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思乐教授说:“因为有了主动追求的特质,儿童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现如今是知识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经济的时代,与之适应是应拥有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思维的人才。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在批判性、深刻性、严密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这将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事件回放
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学生讨论:铁生锈、烧煤球、木头折断、玻璃敲碎……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生1:折断木头是物理变化。
生2:老师,声音是物质吗?
生3:上一节课,我们就已经讨论过了,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直接或间接存在,它就是物质。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是存在的,所以它就是物质。
生2反驳:既然“声音”是物质,那木头折断和敲碎玻璃不都产生了“声音”这种物质了吗?书本中说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所以,玻璃破碎和木头折断就是化学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反驳,生1、生3及其他同学哑然,陷入沉思。
二.教学事件评价:是钻牛角尖还是缜密思维的初始体现?
抛开生2答案的是否正确,值得肯定的是生2对他人意见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他考虑了他人没有考虑的“声音”这个因素,考虑的范围更广泛、细致一些;他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他的行为和观点有效激发起同学间相互研讨,最终促进思维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提供了一个机会。
三.教学事件处理:抓住教学时机,挖掘教学内涵,引发思维共鸣
师:生2,请你再重述一遍木头折断、玻璃敲碎是化学变化的理由,好吗?
生2重述。
师:大家的意见呢?(学生似乎在等着老师的评判)——那大家同意生2意见的请举手(已有一大片)。老师很想听到同学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沉思……
生4:我认为木头折断、玻璃敲碎是物理变化,比如:玻璃敲碎,整块玻璃只是变成碎玻璃,玻璃没有变成声音,声音是敲击的动作产生的。“玻璃敲碎”整块玻璃只变成碎玻璃一种东西,所以它是物理变化。(非常缜密而有说服力的回答)
师:大家掌声送给两位善于思考的同学。
虽然这个讨论仅有短暂的几分钟,却充分体现对重“灌”轻“悟”、重“静”轻“动”传统教学行为的摒弃,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允许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抓住教学时机,挖掘教学内涵,引发思维共鸣。可以说生2的回答是充满批判性质的,是缜密思维的初端体现,生4以他严密的思维博得大家的赞许。
四.教学事件思考:树立开放观念,以生为本,培养缜密思维。
1.树立开放观念,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善于表达。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资源、空间、时间、内容、过程、结论等多方面。学生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必然是兴致盎然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理念和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对比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提出更富缜密的方案,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吸取他人的长处,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2.增强批判意识,激发学生敢于挑刺,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在教学中激发孩子们质疑,对同学、老师、甚至书中的观点敢于“挑刺”。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不但要允许学生提问质疑,还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多追问 “真的是这样的吗?”“你有不同观点吗?”,推动学生多质疑,多反思,弥补自身的思维缺陷,从而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一次实验的成功须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方面,促进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3.倡导假设思维,鼓励学生敞开想象,善于分析。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历程的重要环节,结合课标要求,假设的结果是制定实验计划的前提依据,是学生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法、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教学中要抓住相关内容和有利机会,给予孩子们充足的时间,鼓励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大胆假设。孩子们猜测后,要求说出自己的猜测理由,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交流了假设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互相启智。虽然学生的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学生学会假设修改、筛选的过程是有利于学生缜密思维培养的。
4.倡导给予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深入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于细致,看似讲得透彻,其实难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观点,不能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科学实验的一些环节,我们可以扩展问题,留足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钻研。
(1)制定“严密”实验方案”培养严谨思维。
设计实验方案,应该反复推敲,力求周密严谨。一个实验方案包括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器材、实验注意事项、变量控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各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们能从以上各个方面,全面细致考虑,对培养孩子们的缜密思维应该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收集证据观察剖析中培养缜密思维。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学生将观察、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找到问题的前因后果,超越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合理解释,并内化于知识结构体系中,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推理及批判能力的发展,使问题想得更周密齐全。
(3)解释与表达交流中培养学生缜密思维。
学生根据实验探究过程中对事实与证据的加工与整理,按照因果关系的步骤进行思考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完善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完整。
(4)反思与相互评价中培养学生缜密思维。
孩子们的探究,获得了结论并不是就意味着学习活动结束了,要组织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认真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如果某个孩子对结论应有怀疑精神,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予以支持,鼓励学生对结论重新认真思考,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孩子们的认识更加全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缜密思维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着眼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这将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事件回放
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学生讨论:铁生锈、烧煤球、木头折断、玻璃敲碎……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生1:折断木头是物理变化。
生2:老师,声音是物质吗?
