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富豪的传奇发家史

来源 :科学致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豪的人生从平凡开始
  
  富豪都是哪些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富豪?有钱的人,而且是拥有巨大资金的人。可是他们的巨额财富是从何而来的呢?难道富豪就是天生的?不是!有许许多多的富豪在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前,也不过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们也许是农民,也许是工人,也许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在发达之前可能经历过你无法想像的贫穷,他们当时的处境可能落魄不堪,他们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可能别人无法体会。但是,任何事物在到达一个极致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越是生活在底层,遭受过苦难的人,越能打破生活的枷锁,改变自己的命运,“穷则思变”也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成为富豪需具备哪些特质?
  富豪的身上有太多耀眼的光环,当人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光环的时候,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富豪。中国有十几亿人口,真正的富豪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这个梦想还是抱着可望而不可及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当富豪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在滚滚商海中,乘风破浪,创造一番事业,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首先要个性坚强。商海沉浮,变幻莫测,没有人会一帆风顺,谁能在遇到挫折后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谁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坚强的人让人佩服、敬畏,可想做到坚强并非易事。
  其次要勤奋努力。任何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做出建树,都离不开“勤奋”二字。所有的人在成功之前、创业之初都必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孟子·告天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第三要具有商业意识。这是能成为富豪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商业意识就是赚钱意识,就是如何把手里的一块钱变成两块钱,这需要眼光独到,做事果断,能够领略市场风向,适时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五位不同时代的富豪创业
  从古至今,中国白手起家的富豪数不胜数,本期策划介绍了5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①晚清时期。这个时期,商人、资本家捐官的现象极其普遍。红顶商人胡雪岩充分展示了他的商业奇才,在官场上周旋于官府势力之中,在商场上呼风唤雨,坐收渔利;②近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实业家;③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我国基本建立起100%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在这个探索中遭遇了曲折、挫折、灾难、困惑,但李晓华却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下成为了商业巨子:④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工人出身的李金元创建了跨国企业——天狮集团;(⑤进入21世纪,中国的网络经济迅速升温,80代商界新秀戴志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4岁已成为百万富翁。
  
  胡雪岩:一生传奇的红顶商人
  人物简介: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安徽省绩溪县湖里村人。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12岁时,在钱庄当学徒。1860年,成为阜康钱庄老板,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是清朝几百年历史上,惟一一个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官商。至1872年阜康钱庄分店达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次年夏天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11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宣告破产。胡雪岩于1885年10月郁郁而终。
  胡雪岩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经亲友介绍,来到杭州一家钱庄当学徒。他机敏勤勉,深得老板的器重。不到5年的时间就被“破格”提升为“出店”——可以出门接洽业务,并经手银钱,相当于现在的“业务主管”。
  
  任“出店”不久,胡雪岩在街上结识了一位落魄文人王有龄,并有恩于他。后来王有龄被安排做“湖州知府”,出于对胡雪岩的感激,王有龄将他在工作中涉及到的所有钱粮之事,一律交给胡雪岩承办。胡雪岩也因此为钱庄老板挣了不少好处。
  胡雪岩到钱庄工作的第8年,钱庄老板突然去世。老板因为没有儿女,临终时留下“遗嘱”,将钱庄所有财产赠与胡雪岩。一夜之间,胡雪岩变成了“老板”。有了钱庄,又有了官场上的支持,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相对于别人来说,胡雪岩的第一桶金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若不是他平时表现的异常优秀,想必钱庄老板是不可能将钱庄送给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湖州的蚕丝天下闻名,以前,本地商人和洋商都抢着收购,并疯狂压价,牟取暴利。胡雪岩在涉足湖州的生丝收购业后,便召集各丝行老板,共同对付洋人,有效地遏制了洋人对湖州蚕丝的垄断。胡雪岩也为此得罪了洋人,埋下了祸根。
