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责备我,书都上灰了。掐指一算,这一年里貌似广州书架里的书都没怎么看,北京的书架也几乎没更新。
我知道,他的意思其实是:“你最近还看书吗?”
书是真的越看越少了,但似乎并没有感觉到阅读在减少,我算了算,每天花在Kindle上的时间大概是半小时,花在手机上的碎片时间起码是一小时,订阅了一堆公众号,每天在残片里阅读,如此一来,每天光在这些渠道上的阅读量就已经很可观了。
两代人,两种生活方式,对于阅读的理解已经不一样了,我试着去告诉父亲,好看的国外文学不只有车尔尼雪夫斯基,你也可以试着读一读东野圭吾;有意思的文字不一定是板着脸的,也可能是嬉笑怒骂的;好看的文字无所不在,可能在iPad上;甚至我很想让他知道,阅读不仅仅是看字,也可以看图、看Video。
但这很难,他会用带着强烈的自我认知来思辨我的观点——他至今还在改着自己的书稿,不厌其烦地给出版社发快递。阅读对他来说,是庄重的、带着仪式感的,甚至是敬畏的。而我,却喜欢跳过文字,直接看图片或者Highlight,然后迅速地翻到下一页。
Twitter干了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把英文阅读变成了碎片化,而新浪干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们把中文碎成了140个字以后,自己却没捞到什么好处。今天我再也不愿意看长篇大论了,如果观点清晰,请你在140字之内就给我说清楚,否则,请你确保长篇大论里有我需要的逻辑、信息点以及兴趣点。
经常打趣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当编辑”,如今编辑这一行挑战性越来越高,读者的口味和我一样刁钻,也因此我曾经让编辑们学习大厨,用标题、引言、Highlight来调味,把一篇文章的兴趣点都标示出来,但随即这种办法也失效了,读者希望看到更多的图片,甚至他们今天也少看了,地铁里那些晕晕乎乎的少年都插着耳机,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书”。
2014年的头两期杂志,将视觉提升之后,我也同时提醒自己思考杂志的本质是什么?我想直指内心地说出对杂志的需求,那依然是希望在字里行间留出阅读的快感,不论使用哪一种方式,我必须要让你读得痛快,否则你会觉得我们这帮人在干些花架子的东西。
花架子的文字太多了,整版整版的汽车网页和整版整版的报纸汽车专栏,八九成的文字都是可以忽略的——如果不是闲得×疼,多数消费者是没有耐心来阅读这么多渣渣内容的。每每写出烂文章的时候,我都想着我那戴着眼镜逐行逐行看书的父亲,然后觉得自己真心不孝顺。
照例我得在文章的最后表表忠心,告诉我亲爱的读者们,我们这帮人正在努力写文章,就像这一期杂志严绍健和阮锦程两位老将写得酣畅淋漓的“干货”文章一样,好的文字会一直有价值,不论是什么时代,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就像好的纸媒也会一直风风火火,这其中当然就有你我期待与钟爱的《汽车杂志》。2013年我们又一次做到了领先,我相信这正是传统纸媒的力量,而我们也希望,新的阅读形式可以和这本杂志交相辉映。
前两天我的微信突然收到一条好友申请,我惊讶地发现那是我爸,他居然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尝试接上了Wi-Fi,并且开通了一个微信。我舒了一口气,既然他都能用微信了,那我的读者一定也能接纳更新的阅读方式。于是一口气给父亲推荐了好几个订阅号,并推荐他装了VIVA和多看两个阅读平台。但转念一想,我开心啥啊,其实他不是被我改变,只是被这个阅读的时代改变了而已。
我知道,他的意思其实是:“你最近还看书吗?”
书是真的越看越少了,但似乎并没有感觉到阅读在减少,我算了算,每天花在Kindle上的时间大概是半小时,花在手机上的碎片时间起码是一小时,订阅了一堆公众号,每天在残片里阅读,如此一来,每天光在这些渠道上的阅读量就已经很可观了。
两代人,两种生活方式,对于阅读的理解已经不一样了,我试着去告诉父亲,好看的国外文学不只有车尔尼雪夫斯基,你也可以试着读一读东野圭吾;有意思的文字不一定是板着脸的,也可能是嬉笑怒骂的;好看的文字无所不在,可能在iPad上;甚至我很想让他知道,阅读不仅仅是看字,也可以看图、看Video。
但这很难,他会用带着强烈的自我认知来思辨我的观点——他至今还在改着自己的书稿,不厌其烦地给出版社发快递。阅读对他来说,是庄重的、带着仪式感的,甚至是敬畏的。而我,却喜欢跳过文字,直接看图片或者Highlight,然后迅速地翻到下一页。
Twitter干了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把英文阅读变成了碎片化,而新浪干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们把中文碎成了140个字以后,自己却没捞到什么好处。今天我再也不愿意看长篇大论了,如果观点清晰,请你在140字之内就给我说清楚,否则,请你确保长篇大论里有我需要的逻辑、信息点以及兴趣点。
经常打趣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当编辑”,如今编辑这一行挑战性越来越高,读者的口味和我一样刁钻,也因此我曾经让编辑们学习大厨,用标题、引言、Highlight来调味,把一篇文章的兴趣点都标示出来,但随即这种办法也失效了,读者希望看到更多的图片,甚至他们今天也少看了,地铁里那些晕晕乎乎的少年都插着耳机,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书”。
2014年的头两期杂志,将视觉提升之后,我也同时提醒自己思考杂志的本质是什么?我想直指内心地说出对杂志的需求,那依然是希望在字里行间留出阅读的快感,不论使用哪一种方式,我必须要让你读得痛快,否则你会觉得我们这帮人在干些花架子的东西。
花架子的文字太多了,整版整版的汽车网页和整版整版的报纸汽车专栏,八九成的文字都是可以忽略的——如果不是闲得×疼,多数消费者是没有耐心来阅读这么多渣渣内容的。每每写出烂文章的时候,我都想着我那戴着眼镜逐行逐行看书的父亲,然后觉得自己真心不孝顺。
照例我得在文章的最后表表忠心,告诉我亲爱的读者们,我们这帮人正在努力写文章,就像这一期杂志严绍健和阮锦程两位老将写得酣畅淋漓的“干货”文章一样,好的文字会一直有价值,不论是什么时代,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就像好的纸媒也会一直风风火火,这其中当然就有你我期待与钟爱的《汽车杂志》。2013年我们又一次做到了领先,我相信这正是传统纸媒的力量,而我们也希望,新的阅读形式可以和这本杂志交相辉映。
前两天我的微信突然收到一条好友申请,我惊讶地发现那是我爸,他居然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尝试接上了Wi-Fi,并且开通了一个微信。我舒了一口气,既然他都能用微信了,那我的读者一定也能接纳更新的阅读方式。于是一口气给父亲推荐了好几个订阅号,并推荐他装了VIVA和多看两个阅读平台。但转念一想,我开心啥啊,其实他不是被我改变,只是被这个阅读的时代改变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