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暨对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借鉴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台湾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比大陆的技术本科教育先行一步,目前,其关切的重点是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明显,学习台湾的经验,可以为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当然,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大陆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重走弯路。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技术本科
  
  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具有丰沛的人力资源。技职教育特别是高等技职教育为台湾的经济腾飞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及其发展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涵盖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学制包括专科、大学部即本科与研究所。具体来讲,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及专科学校等技职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环境和教育发展的变迁,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关切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在1990年以前,对高等技职教育的探讨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1990年以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远远超过专科学校,成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点。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同样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1950~1970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为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教育的重心由普通教育向技职教育倾斜。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停办初职,鼓励增设职高,同时优先扩充专科教育,以提升基层技术人才的水平并培育中级实用专业人才。从此,台湾的专科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专科学校逐渐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当局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进一步为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技术人才。1974年,台湾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此后,台湾的技职教育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并形成了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三部分构成的技职教育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为缓解升学压力,台湾积极筹建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和专科学校,并在1996年推动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鼓励绩优的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这些措施使台湾的高等技职学校及学生的数量得以快速增长。1997年,台湾成立了台北科技大学,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至此,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完整而独立的体系。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点
  
  定位明确台湾对技职教育的定位力求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目的主要在于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才。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尤其强调技职教育“适应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立命准则。其系科(专业)设置以职场工作为核心,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课程设计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能力,使学生得以衔接所学,成为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在这一系列原则的指导下,各类高等技职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职责与培养目标。专科学校主要是提供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中级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技术学院则以培养技术、工程和管理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
  体系完备,纵横交错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体系内部也是纵横交叉的。专科学校有两种学制: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修学5年(简称五专);二是招收职业高中学校毕业生修学2年(简称二专)。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学制上分为大学部和研究所两部分,大学部又分为2年制(简称二技)和4年制(简称四技)。五专和二技的毕业生都可以在技术学院再读两年以达到本科学士水平,相当于大陆的“专接本”教育模式。四技的毕业生可直接达到本科学士水平,并且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都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由此可见,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已经构建了具有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完整而合理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打破了直达车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允许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交叉,建立了交互的多轨式可分段选择的升学渠道,从而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对人才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与家长对升学深造的渴望。
  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规模逐年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逐步扩大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职教育规模,为技职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其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培养较高层次且实务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如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应具有12个以上系科及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方面,台湾于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在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与专科学校的课程衔接。通过改革,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层次已经逐渐高移,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规模逐年扩大。
  课程建设特色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本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制作“实务专题”。本科阶段的技职教育没有毕业设计,而是将实务课程作为本科阶段高等技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务中学习掌握技术是其关注的重点。在第三、第四学年安排专门的“实务专题”制作课程,一个实务专题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题目来自各行各业,可由教师确定,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是为了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务专题”的制作培养学生自行获取信息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务专题”课程的实施,在培养学生分工、协调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及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定位问题从下表中可以概览台湾技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技职院校数的变化。不难发现,2005年与1998年相比,科技大学数量几乎翻了两番,技术学院增加2.6倍多,大学附设二级院系增加了1.5倍多,而专科学校、职业学校分别减少了2/3和1/4,呈现出专科学生人数比例大幅下降,大学部及研究生人数大幅上升的情形。由于高等技职教育的大幅度扩充,使技职体系的学生升学道路拓宽。专科改制为技术学院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学历的追求,但也导致高等技职教育的教学转变为以升学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个人生涯发展准备为主,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日渐模糊,未必符合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解决未来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问题,特别是理清硕士与博士的培养方向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师资问题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教师主要是由师范院校培养的,虽能保证一定的学历与学识水准,但缺乏产业实务的经验。如何将师范院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职学校所需的实务技能结合起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此同时,技职学校为了快速升格与改制,大量招收具备高学历的师资,这些教师虽有完整的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知识,授课仍以理论为导向,难以适应和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致使教师的专长与现实环境相脱节。此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教师晋升的审查制度与一般大学并无不同,虽然也考虑年资及服务绩效,但关键的砝码是博士学位或学术研究成果。技职教育原本就是以培养技术实务导向的学生为目标的,鼓励技职教师钻研实务技术,发挥技职教育的实务特色才是重点,然而技职教师的进修对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待遇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大部分教师进修的意愿不高,技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难提高。
  
