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龙年。中国人对龙年的期许很高,春节的短信就有诸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祝福话语。但是,在经济生活中,似乎2012年的龙年并不顺利。一向对经济增速深为关注、把“保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的中央政府也在龙年之初调整方略,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方针,将2012年国内经济(GDP)增速的目标确定为7.5%。这本来是一个明智务实之举,但在实践中,碰到一季度增速只有8.1%,二季度增速或许还将下行至7.5%左右的时候,国家一些部委领导的神经就开始紧张,部分地方政府的党政负责人更坐不住,纷纷向中央高层领导紧急反映情况,呼吁调整宏观政策,给经济发展以宽松环境;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提出要尽快降存准、调利率、减税赋、加投资、松房调、放民企、促消费、保出口、增工资、行改革等。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高招。更为少见的是,有的媒体甚至还在头版发出《拯救GDP》的长篇报道,煞是热闹。似乎2008年四季度起至2009年上半年那段时间的把“保八”作为第一要务的劲头和环境又回来了。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经济加速疲劳不可持续,适当休整利在长远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经济底子薄、财政收入少的“一穷二白”基础上实现了年均近10%的GDP增长,这是过往30余年的一个神奇速度。从2008年起遭遇源于美国、扩散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本应是一个需要休养生息、调整策略、养精蓄税、以利再战的年代,但天公似乎不太关照。发生于2008年5月的汶川8级大地震与2008年9月的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不得不让本来高速跑了30年、需要稍微休整一下的中国经济又奋力跃起,为应对危机冲击的各种负面效应,政府被迫祭出用“四万亿元”投资“保8%”增长的大旗。力挺三年后,虽然“保8%”成功并实现超9%过10%(2010年GDP增长10.4%),但突然发现,国际情况并未好转,国内结构性问题似乎还在增多。首先,危机的肇始国——美国没有完全复苏;其次美国的铁哥儿们——欧盟身陷更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而难以自拔;第三由美欧操控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等也囊中羞涩,帮助不了欧洲“猪”国(PIIGS)摆脱困境;最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高企的问题解烧不易。同时还发现,中国自己的经济结构和周边环境却在“四万亿元”投资的强心针后社会矛盾增多,稍微不吃药、不打针或者换个“减肥”调控的丹方,就会出现体质虚弱、病灶恶化、弱势人群呻吟声音加重的症状。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忧心、烦恼、纠结的事。
2012年初,中央高層已经开出药方,要“稳中求进”。说白了,稳就是要适当休整一下,不能再像前几年那样跑得太快了,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那几个主导全球经济贸易分量最重的国家、地区远远地甩在后面。因为你把别人甩在后面,别人跟不上你,要么会动用其权利或计谋在你前进的道路中设点障碍或使点绊子(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关税或海洋主权的权属纠纷),要么就让你把人民币升值,解脱或者减轻那些借债负重国家的负担,等它们把财政包袱减轻后再陪你玩,否则别人就不再跟你玩或着把让你参与的成本提高。原因在于一则是他们没有钱玩了,二则是没有底气玩了,三则是他们似乎觉得总玩不过你,就得通过耍点赖皮让你出点血、让点利、吃点亏。事实上,中国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资源50%以上需要从国际上进口,出口贸易量已经雄居世界第一的国度,如果没有外国市场的帮衬,这种长期大外贸顺差、高增长速度、富外汇结余、交易赢多输少的胜局是维持不下去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经济危机的消除需要用其他一些非经济的(如政治、社会、安全、军事等)手段方能治本。在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的今天,摆脱危机困扰,可能需要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的并用,类似中医、西医的联合运用。
笔者看来,中央“稳中求进”的方针是正确的,稳在前,进在后,不能再舍稳求进,更不能再保增快进。因此,落实2012年GDP增长7.5%左右的目标,应该说是一个合适的温和可行的“进”。这就如同跑马拉松比赛一样,在所有参赛选手中,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了,能稳稳地保持在第一集团行列,又能有最终夺冠的希望,就没有必要全程都领跑,而需要在体力达到极点的时候适当调整一下步频或速率,喝点水,擦把汗,观察途中地形、气候,避免路上的石头、沙子崴脚导致抽筋,要为后半程积蓄足够的体力、速度和信心,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已经降落到8.1%,二季度又降至7.6%,创三年来新低。其实,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等的观察一定要放到全球国家和全年态势上去,不能单看一两个季度。或者说当运动员主动调整自己的运动频率和心跳节奏时,场外的教练、观众声不适时的声色俱厉或着急慌忙地责骂,催促运动员必须加速快跑、甩掉追兵,这样的教练和观众未必算得上聪明。笔者认为,即使二季度的GDP增长只有7.6%,这无非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调整已经触底,下半年即可反弹向上。