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教好字词句篇、培养好学生的语感、语文能力的同时,采取结合与渗透的方法,将人文主义教育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使学生从中得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磨练意志,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之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2 在文本的语言中体会人文之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又如《春》一课中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拟人和比喻的合用,描写出春天的艳丽色彩,愉悦了读者的视觉,树儿之间的争相开放,表现了一派热闹的图景,让人深切地感到春之美好,春之可恋。
  3 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
  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一刀砍,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给予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4 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比如,学习了歌颂家乡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我们家乡的文物古迹的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学生在交流、参观中,内心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要】古代诗词中,月作为特有的意象,它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感的寄寓和沐浴,是生命时间飞逝,是美好事物的寄托和展望。因此,“咏月”是中国古诗词的一个大主题,千百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佳作名句。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词句,都是千古名句,万世绝唱。唐代诗人李白更是一位喜欢以“月”入诗的高手,李白诗中的
期刊
【摘要】重视教学中的引导,重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待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农村;小学;引导;探索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总是发现大多数学教师照搬课本所呈现的概点,规律、结论、方法的教学,只停留对结果的传授,形成“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这种“轻学法,轻过程”造成学生唯书唯上,呆读死记,机械模仿,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强调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其眼光在于追求有效教学,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常反思小语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更早地步入这样的教学境界。为此,笔者就如何直面当前小语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 直面单一交流,走向多向互动  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师生对话与互动,共建学习共同体。互动单一,交流无味,效果不佳,是小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刚刚接触或者接触不多,所以这入门之时就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这以后的学习乃至终生的学习中对数学甚至科学产生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就必须从良好的课堂氛围产生的课堂效率开始。就数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转变学生 的学习的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呢?本文从兴趣是成功的老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期刊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的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题,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将学习、工作、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活动和教师实践活动,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许多学校积极落实校本较研,推进课程改革。有些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搞得非常红火,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在师资条件较弱、教学软硬件资源配置较低的农村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科研
期刊
【摘要】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到不按预设跳跃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课堂细节,生
期刊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高中的学生地理知识普遍较薄弱,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很低,要实现提高地理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有较大的困难。  那么,如何做才能提高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效果呢.  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育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成为新的教育目标,为适应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本着这一教育理念,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要课堂上展开趣味教学让学生乐意听课,而且要爱护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与交流,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与之平等相处建立一种互助启作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让学
期刊
【摘要】实施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必须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探求历史教学艺术手段,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手段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因此,在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直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它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谱写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篇章,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地选择、加工、整合,创造性地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