  1861年,太平起义军大举进攻浙江。1864年,清廷派遣左宗棠进攻杭州,收复失地。很快,胡雪岩找到军中,见到左宗棠,将两万两银票交给左宗棠,并表示要将两万担大米“报效”杭州百姓,从此受到左宗棠的器重。
  后来,左宗棠在带兵到新疆平叛,开发大西北时,清朝国库已很吃紧,此时,胡雪岩把握时机,在粮饷供应、购买国外机器设备等方面,给左宗棠提供了极大的资助。左宗棠带兵西征时,军中疫病流行,胡雪岩将其自选出资开发的“胡氏避瘟丹”等药免费送进军营,大奏奇效。当然,“在商言商”,胡雪岩也以左宗棠为靠山,在药店经营、开办钱庄及钱庄分号等方面,得到左宗棠的大力扶持。
  1878年,朝廷破格赏胡雪岩穿黄马褂。要知道,清朝的“黄马褂”,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人员,或建有特殊功勋的大臣才能穿得。据考证,在清朝,富商捐官有戴“红顶”的,但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清朝几百年历史上,只有胡雪岩一人。
  洋人与胡雪岩的商场争斗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胡雪岩凭借官方“铁硬”的靠山,几乎收尽了江南上等生丝。洋人无处再买到一点货。洋人急了。于是联合起来,一致不买胡雪岩的生丝。时经一年,眼看生丝变质,胡雪岩依旧不松口。这时,洋人又开始做别的丝行老板的工作,请求他们出售手中的生丝。有些丝行出于一己之利,开始“放水”,胡雪岩的陈丝遂成废品……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左宗棠,与清廷股肱大臣李鸿章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受李鸿章示意,上海官场的一些李鸿章的心腹,在1883年先后“放风”称:“胡雪岩的蚕丝已卖不出去,洋人已占上风”;“胡雪岩贷款的洋债已到期,现在他已无法偿还,其钱庄经营面临崩溃”……谣言四起,胡雪岩的钱庄真的出现了“挤兑”风潮,现银很快被提空。
  又是一夜之间,胡雪岩设在各地的钱庄纷纷倒闭,宣告破产。1885年7月,左宗棠在福建病逝。失去靠山的胡雪岩也在3个月后撒手人寰。
  荣氏兄弟:艰难创业终成面粉大王
  人物简介:1873年和1 875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 出生于无锡荣巷。荣氏兄弟十三四岁到上海当学徒,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终于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实业家。
  1896年初,荣熙泰在上海鸿升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因为两个儿子都是学钱庄出身的,所以由哥哥荣宗敬当经理,弟弟荣德生管正账。荣宗敬虽然是初次当家,但显得十分老练。仅仅一个月后,业务发展,广生钱庄又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德生当经理。但不久,父亲荣熙泰就因病逝世了。第二年,上海的金融业又经历了一场风波。广生钱庄的几位合伙人,都要抽回股本。荣宗敬和荣德生咬紧牙关,独资接办了广生钱庄。由于他们经营稳妥,不搞投机,两年以后,盈利就将近万两白银,他们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00年,荣德生发现在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数量最大,就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也很广。因此荣氏兄弟决心办一家面粉厂,但他们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于是很想通过考察当时的几家面粉厂的情况得到启发。然而,各个厂家都采取了“技术保密”的态度,只允许他们看到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使人不得要领。但是,荣氏兄弟克服了重重阻力,一边细心观察,一边虚心求教,将在各家面粉厂看到的一鳞半爪、细枝末节慢慢地拼凑起来,居然将面粉生产的全过程理出了一个头绪!同时,他们调查研究了国外粉机的性能、特点和价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选用英国机器配法国石磨,这样机器性能较好,而价格又较便宜。
  1901年,面粉厂准备破土动工时竟遭到了旧势力的阻挠。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竟向县衙门告状,用一些破坏风水等迷信理由,阻止他们动工。荣氏兄弟在这场官司中始终不肯屈服,坚决把官司打到底。
  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终于建成,投入生产。但保兴面粉厂却没能“保证兴隆”,因为它生产的面粉,销路并不理想。一方面,江南人的主食是大米,面粉的需要量不大。另一方面,打败了官司的豪绅们不甘心失败,到处散布谣言,说面粉有毒,不好消化等等。传得人心惶惶,各家面馆、点心店都不敢买保兴的面粉做点心。面对重重困难,荣氏兄弟没有气馁,荣德生采取了两条促进销售的措施。一是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去推销,采取降低售价、先吃后付款等优惠条件,吸引消费者,这样终于使一部分当地人开始接受机制面粉,什么“有毒”、“没营养”之类的流言蜚语也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以米为主,面粉的需要量不可能太大,所以要向北方谋求销路。然而,荣氏兄弟长期以来的活动范围一直限于南方,对怎样打开北方的市场一无所知。
  后来荣氏兄弟得到专门在北方搞推销的无锡人王禹卿的帮忙。保兴面粉很快在北方站住了脚,库存一销而空。到年底结账,不但没有亏本,居然还略有盈余。荣氏兄弟这才松了一口气。
  1904年初,由于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人在东北开设的面粉厂纷纷停产,而交战的日、俄两国,以及东北各地对面粉的需要量却直线上升,面粉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荣氏兄弟现在不是为销售发愁,而是为产量有限发愁了。这种时候,谁有面粉谁就可以赚大钱啊!他们果断地决定扩大工厂的生产能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订购了6部英国钢磨,并自己仿制了辅助设备。1905年8月,新厂投产出粉,不但日产量由300包增加到800包,面粉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每天的盈利就达到500两白银,当年的利润高达6.6万两白银。这是荣氏兄弟自开设广生钱庄以来获利最多的一年!