  对培养技术本科人才的借鉴与启发
  
  当前,大多数国家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提高到大学本科层次,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在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层次培养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人才需求数量增加,而且对人才的结构也有新的要求。从人才市场发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国内目前较缺的是两类人才:一是高层次的尖子人才,二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学校虽然每年有近百万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这两类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更是迫在眉睫。
  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大陆的高职教育应明确定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本科教育。本科层次的技术人才可定义为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智能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与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产品,并能参与工作现场和生产第一线管理的人才。目前,大陆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认识到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从重学术教育转向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台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比大陆的技术本科教育先行一步,我们应学习台湾在发展高等技职教育方面的经验,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给予技术本科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平行的两条通道,二者的差别在教育类型上,而不在层次上。作为第二条通道的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不只是为了教育层次的平等,而是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符合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趋势,相对应地导致了由中等技职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到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等一系列发展。大陆的产业结构比较复杂,处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共存的状况,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上述三种类型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因此,发展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因地制宜,走多样化道路。在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同时,在经济较发达、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允许优先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若干问题思考一是理念问题。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理念、价值观与学术氛围,在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教育目标、课程设计、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符合高等技术人才培养规律的共识。在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也需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办学理念。二是实训问题。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十分重视“建教合作”,即我们所说的产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办学。台湾学者对“建教合作”下的定义是:建教合作是一种在政府鼓励、监督与制定的办法下,为发挥教育与训练的功能,学校与事业机构合作办理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教学方案。政府对致力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与政策上的鼓励和奖励,特别是在建教合作中接受学生的企业。由于当局有明确的政策引导,因而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一点与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颇为相似。要依靠企业、行业办职业教育,必须首先明确政策导向,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内地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三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问题。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非常重视“证照”,即我们所说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台湾主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考试院办理的专门职业及技术员考试,共分高级、普通和特种考试三类;二是“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办理的技术士技能鉴定,共规范了162个职类,实施办理124个职类,每个职类分甲、乙、丙三级。学生考取“证照”的数量列入“教育部”对升格学校的审查范围。大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证出多门,标准混乱,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如何在技术本科教育中鉴定职业技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完备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整合职业资格培训资源,是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面临的难题。学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程度与取得成就地位的象征,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关系。在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也应设立相应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学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技术本科的法律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关于大学理念的再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2]康乃真.发展迅速、形式多样的台湾技职教育[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3]张晓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4]杨金土,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5]黄鸿鸿.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6]黄志坚.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22).
  [7]夏建国,李晓军.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3).
  [8]潘懋元.我看应用性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作者简介:
  熊颖,女,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其他文献
从广义反演理论出发。对多层反射波的走时联合反演,可以同时获得所有的各层速度及厚度参数。其优点是在不需要把问题线性化过程的同时。统一考虑了各层反射波走时的离散对整个
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副处长刘伟华率领90多名中国官员考察团参加新加坡工艺与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坊。为期8天的工作坊是由新加坡外交部和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区人力发展署及世行
在可压缩三维冷云数值模式里对冰晶繁生过程进行了参数化,显式考虑了过冷滴冻结破裂和Hallett-Mossop两个繁生机制,并对冰晶浓度进行了订正。对暖底孤立积云的模拟实例表明繁
作为强震长期预测基础的地震带、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仍然依据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重复两原则。现有的强震长期预测方法在构造"稳定"区,即没有活动构造、没有历史地震(包括古地震)资料的条件下,无能为力。通过张北地震资料的分析,高精度地震定位并结合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在稳定而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沿其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上的小地震集中成带,并且持续活动、震源机制的优势取向与应力场吻合,小震带便
近日,国内首家免费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北京百年职校日前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合作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分校——百年新公民职业学校。在典礼现场,南都公益基金会
应用WKB方法讨论了非均匀层结大气条件下重力惯性波的发展。分析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当波动由层结不稳定度小的地方向不稳定度大的地方传播时,波将发展,从而修正了文献[2]的结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减少非期望妊娠及人工流产[1].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海青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在逐渐提前,约2/3婚前人流的妇女均从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