代城市交流的高效性,缺乏现代活力,更多是以观赏性为主。
关键词:山、水、城、城市尺度探索、空间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人、尺度、意象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中,所有的空间尺度都是以人的标准来确立的。
1947年,著名的建筑师柯布西埃提出“模度”概念,以尺度来建立衡量单位,使建筑或环境与人的比例及感受相协调。“模度”概念同样适宜于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街区、环境的尺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风格。不一样场景尺度环境有不同的感官认识,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中,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及意象。
意象是人们通过感知获得的空间的心智想象,城市空间的意象层次建立于人的空间体验之上,并以人的深层意识为背景,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赋予空间意义。反映在城市意象层次上的空间要素:建筑高度与街道格局、方向及延续性、标点及人文景观等。
丹下健三曾说:“我们相信,不引入空间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是不能理解城市。” 所以我们在规划一个城市的时候,不仅仅是理性的策划,更需要从感性的空间上去探讨城市给予人的场所感受及意象。
山、水、城
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有“全国第一侨乡”、 “排球之乡”、“广东音乐之乡”等美誉。台城是台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空间的特征分明,山、水、侨乡历史街区是城市最重要的三大空间及景观要素。台城北部是石花山,南面是台城河,老城中心区两侧有山丘相互。形成“后高前低、两侧逶迤、中穴正平,明堂开阔、水流曲缓的空间环境”。
山城——台城的发展一直以来遵循着靠山面水的格局,石花山及南侧的山体一直以来是台城的生态屏障及边界,呈现“山围城”的布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山体逐渐被城市包围,城市的布局逐渐向“城围山”过渡,台城的发展应更注重山与城的融合。
山围城——城围山
水城——台城的水元素丰富,既有面状的水库、人工湖,也有带状的河流。台城在发展之初就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南向面河、中部含水、北侧抱湖,台城河两侧更是城市长期以来的发展延伸方向。随着城市不断的沿河发展,城市由原来的“面水”而居逐渐变为“拥水”而居,水体的尺度相对城市而言再不断缩小,河流两侧也缺乏公共空间的控制,台城未来的建设应思考水体周边公众空间的尺度控制。
面水——拥水
侨城——台山,自有中国第一僑乡的称号,富有中西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台城的核心,是建筑肌理、街区尺度及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在50-150M之间,建筑以3-4层为主,街道高宽比在1:1.2-1:2之间,以宜人的小尺度为主,给人予亲和、舒适的尺度感。作为城市的文化精髓,台城在新区的建设中不能忽略侨乡的历史街区元素。
小尺度的历史街区
新区建设的尺度探索
随着台山市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作为中心城区的台城,正在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发展步伐。 南部新区作为发展重点,是基于现状建成区的连续拓展,因而其既需承担既定的行政中心等职能,又要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团在满足老城功能疏解、城市层次提升和人口聚集等综合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体现台山的山水侨乡特色和生态建设目标。
新区未来的城市意象应延续山、水、城的特征,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对城市的山体、水系、街道及建筑之间提出合理的尺度控制。