  商业巨子李晓华:点燃智慧之光
  人物简介:李晓华,1951年1月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下放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拖拉机手、锅炉工、炊事员。1981年,他在北戴河开始创业历程。1988年底,在香港创立“华迭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在北京、山东、吉林等地设有十多家三资企业。李晓华是国内第一个拥有法拉利轿车的人,第一个同时荣获联合国颁发的“科学与和平奖”及“和平使者奖”两个奖项的中国人,并有一个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路在脚下
  李晓华小时候家境贫寒,每天跑步上下学,不乘车是因为没有钱。学习成绩也一般,在北京22中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
  1968年,年仅17岁的李晓华作为一代知识青年中的一员,离开故乡只身来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在那里一干就是8年,但他学会了做各种农活,学会了吃苦耐劳,在零下40':E的气温下作业。晓华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开过拖拉机,和战友们一起扑灭过熊熊的烈火……李晓华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抛洒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上。
  1975年,李晓华回城无望,最后费尽周折转到与北京为邻的河北省涿县农村插队。在涿县,幸运之神与磨难也许就是从此开始的,李晓华当上了公社企业的推销员,开始了他经商的经历。凭着资质机敏聪慧与天生的经商才能,李晓华使企业产品的销量上升了10倍。在商场上晓华不错过每一次商机。
  
  1978年,李晓华终于返回了北京。他却发现,已十分拥挤的家庭和城市,自己的返回后似乎更显拥挤,他不忍心再让父母劳累辛苦,而且还要为自己操心,晓华毅然决定只身闯江湖,从此开始了一个男子汉的拼搏。他历经艰辛,终于在灯市口一家银行科研所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差事。在这儿上班活儿不算太累,小锅炉只供十几间房子取暖,但此差事是个季节活,冬天一过,只好回家了。后来,又在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当炊事员。每天的工作是揉面做馒头,因为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炊事员,所以做地得心应手,虽然是累点单调点,倒也驾轻就熟。
  
  1979年,李晓华在揉馒头之余,善抓时机’开始暗暗地做起了生意,像成千山万白手起家致富的人所经历的那样,干点倒买倒卖的事,虽然并不起眼,但他开始了解商场,了解行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李晓华出师不利,只因贩卖16块电子表,就被判处了三年劳教。尽管因为胃病,李晓华并没在团河农场呆上多久,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_被单位除名了。
  就是经历了这些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李晓华才一步步站稳了脚跟,一步步向成功和人生的目标迈进。从小商小贩到现在的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每一步都历尽艰辛,但对事业的追求使李晓华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李晓华的“第一桶金”源于“101毛发再生精”,致富是从“头”开始的。现在,他又在经营生物技术保健品“脑力智宝”。从这“头”到那“头”,中间的很多故事不 为人知。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生存的本能,李晓华不放过所有可能发展的机会。李晓华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需求,敏锐的李晓华又一次感悟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必然唤醒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腻了样板戏的中国人,开始渴望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随之上涨。这正给商务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利用手上这笔“原始积累”干起了一项从未有人涉足的新买卖,购买了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改革开放之初的人们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诱惑,排队买录像门票成了当地一大景观,人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一块钱一张的门票,有时被炒到十元。李晓华就是凭着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敢打敢拼的勇气和精神创造了又一个奇迹。生意做得十分顺手,他的过人才智也在有意无意中得到充分展示,这时他已是京城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
  
  创业艰难
  1984年,当中国大陆上众多的人正争当“万元户”时,李晓华已经是一位百万元的“大款”了。大智慧者往往见人所未见,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机会即将来临。
  1985年底,事业上如日东升的李晓华放弃京城百万家财和安逸的生活,年已34岁的他毅然告别娇妻幼子,东渡扶桑。1989年的夏天,“六四”风波之后,从日本来到香港的李晓华看到一些有钱人纷纷忙于移民,悲观的论调使香港地价猛跌。当时香港许多新建住宅以低于平时很多的价格出售,到处贴满了出售旧楼的广告;心理承受力不足的商人们则纷纷将手中的物业以“跳楼价”抛售。一时间,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许多香港房地产商对中国大陆形势吃不准,不敢贸然吃进。一直关注着中国形势的李晓华却看准了这时机,他认为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中国决不会在一些国家的制裁声中倒下。以中国的实力,经济形势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大批收购低于平时售价的楼宇。