君不见2012年6月份我国净出口同比增长9%,贸易顺差317.3亿美元,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速20.4%,M2同比增长13.4%,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198亿元,CPI为2.2%……按说这些指标与年初计划指标是相对应的,然而国内有些学者、官员、企业家似乎对中国经济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再进一步说,纵然2012年的GDP增速在下半年可能出现L形或S型上半段的走势,全年GDP增长不一定能达到7.5%以上的水平,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崩地裂的大灾难。现在,世界银行等机构已经调减了对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期。从一季度的数字看,中国的GDP数据不仅在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是领先的,就是在同处新兴市场的金砖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一季度印度同比增长5.3%、俄罗斯4.9%、巴西0.8%)。最近,我国神舟9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胜利对接,“蛟龙号”潜艇实现深潜7000米的预定目标,二十国峰会(G20)集团在墨西哥研讨落实给IMF注资以拯救全球经济,联合国在巴西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政府首脑会议等等,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促进经济复苏的信息。对中国而言,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年份。从过往实践看,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及经济组织,都有要为党的十八大献厚礼,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传统。笔者坚信,当走过2012年二季度的低迷状态后,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就会迎难而上,有所作为,确保全年目标的良好实现,2012年中国GDP增长一定不会低于8%。 稳进基调不可偏离,谨防粗放投资、信贷再回潮
在2011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十八字”方针,稳增长是放在第一位的。应该说这个基调从2012年一开始就没有变过。针对上半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指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国务院领导同志在4、5月份多次到各地调查研究,温总理在武汉调查时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继5月中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从6月8日到7月6日一个月之内,央行又两次降息,并首次实行存款利率可上浮10%和贷款利率可下浮至基准利率的80%,开始向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推进。笔者认为,无论是温总理的讲话还是央行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都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再度重申和执行体现。在笔者记忆中,2012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从来没有说过“稳增长”可以让位给其他目标。然而市场人士的一些反应和有些媒体、专家学者对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及相关部门政策执行的解读,却不完全是客观准确的。有些解读甚至还是误读或误判。如有人说“稳增长”与“保增长”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说法上的区别,做法上很难看到有什么大区别。还有媒体说,温总理在武汉相关会议上就再次提出要“保8%”。不论上述传闻是否属实,在笔者看来,“保”和“稳”的内在含义还是不一样的。“保”带有务必实现,甚至不惜其他代价或其他目标都要为之让路的“行政命令”色彩;而“稳”是在既定前进方向和路径上,适当调整步调、步频,理清思维、清除障碍,避免停顿或误入歧途,全面实现“十八字”方针的整体目标,而不是孤注一掷,只求经济增长一个目标的实现而舍弃或降低其他目标的实现。如果真正要说“保”的话,也应该是全年“保7.5%”而不是“保8%”。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是7.5%。对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要真正转变到依法行政的轨道上来,不宜再寄望或追求过去那些年头口头上说要保8%,而实际上每个省市县政府都在做“过8%超9%望10%”甚至更高的文章,似乎超得越多业绩就越大、晋升也就越快。正是在这种心态和执行力下,我国经济积累的“三不”问题(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持续)就越来越严重,这绝不是福音。
面对2012年上半年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确有许多指标不够理想,但多数指标的困难程度还是在原先的意料之中的(如外贸进出口)。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实体经济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因素有很多都是国内的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和执行机构难以准确把握的,即使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也非不能容忍或完全束手无策。坦率地说,对2008年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作中的许多做法,国内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似乎评功摆好的多,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指出自身决策、理念、执行偏差乃至重大失误的显得较少、较软或较不公开。这也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和舆论的误解误判。