山的尺度——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山体的相对高度在14-54米之间,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山势,基地外围南侧是较大的三娘径山脉,相对高度约有100多米,是新区的南部背景及屏障。在新区建设中,对内部高度超过40M的山体划定山体保护线,山体周边控制30米以上的公众开敞空间,保证山体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尺度舒适性,保留的山体作为城市公共生态空间,延续“城围山”的内部空间特色;以三娘径山体为背景,疏通基地内南北向的生态廊道,营造山城相映的空间格局。
现状山体 保留山体
水的尺度——现状水资源包括鱼塘、24米排水渠及窄小的灌溉渠,成片的水塘主要集中于南部的丘陵间隙中。规划注重新区水尺度的控制及梳理水系,联通中南部现状水塘,打造面状水体,作为基地的核心景观湖。将现状小尺度的水体空间,融合为较大尺度的湖水空间,扩大新区的公共亲水范围,以大尺度的湖面,给人予一种开阔感受,结合公园形成整个新区的标识空间场所,展现新区更具活力的一面。除此之外,新区建设应注重对水体周边公共空间的尺度控制,水系与其他建设用地应保证有50米以上距离,营造舒适的绿化亲水空间,结合保留的山体突出山水特性。
现状水系规划水系
城的尺度——大尺度的城市空间通常表现为具有宏强空间感的大街区、大轴线、大建筑及大马路等,基地北侧现状已经建成尺度较大的方格路网,街区路网的尺度约为300-500M之间,比较适合大尺度城市空间的布局,用地高强度的开发,更能体现城市新区的时代面貌。
而小尺度的城市空间通常表现为比较亲和、人性化的小街巷、小弄堂及低矮骑楼等。基地南侧为丘陵地貌,地形复杂,若以大尺度开发,必然造成大量的土方量,实施难度非常大,并将严重破坏现状的生态条件,所以南侧用地更适合以小尺度的开发为主,并融入侨乡文化街区的建筑元素及尺度感,契合地形布局路网,以中低强度的开发为主,突出南侧片区的生态性及景观性,强调小尺度空间与南侧三娘径大尺度山脉之间的相互融合。
结语
不管是怎样的城市尺度,单一尺度的空间是存在缺陷的。单一的大尺度显示的是一种官气、权力,其内在的城市肌理往往是絮乱的空间碎片,只有视觉的强调,缺乏人的尺度与参与。单一小的尺度往往也会失去效益,违背现代城市的精神。缺乏现代城市交流的高效性,缺乏现代活力,更多是以观赏性为主。
所以,未来台山新区的建设需要多元尺度空间的融合。
不管是怎样的城市尺度,单一尺度的空间是存在缺陷的。单一的大尺度显示的是一种官气、权力,其内在的城市肌理往往是絮乱的空间碎片,只有视觉的强调,缺乏人的尺度与参与。单一小的尺度往往也会失去效益,违背现代城市的精神。缺乏现代城市交流的高效性,缺乏现代活力,更多是以观赏性为主。
关键词:山、水、城、城市尺度探索、空间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人、尺度、意象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人类现代文明发展中,所有的空间尺度都是以人的标准来确立的。
1947年,著名的建筑师柯布西埃提出“模度”概念,以尺度来建立衡量单位,使建筑或环境与人的比例及感受相协调。“模度”概念同样适宜于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街区、环境的尺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风格。不一样场景尺度环境有不同的感官认识,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中,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及意象。
意象是人们通过感知获得的空间的心智想象,城市空间的意象层次建立于人的空间体验之上,并以人的深层意识为背景,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赋予空间意义。反映在城市意象层次上的空间要素:建筑高度与街道格局、方向及延续性、标点及人文景观等。
丹下健三曾说:“我们相信,不引入空间概念,就不可能理解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尤其是不能理解城市。” 所以我们在规划一个城市的时候,不仅仅是理性的策划,更需要从感性的空间上去探讨城市给予人的场所感受及意象。
山、水、城
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有“全国第一侨乡”、 “排球之乡”、“广东音乐之乡”等美誉。台城是台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空间的特征分明,山、水、侨乡历史街区是城市最重要的三大空间及景观要素。台城北部是石花山,南面是台城河,老城中心区两侧有山丘相互。形成“后高前低、两侧逶迤、中穴正平,明堂开阔、水流曲缓的空间环境”。