  没出半年,正如李晓华所料,形势果然发生变化:中国局势稳定,对外开放政策不变,“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于是,许多离港居民陆续返港,香港房地产价格骤然上升。李晓华见时机成熟,全部抛出,其利润可想而知。这场漂亮的“房地产之战”成了他商战中的经典之作,使他跻身于亿万富翁的行列。
  那一段曲折历险的故事,使人感到:生活远比书本生动一万倍。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不能不说,李晓华是一个极具胆识有勇有谋的人。
  从此以后,李晓华把投资重点逐渐转向国内。1992年初冬,李晓华因商务关系来到长春,住在一家宾馆里。当他回到宾馆时,刚进电梯就被里面的凶犬吓了一跳。一头名犬和它的主人在小小的电梯里发呆。后来李晓华得知,在长春的外商投资者及家眷有10000多人,但长春现在无高级住宅,外国人备感无“家”的难处和苦处。
  李晓华等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面积为100平方公里,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来到这里的游客无不为其美丽的景色所倾倒。李晓华站在净月潭的湖边当即拍板购买了100亩地,做出了投资4.5亿元开发净月潭别墅区和娱乐中心的决定。一年之后,依山傍水的净月潭别墅度假区已经落成,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1994年初,李晓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昌平县上苑乡桃峪口水库。春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庄稼的香甜味儿,一排排高耸入云的白杨树和水面上反射出的片片银光使他如入仙境;席间,水库自产的活鱼,就地采摘的山野菜,鲜玉米面儿蒸的小窝头,无不鲜美可口。这里毫无雕琢的大自然景象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不久,当他听说全国即将实行双休日的决定后,果断决定投资300万美元,开发建设了桃峪口水上乐园。他相信这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更是为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北京做了一件大好事。公司有的董事得知这一消息后,曾经提出过质疑,认为那里距市中心太远,客源会不会没有保证。但李晓华初衷未改。结果事实又一次验证了他的超前意识,桃峪口水上乐园1995春开业以来,几乎天天爆满,人员不断。厌倦了城市喧嚣气氛的北京人,对乡间气息的轻松情有独钟。也正如到北京慕名拜访李晓华的几个美国参议员所评价他的那样:“李晓华的蜕起,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李金元:几经挫折东山再起
  人物简介:李金元,1958年生,河北省沧州人。现任天津天狮集团董事长、总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李金元在油田、塑料和饲料行业工作过14年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天狮集团。、1995年,他将天狮集团转型为保健品直销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以高科技生物产业为龙头的多元化大型跨国企业,拥有214L资产。李金元热心慈善事业,历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近4亿元,并以8361万元的捐赠位于“2005中国大陆慈善榜”第三名。
  
  年纪轻轻已成为商海老手
  李金元在他刚刚学会自己端着碗吃饭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挨饿。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让他早早把饥饿与贫穷联系在一起:要想天天能吃饱饭,必须赶走贫穷。他14岁时,就当起了一名连工作服都穿不起来的石油工人。19岁那年,李金元辞退了油田的工作,偷偷加入了“投机倒把”的行列。他到农村里收粮食,收豆饼,然后用60吨的火车皮,一车车地往南方运,这一趟下来就纯赚好几万元。尽管李金元的“投机倒把”活动是在乡下偷偷地进行的,但到最后还是让工商局发现了。一天,李金元刚刚收到从南方汇过来的一笔货款。突然,大街上的大喇叭响了,是工商所所长的声音:“李金元到工商所来一下!李金元到工商所来一下!”连续喊了好几遍。李金元一听事不好,赶紧把那笔货款转移出去。然后,来到了工商所。当听说要对他施行处罚时,李金元急了:“我这钱,也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你们罚我于啥?凭力气挣钱还有错吗?”
  凭力气挣钱当然没错。可是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投机倒把就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这一点恐怕是当时不到20岁的李金元没有意识到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个没有意识到,却恰恰培养了李金元的经济意识。在别人还不敢干的时候,李金元已经放开手脚了;在别人想干的时候,李金元已经成为驾驭市场的“老手”了。改革开放初期,李金元以“老手”的身份出现在了沧州的商海中。他到广州贩手表,到温州贩服装,到内蒙古贩羊皮,到青海贩粮食,自己还成立了一个贸易公司。此时的李金元才24岁。
  后来,服装干洗店开始出现在大都市里,生意非常火爆。李金元一看:生意来啦!他在沧州找了几间大房子,扯电缆,安机器,忙碌了一阵子后,造干洗机械的厂子就开张了。这时,各地的干洗店蜂拥而上,李金元 就坐家里大卖特卖干洗设备,而且是供不应求。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李金元的于洗设备造得很好,卖得很火,但是在生产运作方面。还是缺少点现代化大生产的理念。一台干洗机有上百个零部件,有几十条电路和一些电子原件。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零部件委托其他厂加工,他负责组装。这样能减少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可是李金元却少了这一手,干洗机上的大大小小的部件都是自己加工制造,结果弄了一个“小而全”。不然,李金元就成了干洗设备制造行业的巨头啦!