客观分析,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这匹马2012年整体上是跑不快的,能维持10%左右的增长就是尽力而为了,到6月份增长为9.2%,如果下半年国际环境不继续恶化,全年实现增长10%还是有望的。消费这匹马虽然潜力大,但由于收入体制改革迟缓,民众钱少而消费不起,有钱的阶层、人士又几乎不在国内消费或用不着自掏腰包消费(如机关的“三公”支出和许多企业的公款吃喝、消费、送礼、旅游、高尔夫运动等)。因此,即使国家发布某些刺激消费的临时政策(如节能家电产品补贴等)也只是兴奋一阵子,开场热闹喧嚣一阵子后又归于消停冷清。剩下来,似乎只有投资这匹马还有点积极性和带动力。因为其不仅能多吃(国家注资),还能多占(部分投资流入某些利益群体或权势人物的口袋),多出政绩(形象工程)且不用承担责任。从改革开放后前一个30年的经验看,投资还是第一马力。正是基于这种轻车熟路的经验和便利条件,在“稳增长”的号令发出后,上至国家有权部门,下至各级地方政府,都把加快投资尚未完全关闭的大门重新敞开。与前些年多少有点变化的是,这一次开放投资对民间资金也开放了一些窗口和门户,但许多民间资金仍在观望。一则是因为原先有些资金进入楼市、股市被套住了,一时出不来;二则是缺乏对开放行业有所了解的可靠专业人才;三则某些开放行业、企业,民间资金即使能进去也只当配角,同样出力,但分利时靠边或靠后,甚至一些行业(如铁路)短期内难以见到投资成效。现在看,有些民间资金还在流向国外去掏金,对国内开放的某些行业、产业也就隔岸观火或爱莫能助了。在笔者看来,“稳增长”也离不开三驾马车的协调运行,绝不能只把稳增长的鞭子抽打在投资这匹烈马上。需要看到,2008~2009年“四万亿元”投资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消化,某些过剩行业、“三高”企业及一些过分超前的基础设施项目、形象工程建设,如果又违背经济规律、投资程序或不分轻重缓急、成效高低而贸然开建挖坑、圈地囤材、大兴土木,势必会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泡沫的背后又留下一处处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和吞食财政税收、银行贷款、民间集资的不良资产烂账。前几年不少银行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部分过剩产业投资项目上的“大跃进”式、不算经济账的信贷,后果严重,需要从中吸取扩张冲动、粗放经营管理、集中堆砌风险的教训,不能再同一个地方跌倒。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新抓手抓准抓牢,应作为各级财政、银行、企业和民间资金的重点投资方向,宁可多投一点、少赚一点也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长远大局出发,从保证国家、民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形成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的科学发展体系。为此,笔者建议,在国家的产业名录和银行的信贷行业政策及统计名录中,应尽快建立和落实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名目,定期录入、监察、统计、公布其建设、生产、投资、贷款、收益及回报等情况,至少在银行贷款的分行业统计目录中,从2012年上半年年报公布时起,就应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数据出现,银行监管部门应进行认真督查,促使“十八字”方针中摆在第三位的“调结构”有一个真正转变。如果再行动,不仅“三不”的问题解决不了,稳增长的目的也难以成型。
总之,在全球经济均处于下行通道的困难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年初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坚持”,而不能在经济增速一旦出现7.5%~8%时就惊慌失措、浮躁动摇,而重操旧技,以“超高压”信贷去刺激对“惠民生”无益的GDP,打高剂量的强心针或许能一时救急,但遗留的问题会更多、更重,那必然是绝对不可取的。
经济加速疲劳不可持续,适当休整利在长远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经济底子薄、财政收入少的“一穷二白”基础上实现了年均近10%的GDP增长,这是过往30余年的一个神奇速度。从2008年起遭遇源于美国、扩散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本应是一个需要休养生息、调整策略、养精蓄税、以利再战的年代,但天公似乎不太关照。发生于2008年5月的汶川8级大地震与2008年9月的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不得不让本来高速跑了30年、需要稍微休整一下的中国经济又奋力跃起,为应对危机冲击的各种负面效应,政府被迫祭出用“四万亿元”投资“保8%”增长的大旗。力挺三年后,虽然“保8%”成功并实现超9%过10%(2010年GDP增长10.4%),但突然发现,国际情况并未好转,国内结构性问题似乎还在增多。首先,危机的肇始国——美国没有完全复苏;其次美国的铁哥儿们——欧盟身陷更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而难以自拔;第三由美欧操控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等也囊中羞涩,帮助不了欧洲“猪”国(PIIGS)摆脱困境;最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高企的问题解烧不易。同时还发现,中国自己的经济结构和周边环境却在“四万亿元”投资的强心针后社会矛盾增多,稍微不吃药、不打针或者换个“减肥”调控的丹方,就会出现体质虚弱、病灶恶化、弱势人群呻吟声音加重的症状。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忧心、烦恼、纠结的事。
