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从技术层面开始,技术的改进和功能的扩展使其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带来社会结构性变革,呈现信息化特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它提高了师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了学科交叉与整合,改善了课堂气氛,改变了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思维方式;主体性
1998年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信息技術触及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甚至用影响还不足以表述,应当是冲击性的。这里主要从积极、展望的角度谈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增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此处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教师教学效能感Hoover(1987年)定义:教师的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影响帮助学生的信念,它表明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1]。信息化环境下,丰富的资源以及获取的便捷,让教师对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信念明显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提升,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和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有信心。共享他人的教学资源,借他校的团队为自己的教学活动作支撑,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经过网络众多教学方法的对比,可以知道自己的边界与不足,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并结合自身的长处,展现教学的个性特点,教师感到自己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的信念。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师更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更能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也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信息化的环境将使教师与学生获取的信息逐步对称化,课前预习和自学,课后复习有极丰富的资料源。师生对教材的处理多元化,教材逐步成为以供学生学习用为主,在课堂教学时,主要依据教师课前发给的讲义,而教材只是一本师生参考书,课堂多媒体引入,学习内容多样化的通道呈现,拓展了学生的感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试减少,课后作业纳入考核内容,课后作业题量少,但完成的步骤多,且完成方式多样化,同学之间无可抄性,大多数同学多数题目引用的网络查寻到的资料已成为必然。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己设定小目标,自己控制完成的进度,并逐步学会监控与管理自己的学习,元认识能力得以更好的发展,为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能动性、主体性得以彰显,学业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二、促进学科交叉与整合
倪文锦教授在2008年《全球教育展望》期刊中谈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时指出:现有课程结构由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教学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科的割裂,学习“学校知识”乃出于“交换”的动机,能够直接地、确凿地起作用的是升学考试时派用场的片断性知识。所谓“片断性”是指学校里所教学的知识在一门门“学科”和课时表的框架中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知识。但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应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境将学科进行交叉,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架构,以掌控适切的信息,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教学效果,高质量地还原生活。新课程进一步强化将学科建设与现代技术结合,令各学科充满现代气息并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用多媒体超文本链接技术,大大增强了学科内部知识、学科知识之间关联性,各门课程构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形成彼此促进,构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教学功能的发挥[2]。
三、教学互动性更加明确
在“减负”并且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新的需要,而信息化的环境为新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契机。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将各种异质的实存信息,通过数字手段,快速在课堂中构建即时场景,知识背景多元化的师生在形成的情境中相遇并提升。这之间的互动,将知识整合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以独特的个体方式存在。在此互动中,以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学生合作与主动参与,在特定的语境中,差异性的对话最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知识深度理解,知识变得生动与鲜活。在课件的带动下,容易生成临时局部的共同的场域,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对话,学生可以感受到个体的差异性,也能感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层面,教师感到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也更有针对性。在探究的互动对话中,利用多媒体构建多通道的优势,启动师生的多种感觉,更容易培养求同存异的积极乐观的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了叶澜新基础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思维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度的影响,并以图式的方式存在。新课改、新时代都要求师生决战课堂,让每一堂课包含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达到其贡献值的极限,借助于脑认识科学与信息化的发展,将知识组群、图像化、图式化[3]有效地解决同等时间内展现更多的知识这个难题,令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人的记忆容量为5±9,工作记忆中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深度加工,会达到5>9的效果。在思维时以关键词为骨架,增加思维种类和复杂程度,以想象来填充,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表象,建立个体的图像辞典。有些文本的理解,需要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在思维高速运转时,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调动更多的百科背景知识,尤其是调用到已有的心理相册资源时,同一时间能获取更多信息资料,因为图像贮藏的信息量比语词大得多。工作记忆中,超多信息的同时显现,大脑必然要快速有效地处理当前信息,否则稍纵即逝,此时众多信息高度关联在一起,产生对文本本质的理解,甚至可产生一种穿透性的理解,如一根火柴扔进汽油筒一样照亮整个文本,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下体验的知识会在大脑中划下深深的印迹,并利于长久保存。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问题解答之中的感觉,在课后会令自己回味无穷,这种信息时代图像式处理知识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人主体性凸显
信息化的发展一度让人渐渐模糊起来,电脑以0与1的各种组合,把实存形态的现实转换成虚拟形态的信息,将世界以电子的方式同质存在,数字化与虚拟空间的构造,使信息的迅捷传递、文本超越时空的处理成为可能。信息在第四空间高速流动[3],在技术层面上人的主体性渐渐隐去,而正是此时,社会层面上的个人却更加突出,教育领域对人的主体性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进而提倡人的整体教育,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在纷繁的信息世界,知识只是载体,教育要回归人的精神家园,人性优先的幸福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完善。教育就是一种伴随,伴随师生知识拓展、心灵成长的过程。没有所谓普遍性的最好教育,因此回到实事本身,让人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可能是教育最明智的选择[4]。同时教育的生命只能用一个时代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教育本质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