  李金元卖干洗设备的第二年:外面有不少设备款还没有寄回来,算起来得有40多万。李金元催了好多次,对方解释说,眼下手头资金紧张,过两个月你再来一趟吧。李金元想:一个大活人,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要那40万的死钱上。于是,他放弃了要账,用要账的时间建起了一个面粉加工厂。
  
  投资办厂却经历重重困难
  1993年,李金元已不满足在沧州的小打小闹,他来到了天津,决定干番大事业。
  李金元来到天津后,他决定生产一种高科技含量的营养品——骨参。虽然对营养索领域他一窍不通,但出于商人的敏感,他看好了这个领域。他花80万元买回了骨参生产配方,又贷款1200万元,在天津市武清县建立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经过9个月的努力,很快进入了紧张的试车阶段。可是,试车一天天地过去了,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整整投进了180多万元的生产原料,产品却一直没有走出生产钱。当李金元。回头找项目发明人时,那个人早已销声匿迹了。曾经的希望顷刻间变成泡影。1200万,一下子砸进去了,连一个响都没听到。李金元的精神崩溃了,失眠了。 但李金元并没有从此倒下,他知道,要想让企业生产出产品,必须求教于专家,而且是一个好心韵专家。上次买骨参配方,李金元不仅向对方支付了80万元的转让费,而且还给对方买了一辆“福特”牌轿车,结果什么也没有生产出来。这回要找一个好心的专家帮助解决生产工艺上的难题,又要花多少钱呢?一天,李金元从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了郑彭然的名字。郑彭然,中国著名的食品专家,天津市卫生防疫站权威人士。李金元眼前一亮:也许郑老能帮这个忙。他立即赶过去,向郑老求援。可是到郑老家不能空手去吧?带什么呢?李金元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32元钱。无奈,只好买了几斤香蕉见郑老了。郑老与李金元谈了不到20分钟,觉得这位造访的陌生人很朴实,而且的确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便答应说,这个忙一定要帮,不遗余力。
  几天后,郑老邀了另几名专家直奔李金元的骨参生产车间,经过几番观察论证,认为这是工艺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李金元还需要追加投资400万元,再增加几个关键设备。李金元咬咬牙:贷款投资几个月过去了,李金元盼望已久的产品终于走出了生产线,此时的产品已不是骨参,而是高钙营养素。
  伴随着新产品开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在天津拼打了两年的李金元终于见到了奋斗的成果,他满怀喜悦地目送着一车又一车产品走出厂区,送往全国各地。此时,紧张而疲惫的李金元,的确该坐下来喘口气儿了。不料,从财务室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消息,如阵阵寒风,钻心刺骨,让李金元焦急不安。产品经销商们只销货物,却不及时地支付货款,一环扣一环的三角债把李金元和他的企业逼进了死胡同。
  就在李金元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时候,有人建议他,采用网络直销方式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招还真灵,在安利、美凯琳等直销公司运作模式的启发下,让李金元顿时感到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他大手一挥,天狮产品的网络直销分公司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产品销售额直线上升,天狮集团似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转变思路“天狮”畅销海外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让天狮的销售额一下子跌至零。1998年,国务院发出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包括天狮集团在内的直销和传销企业必须转轨转制,实行店铺经营。李金元面临的问题是直销人员的退货。当时全国有350多万人为天狮集团直销产品,改制后,这些人手中总价值达一亿多元的货物要在短时间退回天狮集团。天狮产品由当初的店铺经营改为网络直销,再由网络直销改为店铺经营,这么折腾,让李金元又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李金元说:我必须要听从国家的政策,转轨转制。
  商海多变,市场无情,李金元以其顽强的毅力悄悄地扣响着海外市场的大门,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网络直销在国内受阻后,李金元开始瞄准前景广阔的海外市场,他要把天狮集团的产品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打到国外去。
  这几年,李金元的足迹遍及全世界,他把自己生产的五大系列近200个高科技生物产品,推向180个国家和地区。一次在非洲,看到路旁有一个蚂蚁山,他停下车,走到蚂蚁山前照了一张照片。他想:做事要有一种精神。蚂蚁虽小,但它有一种蚂蚁精神,能堆成山。蚂蚁有这种精神,天狮人更应该有这种精神:少一个国家,天狮集团的发展网络也不算是全球;少一个国家的货币,也不算天狮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创外汇。