2012年初,中央高層已经开出药方,要“稳中求进”。说白了,稳就是要适当休整一下,不能再像前几年那样跑得太快了,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那几个主导全球经济贸易分量最重的国家、地区远远地甩在后面。因为你把别人甩在后面,别人跟不上你,要么会动用其权利或计谋在你前进的道路中设点障碍或使点绊子(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关税或海洋主权的权属纠纷),要么就让你把人民币升值,解脱或者减轻那些借债负重国家的负担,等它们把财政包袱减轻后再陪你玩,否则别人就不再跟你玩或着把让你参与的成本提高。原因在于一则是他们没有钱玩了,二则是没有底气玩了,三则是他们似乎觉得总玩不过你,就得通过耍点赖皮让你出点血、让点利、吃点亏。事实上,中国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资源50%以上需要从国际上进口,出口贸易量已经雄居世界第一的国度,如果没有外国市场的帮衬,这种长期大外贸顺差、高增长速度、富外汇结余、交易赢多输少的胜局是维持不下去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经济危机的消除需要用其他一些非经济的(如政治、社会、安全、军事等)手段方能治本。在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的今天,摆脱危机困扰,可能需要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的并用,类似中医、西医的联合运用。
笔者看来,中央“稳中求进”的方针是正确的,稳在前,进在后,不能再舍稳求进,更不能再保增快进。因此,落实2012年GDP增长7.5%左右的目标,应该说是一个合适的温和可行的“进”。这就如同跑马拉松比赛一样,在所有参赛选手中,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了,能稳稳地保持在第一集团行列,又能有最终夺冠的希望,就没有必要全程都领跑,而需要在体力达到极点的时候适当调整一下步频或速率,喝点水,擦把汗,观察途中地形、气候,避免路上的石头、沙子崴脚导致抽筋,要为后半程积蓄足够的体力、速度和信心,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已经降落到8.1%,二季度又降至7.6%,创三年来新低。其实,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等的观察一定要放到全球国家和全年态势上去,不能单看一两个季度。或者说当运动员主动调整自己的运动频率和心跳节奏时,场外的教练、观众声不适时的声色俱厉或着急慌忙地责骂,催促运动员必须加速快跑、甩掉追兵,这样的教练和观众未必算得上聪明。笔者认为,即使二季度的GDP增长只有7.6%,这无非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调整已经触底,下半年即可反弹向上。君不见2012年6月份我国净出口同比增长9%,贸易顺差317.3亿美元,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速20.4%,M2同比增长13.4%,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198亿元,CPI为2.2%……按说这些指标与年初计划指标是相对应的,然而国内有些学者、官员、企业家似乎对中国经济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再进一步说,纵然2012年的GDP增速在下半年可能出现L形或S型上半段的走势,全年GDP增长不一定能达到7.5%以上的水平,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崩地裂的大灾难。现在,世界银行等机构已经调减了对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期。从一季度的数字看,中国的GDP数据不仅在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是领先的,就是在同处新兴市场的金砖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一季度印度同比增长5.3%、俄罗斯4.9%、巴西0.8%)。最近,我国神舟9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胜利对接,“蛟龙号”潜艇实现深潜7000米的预定目标,二十国峰会(G20)集团在墨西哥研讨落实给IMF注资以拯救全球经济,联合国在巴西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政府首脑会议等等,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促进经济复苏的信息。对中国而言,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年份。从过往实践看,中国各级政府、企业及经济组织,都有要为党的十八大献厚礼,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传统。笔者坚信,当走过2012年二季度的低迷状态后,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就会迎难而上,有所作为,确保全年目标的良好实现,2012年中国GDP增长一定不会低于8%。 稳进基调不可偏离,谨防粗放投资、信贷再回潮
在2011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十八字”方针,稳增长是放在第一位的。应该说这个基调从2012年一开始就没有变过。针对上半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指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国务院领导同志在4、5月份多次到各地调查研究,温总理在武汉调查时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继5月中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从6月8日到7月6日一个月之内,央行又两次降息,并首次实行存款利率可上浮10%和贷款利率可下浮至基准利率的80%,开始向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推进。笔者认为,无论是温总理的讲话还是央行一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都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再度重申和执行体现。在笔者记忆中,2012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从来没有说过“稳增长”可以让位给其他目标。然而市场人士的一些反应和有些媒体、专家学者对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话及相关部门政策执行的解读,却不完全是客观准确的。有些解读甚至还是误读或误判。如有人说“稳增长”与“保增长”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说法上的区别,做法上很难看到有什么大区别。还有媒体说,温总理在武汉相关会议上就再次提出要“保8%”。不论上述传闻是否属实,在笔者看来,“保”和“稳”的内在含义还是不一样的。