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教好字词句篇、培养好学生的语感、语文能力的同时,采取结合与渗透的方法,将人文主义教育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使学生从中得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磨练意志,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之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2 在文本的语言中体会人文之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又如《春》一课中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拟人和比喻的合用,描写出春天的艳丽色彩,愉悦了读者的视觉,树儿之间的争相开放,表现了一派热闹的图景,让人深切地感到春之美好,春之可恋。
3 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
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一刀砍,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给予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4 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比如,学习了歌颂家乡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我们家乡的文物古迹的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学生在交流、参观中,内心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1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因此,他是可爱的。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2 在文本的语言中体会人文之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又如《春》一课中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拟人和比喻的合用,描写出春天的艳丽色彩,愉悦了读者的视觉,树儿之间的争相开放,表现了一派热闹的图景,让人深切地感到春之美好,春之可恋。
3 允许不同声音的同时存在
时代的步伐逐渐加快,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随之不断更新。
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法交通规则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等等。
凡此种种,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看法是更加贴近当今社会形态的。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大为相悖的理论,不要一刀切,一刀砍,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给予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以导为主,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4 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比如,学习了歌颂家乡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我们家乡的文物古迹的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学生在交流、参观中,内心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
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