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经皮肺穿刺介入在肺结核空洞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100例肺结核空洞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结核药物实施临床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实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洞闭合率和病灶吸收率以及痰菌的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肺结核空洞临床治疗中,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的临床效果确切, 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属于一种有效的疗法。
【关键词】 经皮肺穿刺 肺结核空洞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047-01
肺结核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呈现出连年增涨的趋势[1]。为了深入地分析经皮肺穿刺介入在肺结核空洞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该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结果理想,现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100例肺结核空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全面检查和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性31例, 女性19例, 年龄为23~ 76岁, 平均年龄为61.3岁,病程为2~5年,平均病程为3.3年;观察组中,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年龄为23~ 79岁, 平均年龄为61.5岁,病程为2.5~6年,平均病程为3.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内部系统疾病(如心、肝、肾功能性衰竭等)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或存在意识障碍以及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结核药物实施临床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实施治疗,治疗步骤主要包括:(1)手术前,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指导患者借助于深呼吸方法进行放松训练,可依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给予其适量的镇静剂或者止咳药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行凝血功能检测,以确定患者的凝血时间等手术指标。 (2)选取抗结核治疗药物如丁胺卡那、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以及利福平等, 并将其装入专用的无菌容器中。(3)依据患者的病灶部位来确定皮肺穿刺方式,一般主要有经CT或者B超引导两种方式, 针对病变组织贴近胸壁的患者或者发生胸膜粘连的患者,可经B超引导进行皮肺穿刺[2],并对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以及深度等進行确定;其它情况的患者则可CT引导进行皮肺穿刺, 并对穿刺点以及进针的角度等进行确定,依据患者病灶部位的大小对肺穿针进行选择,一般以15~ 20号为宜[3]。 (4)按照常规对穿针点进行彻底消毒后,麻醉师对患者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主刀医生可使用肺活检针刺入肺结核空洞的关键部位(一般为其中心处),将针芯拔除后,使用容积为10mL的注射器按照常规抽取适量专用的抗痨凝胶, 并将其注入空洞中;对穿针点按照常规进行消毒并行压迫止血,然后将创可贴外覆于穿刺处。(5)手术后,借助于电透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复查,观察患者有无气胸等不良反应, 确定一切正常后,摄片并留档。介入治疗的周期为2次/月。
两组患者1月需进行1次胸片拍摄, 并行3次痰菌培养。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空洞闭合率和病灶吸收率以及痰菌的阴转率等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灶吸收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中明显吸收35例,吸收11例,无变化2例,恶化2例,吸收率92%;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明显吸收21例,吸收11例,无变化4例,恶化14例,吸收率64%。观察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空洞闭合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空洞闭合率为94%(47/50),对照组则为62%(31/50),两组相比,观察组要明显较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患者的痰菌的阴转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痰菌的阴转率为90%(45/5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35/50),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该病症的患者易发生纤维空洞情况,因此,空洞的闭合情况便成为临床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情况进行有效判定的一个关键指标[5]。在肺结核空洞的临床治疗中,各种抗结核的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首选,但有研究人员指出,单纯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难以实现空洞的完全闭合,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情况均不能令人满意。随着临床对肺结核空洞认识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有许多医院加用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对肺结核空洞进行治疗,效果确切。
本研究提示,在肺结核空洞临床治疗中,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继芳,李网娣,姚正娟等.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空洞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51-53.
[2]刘国泰,苏云开,张宏等.CT引导经皮肺穿刺结核空洞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5):279-280.
[3]闫瑞冬.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空洞型肺结核36例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760.
[4]李伟,常先友,王春华等.经皮肺穿空洞内注药治疗多重耐药空洞型肺结核[J].淮海医药,2014,(6):523-524.
作者简介:金日南,男,1967.01.30,黑龙江鹤岗,本科,肺结核病,副主任医师。
【关键词】 经皮肺穿刺 肺结核空洞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047-01
肺结核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呈现出连年增涨的趋势[1]。为了深入地分析经皮肺穿刺介入在肺结核空洞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该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结果理想,现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100例肺结核空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全面检查和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性31例, 女性19例, 年龄为23~ 76岁, 平均年龄为61.3岁,病程为2~5年,平均病程为3.3年;观察组中,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年龄为23~ 79岁, 平均年龄为61.5岁,病程为2.5~6年,平均病程为3.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内部系统疾病(如心、肝、肾功能性衰竭等)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或存在意识障碍以及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结核药物实施临床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实施治疗,治疗步骤主要包括:(1)手术前,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指导患者借助于深呼吸方法进行放松训练,可依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给予其适量的镇静剂或者止咳药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行凝血功能检测,以确定患者的凝血时间等手术指标。 (2)选取抗结核治疗药物如丁胺卡那、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以及利福平等, 并将其装入专用的无菌容器中。(3)依据患者的病灶部位来确定皮肺穿刺方式,一般主要有经CT或者B超引导两种方式, 针对病变组织贴近胸壁的患者或者发生胸膜粘连的患者,可经B超引导进行皮肺穿刺[2],并对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以及深度等進行确定;其它情况的患者则可CT引导进行皮肺穿刺, 并对穿刺点以及进针的角度等进行确定,依据患者病灶部位的大小对肺穿针进行选择,一般以15~ 20号为宜[3]。 (4)按照常规对穿针点进行彻底消毒后,麻醉师对患者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主刀医生可使用肺活检针刺入肺结核空洞的关键部位(一般为其中心处),将针芯拔除后,使用容积为10mL的注射器按照常规抽取适量专用的抗痨凝胶, 并将其注入空洞中;对穿针点按照常规进行消毒并行压迫止血,然后将创可贴外覆于穿刺处。(5)手术后,借助于电透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复查,观察患者有无气胸等不良反应, 确定一切正常后,摄片并留档。介入治疗的周期为2次/月。
两组患者1月需进行1次胸片拍摄, 并行3次痰菌培养。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空洞闭合率和病灶吸收率以及痰菌的阴转率等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灶吸收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中明显吸收35例,吸收11例,无变化2例,恶化2例,吸收率92%;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明显吸收21例,吸收11例,无变化4例,恶化14例,吸收率64%。观察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空洞闭合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空洞闭合率为94%(47/50),对照组则为62%(31/50),两组相比,观察组要明显较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患者的痰菌的阴转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痰菌的阴转率为90%(45/5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35/50),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该病症的患者易发生纤维空洞情况,因此,空洞的闭合情况便成为临床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情况进行有效判定的一个关键指标[5]。在肺结核空洞的临床治疗中,各种抗结核的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首选,但有研究人员指出,单纯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难以实现空洞的完全闭合,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情况均不能令人满意。随着临床对肺结核空洞认识的不断深化,近年来,有许多医院加用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对肺结核空洞进行治疗,效果确切。
本研究提示,在肺结核空洞临床治疗中,经皮肺穿刺介入疗法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继芳,李网娣,姚正娟等.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空洞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51-53.
[2]刘国泰,苏云开,张宏等.CT引导经皮肺穿刺结核空洞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5):279-280.
[3]闫瑞冬.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空洞型肺结核36例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760.
[4]李伟,常先友,王春华等.经皮肺穿空洞内注药治疗多重耐药空洞型肺结核[J].淮海医药,2014,(6):523-524.
作者简介:金日南,男,1967.01.30,黑龙江鹤岗,本科,肺结核病,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