   天狮集团由一个小型民营企业打造成了一个以高科技生物产业为龙头,兼顾金融、地产、教育、文化、物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跨国集团。天狮李金元正迈向他人生道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戴志康:80代商界新秀
  人物简介:戴志康,1981年生于黑龙江,是北京康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戴志康19岁以前在家中自学,翌年进大学,20岁从学校出走。随后三年独居僻室,潜心打磨技术,终于开发设计出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Dis-cuz!。2003年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结果从此以后,Discuz!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每个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几万,200年几十万,2005年几百万。2005年,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12月,软件实施免费,向服务转型。从这一刻起,戴志康也要从技术天才变身为商人,从偏执狂着陆为管理者。
  
  离开学校800块艰苦创业
  2000年之前,戴志康一直在大庆。外公和父母都是大庆石油学院的老师,由着他使性子,只要不是错事,就不惜代价支持。他酷爱计算机,家里支持他自学。1996年连续发表了15篇文章,每篇都针对一个计算机问题,几千块钱稿费是他第一份收入。那时候天天钻研到深夜,不由长叹挣钱真不容易。2000年报考了哈尔滨某大学的通信专业,戴志康想,自己精通计算机,如果再把通信搞熟,毕业后一定是抢手的人才。
  2000年,他考上了哈尔滨某大学的通信专业。在戴志康眼里,老师应该有人格魅力,比如雷厉风行、眼界宽广。但他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说话做事总是慢腾腾。戴志康觉得这 样的效率“浪费我的时间”。
  有一年学校举办创业大赛,戴志康看见的“都是些八股文似的材料”,最后连“一帮纯属为比赛而创业、毫无创业素质的人”都获了奖,他只能感叹。戴志康曾要求以自己设计的软件为条件申请免修几门课程,得到的答复却是要把软件著作权归到学校名下。学校拿考多少分、参加多少活动为标准考核学生,在老师眼里,上课不专心的戴志康跟那些天天玩游戏的人没有区别。戴志康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2001年9月,20岁的戴志康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块的房子,开始了每天15小时的工作,捣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段“过街老鼠”般的生活:一间危房、地板踩着嘎吱响,塑料纸代替了楼道里的玻璃窗,哈尔滨冬天的刺骨寒气天天往里灌;整栋楼最勤陕的活物也就是一只野猫,常常把半夜回家的他吓得半死。这三年,旷课,不参加考试,缺席学校大会、“非典”时期不回宿舍,学校没少给警告和处分。
  但戴志康还是抓住了网络社区这根救命稻草,互联网是他当时连通外界的惟一通道,社区里有在学校找不到的、遍及天南海北的“聊得来的朋友”。从2001年秋天开始,每个月800块的花销持续了好几年。300块租房子,200块吃饭,剩下的就是上网和打电话,再加上自己整天闷头开发,这是开启—个事业所需要的全部成本。那时候互联网火起来了,戴志康通过互联网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有了兴趣。他想开发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即使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如果有人在自己设计的社区里聊天和认识朋友,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软件设计好了,取一个名字叫“Diseuz!”,就挂在网上,免费给人用。
  2002年,一个香港人发Email给戴志康说:你的软件挺好,但要进一步定制,你干不干。本来是找香港一家公司做,说好一个月做出来,付5000块,结果做到一半人都跑了。但戴志康告诉他,一周就能做完,收你2000块好了。结果第五天就交货了,香港人觉得挺神奇,一高兴就多给了1000块。2002年秋天,戴志康去邮局取回了香港人汇来的3000块人民币,这是他第一份打工收入。“立刻存起来,用来生蛋”。
  
  不断创新戴志康年赚百万
  钱来得挺容易!那就把产品再做好一点,从2002年底开始收费!不过,软件原本免费,现在改成收费,不但没人买,还招来网上一阵痛骂。论坛上:社区里出现很多帖子,说戴志康是个骗子,他的软件就是垃圾、狗屎。
  
  戴志康横下一条心:“你买、我搞,你不买、我照样搞,照样收费。”起初收500块,没人买,就改收1000块,还没人买,就改成2000块!直到今天戴志康也不太明白当时为什么那么做,反正咱是正经八百做事的,谁怕谁啊!