“保”带有务必实现,甚至不惜其他代价或其他目标都要为之让路的“行政命令”色彩;而“稳”是在既定前进方向和路径上,适当调整步调、步频,理清思维、清除障碍,避免停顿或误入歧途,全面实现“十八字”方针的整体目标,而不是孤注一掷,只求经济增长一个目标的实现而舍弃或降低其他目标的实现。如果真正要说“保”的话,也应该是全年“保7.5%”而不是“保8%”。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是7.5%。对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要真正转变到依法行政的轨道上来,不宜再寄望或追求过去那些年头口头上说要保8%,而实际上每个省市县政府都在做“过8%超9%望10%”甚至更高的文章,似乎超得越多业绩就越大、晋升也就越快。正是在这种心态和执行力下,我国经济积累的“三不”问题(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持续)就越来越严重,这绝不是福音。
面对2012年上半年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确有许多指标不够理想,但多数指标的困难程度还是在原先的意料之中的(如外贸进出口)。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实体经济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因素有很多都是国内的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和执行机构难以准确把握的,即使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也非不能容忍或完全束手无策。坦率地说,对2008年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作中的许多做法,国内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似乎评功摆好的多,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指出自身决策、理念、执行偏差乃至重大失误的显得较少、较软或较不公开。这也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和舆论的误解误判。
客观分析,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这匹马2012年整体上是跑不快的,能维持10%左右的增长就是尽力而为了,到6月份增长为9.2%,如果下半年国际环境不继续恶化,全年实现增长10%还是有望的。消费这匹马虽然潜力大,但由于收入体制改革迟缓,民众钱少而消费不起,有钱的阶层、人士又几乎不在国内消费或用不着自掏腰包消费(如机关的“三公”支出和许多企业的公款吃喝、消费、送礼、旅游、高尔夫运动等)。因此,即使国家发布某些刺激消费的临时政策(如节能家电产品补贴等)也只是兴奋一阵子,开场热闹喧嚣一阵子后又归于消停冷清。剩下来,似乎只有投资这匹马还有点积极性和带动力。因为其不仅能多吃(国家注资),还能多占(部分投资流入某些利益群体或权势人物的口袋),多出政绩(形象工程)且不用承担责任。从改革开放后前一个30年的经验看,投资还是第一马力。正是基于这种轻车熟路的经验和便利条件,在“稳增长”的号令发出后,上至国家有权部门,下至各级地方政府,都把加快投资尚未完全关闭的大门重新敞开。与前些年多少有点变化的是,这一次开放投资对民间资金也开放了一些窗口和门户,但许多民间资金仍在观望。一则是因为原先有些资金进入楼市、股市被套住了,一时出不来;二则是缺乏对开放行业有所了解的可靠专业人才;三则某些开放行业、企业,民间资金即使能进去也只当配角,同样出力,但分利时靠边或靠后,甚至一些行业(如铁路)短期内难以见到投资成效。现在看,有些民间资金还在流向国外去掏金,对国内开放的某些行业、产业也就隔岸观火或爱莫能助了。在笔者看来,“稳增长”也离不开三驾马车的协调运行,绝不能只把稳增长的鞭子抽打在投资这匹烈马上。需要看到,2008~2009年“四万亿元”投资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消化,某些过剩行业、“三高”企业及一些过分超前的基础设施项目、形象工程建设,如果又违背经济规律、投资程序或不分轻重缓急、成效高低而贸然开建挖坑、圈地囤材、大兴土木,势必会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泡沫的背后又留下一处处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和吞食财政税收、银行贷款、民间集资的不良资产烂账。前几年不少银行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部分过剩产业投资项目上的“大跃进”式、不算经济账的信贷,后果严重,需要从中吸取扩张冲动、粗放经营管理、集中堆砌风险的教训,不能再同一个地方跌倒。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新抓手抓准抓牢,应作为各级财政、银行、企业和民间资金的重点投资方向,宁可多投一点、少赚一点也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长远大局出发,从保证国家、民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形成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的科学发展体系。为此,笔者建议,在国家的产业名录和银行的信贷行业政策及统计名录中,应尽快建立和落实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名目,定期录入、监察、统计、公布其建设、生产、投资、贷款、收益及回报等情况,至少在银行贷款的分行业统计目录中,从2012年上半年年报公布时起,就应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数据出现,银行监管部门应进行认真督查,促使“十八字”方针中摆在第三位的“调结构”有一个真正转变。如果再行动,不仅“三不”的问题解决不了,稳增长的目的也难以成型。
总之,在全球经济均处于下行通道的困难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年初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坚持”,而不能在经济增速一旦出现7.5%~8%时就惊慌失措、浮躁动摇,而重操旧技,以“超高压”信贷去刺激对“惠民生”无益的GDP,打高剂量的强心针或许能一时救急,但遗留的问题会更多、更重,那必然是绝对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