[2]倪文锦,韩艳梅.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改革[J].语文教学研究,2004.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钟启泉.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思维方式;主体性
1998年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信息技術触及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甚至用影响还不足以表述,应当是冲击性的。这里主要从积极、展望的角度谈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增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此处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分别阐述。
教师教学效能感Hoover(1987年)定义:教师的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影响帮助学生的信念,它表明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1]。信息化环境下,丰富的资源以及获取的便捷,让教师对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信念明显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提升,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和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有信心。共享他人的教学资源,借他校的团队为自己的教学活动作支撑,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经过网络众多教学方法的对比,可以知道自己的边界与不足,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并结合自身的长处,展现教学的个性特点,教师感到自己能够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的信念。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师更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更能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也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信息化的环境将使教师与学生获取的信息逐步对称化,课前预习和自学,课后复习有极丰富的资料源。师生对教材的处理多元化,教材逐步成为以供学生学习用为主,在课堂教学时,主要依据教师课前发给的讲义,而教材只是一本师生参考书,课堂多媒体引入,学习内容多样化的通道呈现,拓展了学生的感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试减少,课后作业纳入考核内容,课后作业题量少,但完成的步骤多,且完成方式多样化,同学之间无可抄性,大多数同学多数题目引用的网络查寻到的资料已成为必然。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己设定小目标,自己控制完成的进度,并逐步学会监控与管理自己的学习,元认识能力得以更好的发展,为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能动性、主体性得以彰显,学业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二、促进学科交叉与整合
倪文锦教授在2008年《全球教育展望》期刊中谈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时指出:现有课程结构由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教学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科的割裂,学习“学校知识”乃出于“交换”的动机,能够直接地、确凿地起作用的是升学考试时派用场的片断性知识。所谓“片断性”是指学校里所教学的知识在一门门“学科”和课时表的框架中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知识。但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应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境将学科进行交叉,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架构,以掌控适切的信息,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教学效果,高质量地还原生活。新课程进一步强化将学科建设与现代技术结合,令各学科充满现代气息并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用多媒体超文本链接技术,大大增强了学科内部知识、学科知识之间关联性,各门课程构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形成彼此促进,构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教学功能的发挥[2]。
三、教学互动性更加明确
在“减负”并且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新的需要,而信息化的环境为新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契机。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将各种异质的实存信息,通过数字手段,快速在课堂中构建即时场景,知识背景多元化的师生在形成的情境中相遇并提升。这之间的互动,将知识整合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以独特的个体方式存在。在此互动中,以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学生合作与主动参与,在特定的语境中,差异性的对话最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知识深度理解,知识变得生动与鲜活。在课件的带动下,容易生成临时局部的共同的场域,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对话,学生可以感受到个体的差异性,也能感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层面,教师感到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也更有针对性。在探究的互动对话中,利用多媒体构建多通道的优势,启动师生的多种感觉,更容易培养求同存异的积极乐观的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了叶澜新基础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思维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度的影响,并以图式的方式存在。新课改、新时代都要求师生决战课堂,让每一堂课包含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达到其贡献值的极限,借助于脑认识科学与信息化的发展,将知识组群、图像化、图式化[3]有效地解决同等时间内展现更多的知识这个难题,令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人的记忆容量为5±9,工作记忆中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深度加工,会达到5>9的效果。在思维时以关键词为骨架,增加思维种类和复杂程度,以想象来填充,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表象,建立个体的图像辞典。有些文本的理解,需要思维活动达到一定的程度,在思维高速运转时,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调动更多的百科背景知识,尤其是调用到已有的心理相册资源时,同一时间能获取更多信息资料,因为图像贮藏的信息量比语词大得多。工作记忆中,超多信息的同时显现,大脑必然要快速有效地处理当前信息,否则稍纵即逝,此时众多信息高度关联在一起,产生对文本本质的理解,甚至可产生一种穿透性的理解,如一根火柴扔进汽油筒一样照亮整个文本,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下体验的知识会在大脑中划下深深的印迹,并利于长久保存。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问题解答之中的感觉,在课后会令自己回味无穷,这种信息时代图像式处理知识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人主体性凸显
信息化的发展一度让人渐渐模糊起来,电脑以0与1的各种组合,把实存形态的现实转换成虚拟形态的信息,将世界以电子的方式同质存在,数字化与虚拟空间的构造,使信息的迅捷传递、文本超越时空的处理成为可能。信息在第四空间高速流动[3],在技术层面上人的主体性渐渐隐去,而正是此时,社会层面上的个人却更加突出,教育领域对人的主体性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进而提倡人的整体教育,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在纷繁的信息世界,知识只是载体,教育要回归人的精神家园,人性优先的幸福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完善。教育就是一种伴随,伴随师生知识拓展、心灵成长的过程。没有所谓普遍性的最好教育,因此回到实事本身,让人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可能是教育最明智的选择[4]。同时教育的生命只能用一个时代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教育本质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
[2]倪文锦,韩艳梅.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改革[J].语文教学研究,2004.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钟启泉.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