  真是稀奇,转机在2003年7月出现,开始有人零零散散地来买。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人新的功能和技术,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的好几倍,那些模版体系和数据结构到今天都成了别人学习这种语言的必修技术。结果从此以后,Discuz!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每个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几万,2004年几十万,2005年几百万,除去饭钱、房租、上网费,一大半都是利润。
  一直到2004年,Discuz!的所有事情,包括开发、销售、支持、运营,都是戴志康一个人掌管。常常是一边接电话一边写代码,没花过一分钱的所谓“推广费用”,更别说打折和促销之类的花哨了。因为第一个人买了之后,就到处说好,第二个人听着去买了,跟着说好,这就传开了。在网上发帖子比到大街上贴海报简单得多也快得多,而且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潜在客户肯定都在网上,这就是所谓的“零成本”营销。
  2003年戴志康来过一次北京。当时一个朋友出资跟他合伙,朋友的思路是要搞渠道,像传统软件那样铺货。可在外面跑了一天又一天,不仅没有成效,反而在这上面花费很大精力后,产品就没功夫研发了。没两个月戴志康就刹了车,又只身回到哈尔滨,从此对口碑营销矢志不渝。后来在2004,年再次来北京扩张,戴志康仍延续专注于产品的思路。直到今天手下有20来号人,非技术人员只有两个。几乎没有推广,所有客户都是找上门来。
  2005年,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12月,戴志康把每个月能带来几十万收入的这款产品免费,转而从为客户提供服务当中获取收入。戴志康盘算着,卖软件能赚的钱总是有限的,就像水龙头,卖一个就用三年,而提供服务的收入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
  
  成功转型:技术天才变为商人
  戴志康保持着猫一般的机敏。去朋友公司,人家怎么跟员工谈话,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在一旁用心听;谈话效果怎么样,隔几天打电话去追着问;有员工最近态度不好,要找他来谈。谈之前想好,到底是针对他的性格、价值观,还是物质利益去谈。这样活得累,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别人是怎么想的。但积聚多了,点就连成面,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随时用到。
  2005年1月,他第一次把闷在心里、思前想后近半年的决定告诉手下-:“我决定产品完全免费,你们讨论怎样执行吧。”
  决断需要威信做后盾。“我比较独断和固执,说完了就要执行,所以威信极为重要”。大多员工是搞技术的,就要在技术上树立威信。戴志康是社区软件方面的“一流高手”,一旦发现员工有不懂,就马上从头到尾讲一遍,从不吝啬把最好的想法、最先进的技术告诉他们。他清楚以后搞管理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如果很长时间不搞技术,就会落伍;落伍了,以前的那些经验就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所以就趁还没有太落伍的时候把所有东西告诉大家,既树立了威信,也传承了经验。
  管理和财务上的,随时碰到问题随时学习,去网上搜,或者买书看。什么样的问题都遇到过,招聘的技巧、赏罚的技巧,怎么开会、怎么树立威信,怎么建立制度、怎么使制度执行下去。要应付不同性格的人,有些人喜欢激励、有些喜欢成就感、有些喜欢生活上有保障,有些喜欢教给点技能。现在员工也不多,都是经过筛选和磨合过的,有共同价值观,有天然的凝聚力。
  戴志康有时候觉得快累死了,但决不能在员工面前表现出来。他眼里,执着是最重要的创业素质,执着是贯穿始终的原动力。执着可不是为了一个明显看得到的希望而奋斗,而是“为了一个一直都看不到前途的事情干上三年”。
  (策划完)
其他文献
采访姜斌卖台湾爆喜鸟的经过,让记者大吃一惊。很多摆摊创业的朋友都在喊,摊不好摆啊,风吹日晒雨淋不说,还有城管的威胁,地痞的捣乱,换句话说,这地摊生意就是些“下三烂”的买卖,赚不了钱。殊不知,这是何等的大错特错。姜斌卖台湾爆喜鸟,专门对着孩子们的嘴,大打时间差,奔跑于三所学校连成的财富跑道上,每天轻松入账800元,是运气?还是真本事?    今年38岁的江苏人姜斌原来在当地一家大卖场工作,每月工资收
期刊