生3:上一节课,我们就已经讨论过了,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直接或间接存在,它就是物质。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是存在的,所以它就是物质。
生2反驳:既然“声音”是物质,那木头折断和敲碎玻璃不都产生了“声音”这种物质了吗?书本中说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所以,玻璃破碎和木头折断就是化学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反驳,生1、生3及其他同学哑然,陷入沉思。
二.教学事件评价:是钻牛角尖还是缜密思维的初始体现?
抛开生2答案的是否正确,值得肯定的是生2对他人意见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他考虑了他人没有考虑的“声音”这个因素,考虑的范围更广泛、细致一些;他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他的行为和观点有效激发起同学间相互研讨,最终促进思维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提供了一个机会。
三.教学事件处理:抓住教学时机,挖掘教学内涵,引发思维共鸣
师:生2,请你再重述一遍木头折断、玻璃敲碎是化学变化的理由,好吗?
生2重述。
师:大家的意见呢?(学生似乎在等着老师的评判)——那大家同意生2意见的请举手(已有一大片)。老师很想听到同学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沉思……
生4:我认为木头折断、玻璃敲碎是物理变化,比如:玻璃敲碎,整块玻璃只是变成碎玻璃,玻璃没有变成声音,声音是敲击的动作产生的。“玻璃敲碎”整块玻璃只变成碎玻璃一种东西,所以它是物理变化。(非常缜密而有说服力的回答)
师:大家掌声送给两位善于思考的同学。
虽然这个讨论仅有短暂的几分钟,却充分体现对重“灌”轻“悟”、重“静”轻“动”传统教学行为的摒弃,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允许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抓住教学时机,挖掘教学内涵,引发思维共鸣。可以说生2的回答是充满批判性质的,是缜密思维的初端体现,生4以他严密的思维博得大家的赞许。
四.教学事件思考:树立开放观念,以生为本,培养缜密思维。
1.树立开放观念,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善于表达。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资源、空间、时间、内容、过程、结论等多方面。学生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必然是兴致盎然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理念和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对比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提出更富缜密的方案,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吸取他人的长处,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2.增强批判意识,激发学生敢于挑刺,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在教学中激发孩子们质疑,对同学、老师、甚至书中的观点敢于“挑刺”。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伙伴,不但要允许学生提问质疑,还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多追问 “真的是这样的吗?”“你有不同观点吗?”,推动学生多质疑,多反思,弥补自身的思维缺陷,从而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一次实验的成功须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方面,促进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3.倡导假设思维,鼓励学生敞开想象,善于分析。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历程的重要环节,结合课标要求,假设的结果是制定实验计划的前提依据,是学生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法、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教学中要抓住相关内容和有利机会,给予孩子们充足的时间,鼓励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大胆假设。孩子们猜测后,要求说出自己的猜测理由,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交流了假设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互相启智。虽然学生的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学生学会假设修改、筛选的过程是有利于学生缜密思维培养的。
4.倡导给予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深入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讲解过于细致,看似讲得透彻,其实难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观点,不能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科学实验的一些环节,我们可以扩展问题,留足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钻研。
(1)制定“严密”实验方案”培养严谨思维。
设计实验方案,应该反复推敲,力求周密严谨。一个实验方案包括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器材、实验注意事项、变量控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各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们能从以上各个方面,全面细致考虑,对培养孩子们的缜密思维应该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收集证据观察剖析中培养缜密思维。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学生将观察、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概括、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找到问题的前因后果,超越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合理解释,并内化于知识结构体系中,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推理及批判能力的发展,使问题想得更周密齐全。
(3)解释与表达交流中培养学生缜密思维。
学生根据实验探究过程中对事实与证据的加工与整理,按照因果关系的步骤进行思考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完善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完整。
(4)反思与相互评价中培养学生缜密思维。
孩子们的探究,获得了结论并不是就意味着学习活动结束了,要组织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认真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如果某个孩子对结论应有怀疑精神,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予以支持,鼓励学生对结论重新认真思考,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更多的问题,使孩子们的认识更加全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缜密思维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着眼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这将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