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组团”跳槽季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策略。跳槽是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亦或者会与无奈现实的反抗……跳槽是一种选择。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跳槽,一直以来都是职场的热点词汇。而素以圈子小出名的风险投资圈,也迎来了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次跳槽季。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年有近30位风投圈中的高官离职,若算上投资经理等职位的调动,可谓无可尽数。
  外有Hulu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埃里克•冯转行帮助有投资界双子塔之一之称的KPCB“打理”生意;内有原NBA中国CEO陈永正紧跟其后,结束了十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高调宣布入主德福资本;前有单伟建闪电离职TPG转投PAG,令整个投资圈震惊;后有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出走”高盛,接替之前胡祖六留下的空缺,更加让人费解;加上智基创投两位合伙人吕强、林霆连续两月集体“出走”;联创策源将原艾德维克董事总经理黄国威招致麾下;合众集团蔡凌艺神秘辞职;原汉能董事总经理苏维洲出任StepStone董事总经理……2010年私募股权界的人事变动可谓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或是为了人生理想、或是有着职业规划,亦或是被迫离职,投资圈的人事动向和其背后的故事,如演艺圈绯闻般成为了圈内人士茶余饭后的谈资。
  
  跳槽为哪般?
  
  疯狂的时代造就了疯狂的跳槽一代。
  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裁员盛行的2009年,亦是私募股权行业跳槽的淡季;但当经济回暖,投资、上市数量及金额屡创新高的2010年,为这一行业的跳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VC/PE投资市场共披露359支基金,募资完成304.18亿美元,明显超过2008年182支基金募集267.78亿美元的历史高位。与此同时,2010年披露VC投资案例804起,总投资金额56.68亿美元,亦超过2007年721起案例,总投资额53.33亿美元的历史高点。2010年全年披露PE投资案例375起,投资总额196.13亿美元,无论是披露投资案例数量还是投资金额,均达到历史最高,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5230万美元。
  大量热钱的涌入使得VC/PE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2010年6月26日宣布成立的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以其首期110亿元人民币的数额成为了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支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
  可以看出,如今各类基金超募现象比比皆是,私募股权行业的扩张期特征明显。基金的迅速扩张带来了人员紧缺的信号。
  某业内认识称,一个中等规模基金最少的人员配备为20人,按此计算,目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所需要的总人数超过7000人,而其中对于行业内资深人士和中流砥柱似的高管的需求更加明显,无疑为人们跳槽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经过了2009年的金融海啸,2010年将人们蛰伏了许久的投资热情推到了极致,加上创业板带来的令人炫目的投资回报,私募股权行业可以说从募资到投资再到退出的产业链前所未有的通畅,这也给投资人带来了无限的跳槽动力。
  相比于以上这种“开创新时代”似的主动离职,有一些离职则显得无奈。
  2009年2月,KPCB的合伙人吴运龙转投经纬门下,而翻看吴运龙在KPCB的“成绩单”,他是PPG的董事,同时也是KPCB投资PPG的主要负责人,不得不让人将吴的“出走”与PPG的败落联系起来。
  无独有偶,一起与沈南鹏并肩打造红杉帝国的红杉资本合伙人张帆于2009年2月“因个人原因”离职,这距离亚洲传媒退市不过5个月,而张帆则是亚洲传媒的“伯乐”。
  虽然不知道这种“个人原因”离职的背后是否与其失败案例有关,但是某业内人士的分析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投资人的被迫出走一种是因为投资的项目出了问题,另一种就是所投的项目目前还没出问题,但是进入董事会后发现了问题,在问题还没爆发前提早离职,给自己画一个圆满的结尾。”
  
  “我要飞得更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更好的薪金及职业发展机会,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亦如此。从投资总监上升到合伙人,从团队第N把手向“一把手”迈进,甚至自立门户募集自己的基金……火热的投资融资年代为投资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屈卫东由蓝驰创投的投资总监,跳槽为清科创投的董事总经理;梁江也从九鼎投资的投资业务部副总监纵身一跃成为了红杉的副总裁……投资人也不断印证着“往高处走”的理论。
  不过,与2008年跳槽季当中原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低调成为投资人,原美国中经合的董事总经理张颖及原KPCB的合伙人徐传陞先后转投经纬创投相比,2010年跳槽的投资人并没有两年前那种行业第一梯队投资人跳槽的惊天动地。虽然2010年跳槽的大军中不乏合伙人、董事总经理等“大人物”,但跳槽更多的是第二梯队新兴成长起来的投资人。他们之中更多的是股权投资领域的中间阶层,是基金业务开展的核心力量,比如投资总监、高级投资经理等。
  这些中间阶层亦是“中坚力量”,他们是新一代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新生力量,对于未来都有成为一个著名投资家的梦想,同时对于这个快速崛起的市场充满了希望,希望通过广阔的市场空间,寻找一个更加优秀的平台,从而获得更加优秀的回报和行业认同。
  
  跳槽之去向
  
  想跳槽,可以说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跳到哪儿,却难住了很多有着“跳跳更健康”想法的人们,究竟跳到哪儿才能“更健康”呢?
  根据本刊记者整理的跳槽人员追踪表格发现,近期私募股权界的跳槽主要有两个动向。
  第一,职业经理人转型成为投资人。在2010年,天极IT分众事业部总经理肖敏转投经纬创投、星浩资本以CEO职位挖来金地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赵汉忠、NBA中国CEO陈永正高调入主德福资本,成为其合伙人……
  职业经理人转型成为投资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多的私募股权基金愿意接受职业经理人成为其高管,其中原因其实也不难探究。首先,职业经理人有着广泛的人脉和资源,在讲究“用人之道”的风险投资行业,这些资源会为基金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职业经理人有着丰富的“商业实战”经验,对于基金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服务”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换句话说,基金更看重的是职业经理人在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而更高的职位和薪资无疑可以促进这种能力的“无限”提升。
  第二,自立门户或转投新设立基金。引申自“白猫黑猫”理论,不管是外资设立的人民币基金还是内资的人民币基金,能有丰厚回报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如今,人民币基金畅通而又表现出众的退出渠道是圈内人士有目共睹的,对于不断扩大的资金规模,人民币基金大肆招兵买马是必然的现象。在迅速崛起的人民币基金中找到一个能够展现个人能力的职位,也是很多投资人觊觎的,何乐而不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