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表序数。
1、冠:第一、首位。如:
(1) 盖《尚书》古文,五经之冠也。 (《史通·鉴识》)
(2)名冠三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元: 开始,第一。如:
(1)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指南录>后序》)
(2)元旦;元日。(《公羊传·隐公元年》)
3、首:第一,首先。如:
(1)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史记·项羽本纪》)
(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史记·项羽本纪》)
4、初:第一次,刚开始。如: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小雅》)
(2)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5、亚:次,次于。如: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世说新语·任诞》)
6、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最长,排行第一;仲排行第二;叔排行第三;季最幼。如:
(1)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诗经·小雅》)(塤:一种陶制造吹奏乐器。篪:一种竹管乐器)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要注意的是,“伯、仲、叔、季”有时也并不指兄弟的排行。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此伯仲叔季,不是指兄弟,是对诸侯的泛称。
二、表数量。
1、乘(shèng):表示“四”。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拉叫“一乘”,因而常用“乘”表示数目“四”,如: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2、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一车的四匹马,或四匹马驾一辆车。如:
(1)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
(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战国策·齐策四》)
3、骈:两马并驾一车。如: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嵇康《琴赋》)
4、仞:古代长度单位,相传周制为七尺,东汉为六寸。如: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高万仞。(《愚公移山》)
5、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2)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枚乘《上书谏吴王》)
6、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古称一宿为一舍。如:
(1)其辟(避)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庄公三年)
7、什:古代以十为单位的编制。如:
户籍五家为伍,十家去什。(《管子·立政》)
8、跬:半步。古代举足一次为跬,两次为步。如:
(1)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谬)千里也。(《新书·审微》)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9、再:表示“两次”、“第二次”。这和现代汉语的“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不同(表示“又”、“再”等意义时,古汉语用“复”)。如: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古汉语中表示动作次数时,从“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 “一鼓作气”、“三而竭”。惟独“两次”时用“再”,不用“二”(指数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而言),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1、冠:第一、首位。如:
(1) 盖《尚书》古文,五经之冠也。 (《史通·鉴识》)
(2)名冠三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元: 开始,第一。如:
(1)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指南录>后序》)
(2)元旦;元日。(《公羊传·隐公元年》)
3、首:第一,首先。如:
(1)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史记·项羽本纪》)
(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史记·项羽本纪》)
4、初:第一次,刚开始。如: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小雅》)
(2)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5、亚:次,次于。如: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世说新语·任诞》)
6、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最长,排行第一;仲排行第二;叔排行第三;季最幼。如:
(1)伯氏吹塤,仲氏吹篪。(《诗经·小雅》)(塤:一种陶制造吹奏乐器。篪:一种竹管乐器)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要注意的是,“伯、仲、叔、季”有时也并不指兄弟的排行。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此伯仲叔季,不是指兄弟,是对诸侯的泛称。
二、表数量。
1、乘(shèng):表示“四”。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拉叫“一乘”,因而常用“乘”表示数目“四”,如: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
2、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一车的四匹马,或四匹马驾一辆车。如:
(1)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
(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战国策·齐策四》)
3、骈:两马并驾一车。如: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嵇康《琴赋》)
4、仞:古代长度单位,相传周制为七尺,东汉为六寸。如: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高万仞。(《愚公移山》)
5、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2)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枚乘《上书谏吴王》)
6、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古称一宿为一舍。如:
(1)其辟(避)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庄公三年)
7、什:古代以十为单位的编制。如:
户籍五家为伍,十家去什。(《管子·立政》)
8、跬:半步。古代举足一次为跬,两次为步。如:
(1)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谬)千里也。(《新书·审微》)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9、再:表示“两次”、“第二次”。这和现代汉语的“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不同(表示“又”、“再”等意义时,古汉语用“复”)。如: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古汉语中表示动作次数时,从“一次”到“十次”都用一般数目字,如 “一鼓作气”、“三而竭”。惟独“两次”时用“再”,不用“二”(指数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而言),这一点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