营养美味香椿芽 一年四季都能种    8年前,天津市方庄子的李忠以种大棚菜养家糊口,他每天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靠种菜,发菜维持家庭开支,供两个孩子上学。在一次去市场发菜时,看到一辆面包车拉着很多香椿芽就被抢购一空。没有买到香椿芽的还当场付了明天要货的定金。李忠一看香椿芽卖得这样火,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同样是种菜卖菜,你看人家一出手就赚钱,利润要比种大棚菜强多了。第二天李忠起了个大早守在菜市场,就
期刊
口味无敌德王美食 中华一绝值得信赖    对于德州扒鸡记者早就有所耳闻,知道它是全国有名的小吃。但是当真正的德州扒鸡放在面前的时候,浓郁的奇香开始满屋飘散,同事们闻到后都垂涎欲滴,胃口大开,连平时很淑女的女同胞们也都不顾温文尔雅的形象,围着外形独特、颜色诱人的德州扒鸡大快朵颐起来,平时一直嚷嚷着要减肥的也都把誓言抛之脑后。“香,真香,但香而不腻!”“口味润滑,但又不绵软,有嚼头,咬在嘴里像化了一样
期刊
一个大男人,给产妇熬制月子汤,居然还干出大名堂!湖州盛世唯康营养顾问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戴明靠做月子汤一夜成名,面向全国推广技术仅半年,学员已近二百人,大多数学员只经营了几个月就快速致富了。    营销模式有创意 月子汤开一家火一家    妻子死于车祸,单位破产解体,找工作先后遭拒绝,儿子读高中正需要钱——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慎荣家住浙江长兴县长安小区,遭遇了这一连串厄运后,慎荣拿出妻
期刊
张氏豆沙糕    “名震河东八百里,味压江南十二楼。”这是慈禧太后赠给张氏豆沙糕的佳言,清末年间慈禧太后西行避难,经由河东运城地境,地方官员用河东小有名气的张氏豆沙糕做为早点招待太后,当太后把筷子伸向豆沙糕时问陪护官:“这是什么菜?”陪护官忙回太后:“这是河东出名的张氏豆沙糕。”她尝了一口,露出微笑:“不错,好吃、好吃!”几口就把一盘张氏豆沙糕吃完了,一抹嘴顺口而曰:“名震河东八百里,味压江南十二
期刊
近来流行吹起了一阵自然风,不论吃的、用的都开始“回归自然”,讲求的是轻松、自然,以最朴实的方式让生活得到愉快的解脱,但是关于肌肤方面的保养,你做了什么?只是表面涂涂抹抹,是否仍感受不到护肤品的疗效?  随着市面一些高档护肤品出现的一连串品质问题,许多用惯护肤品的人不由得担忧起来,“立竿见影”的美白产品里面可能含铅超标,吹糠见米的高效护肤品可能伤肝肾有激素,而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不要以为产品上挂
期刊
——专访天津市芦荟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芦荟屋创始人房俊华    “芦荟屋”也叫芦荟凝胶原汁店,是现场将芦荟鲜叶在无菌工作室内萃取纯天然美国库拉索芦荟精华原液,堪称“芦荟100 专利水” 04年才刚刚流行起来。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在天然芦荟美容护肤品领域首创该经营模式的房俊华先生,并受邀前往座落在天津的芦荟屋(中国)总部进行实地采访。  没给芦荟屋公司打招呼,记者先从网上搜索到几家“芦荟屋”加盟代理
期刊
读者首次打来致谢电话 一品鲜果然货真价实    2008年5月2日上午10:47分,突然接到了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要找写第五期封面的作者。一般按照惯例,给编辑记者打电话的读者不外乎两个内容,或是咨询项目,或是纠纷投诉。因为此前从没有哪个读者选项成功了,把电话打给编辑表示感谢。而这一次恰恰成了编辑部接到了第一个感谢电话。  这位读者名叫鲍静谦。他一直是《科学致富》的忠实读者。看了第五期
期刊
在每次相关专业展览会上,有个展位天天总是人头攒动,一批又一批中外客商挤在这个展位索取资料,观看演示,与展位上的工作人员洽谈合作。这个展位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其展品——电脑打印墨盒真空加墨机!  这是一种能让各种电脑打印空墨盒反复再生使用的机器。任何打印空了的墨盒,拿上该机3分钟左右就能获得再生,象原装新墨盒一样重新投入使用;再生过程不用在墨盒上开洞,墨盒外观不发生任何变化;平均再生一只墨盒仅需1.
期刊
2003年初,叶玲的小宝宝出生了。但生完宝宝后,她原本苗条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的胖了起来。叶玲决定减肥!要恢复自己从前的体形。在试遍了几乎所有的减肥方式,仍旧一筹莫展之时,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她想到了通过传统中医知识来寻找减肥良方。几经筛选试验之后,她终于研制出一种外用涂抹的减肥药膏。她自己使用一个月后,体重就下降到140斤,三个月之后,体重恢复到以前的120斤,而且一直没有反弹。这样的结果令叶玲兴奋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