山城——台城的发展一直以来遵循着靠山面水的格局,石花山及南侧的山体一直以来是台城的生态屏障及边界,呈现“山围城”的布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山体逐渐被城市包围,城市的布局逐渐向“城围山”过渡,台城的发展应更注重山与城的融合。
山围城——城围山
水城——台城的水元素丰富,既有面状的水库、人工湖,也有带状的河流。台城在发展之初就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南向面河、中部含水、北侧抱湖,台城河两侧更是城市长期以来的发展延伸方向。随着城市不断的沿河发展,城市由原来的“面水”而居逐渐变为“拥水”而居,水体的尺度相对城市而言再不断缩小,河流两侧也缺乏公共空间的控制,台城未来的建设应思考水体周边公众空间的尺度控制。
面水——拥水
侨城——台山,自有中国第一僑乡的称号,富有中西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台城的核心,是建筑肌理、街区尺度及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在50-150M之间,建筑以3-4层为主,街道高宽比在1:1.2-1:2之间,以宜人的小尺度为主,给人予亲和、舒适的尺度感。作为城市的文化精髓,台城在新区的建设中不能忽略侨乡的历史街区元素。
小尺度的历史街区
新区建设的尺度探索
随着台山市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作为中心城区的台城,正在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发展步伐。 南部新区作为发展重点,是基于现状建成区的连续拓展,因而其既需承担既定的行政中心等职能,又要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团在满足老城功能疏解、城市层次提升和人口聚集等综合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体现台山的山水侨乡特色和生态建设目标。
新区未来的城市意象应延续山、水、城的特征,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对城市的山体、水系、街道及建筑之间提出合理的尺度控制。
山的尺度——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山体的相对高度在14-54米之间,整体呈南高北低的山势,基地外围南侧是较大的三娘径山脉,相对高度约有100多米,是新区的南部背景及屏障。在新区建设中,对内部高度超过40M的山体划定山体保护线,山体周边控制30米以上的公众开敞空间,保证山体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尺度舒适性,保留的山体作为城市公共生态空间,延续“城围山”的内部空间特色;以三娘径山体为背景,疏通基地内南北向的生态廊道,营造山城相映的空间格局。
现状山体 保留山体
水的尺度——现状水资源包括鱼塘、24米排水渠及窄小的灌溉渠,成片的水塘主要集中于南部的丘陵间隙中。规划注重新区水尺度的控制及梳理水系,联通中南部现状水塘,打造面状水体,作为基地的核心景观湖。将现状小尺度的水体空间,融合为较大尺度的湖水空间,扩大新区的公共亲水范围,以大尺度的湖面,给人予一种开阔感受,结合公园形成整个新区的标识空间场所,展现新区更具活力的一面。除此之外,新区建设应注重对水体周边公共空间的尺度控制,水系与其他建设用地应保证有50米以上距离,营造舒适的绿化亲水空间,结合保留的山体突出山水特性。
现状水系规划水系
城的尺度——大尺度的城市空间通常表现为具有宏强空间感的大街区、大轴线、大建筑及大马路等,基地北侧现状已经建成尺度较大的方格路网,街区路网的尺度约为300-500M之间,比较适合大尺度城市空间的布局,用地高强度的开发,更能体现城市新区的时代面貌。
而小尺度的城市空间通常表现为比较亲和、人性化的小街巷、小弄堂及低矮骑楼等。基地南侧为丘陵地貌,地形复杂,若以大尺度开发,必然造成大量的土方量,实施难度非常大,并将严重破坏现状的生态条件,所以南侧用地更适合以小尺度的开发为主,并融入侨乡文化街区的建筑元素及尺度感,契合地形布局路网,以中低强度的开发为主,突出南侧片区的生态性及景观性,强调小尺度空间与南侧三娘径大尺度山脉之间的相互融合。
结语
不管是怎样的城市尺度,单一尺度的空间是存在缺陷的。单一的大尺度显示的是一种官气、权力,其内在的城市肌理往往是絮乱的空间碎片,只有视觉的强调,缺乏人的尺度与参与。单一小的尺度往往也会失去效益,违背现代城市的精神。缺乏现代城市交流的高效性,缺乏现代活力,更多是以观赏性为主。
所以,未来台山新区的建设需要多元尺度空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