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系统变革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u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智慧制造对电子信息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智慧制造彻底地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由劳动力密集模式转向资金、技术、管理、信息主导模式。这种转变,对高职电子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中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产学合作,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培养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智慧制造 企业生态系统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5-0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应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掌握高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进程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从单一的产品制造业为主,拓展到知识产权、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领域,实现了以微电子为基础,通信、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主体,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转移。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加快,特别是智慧制造技术广泛运用,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新的转折期。智慧制造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制造背景分析
  中国正处于传统生产、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慧制造的概念已经出现在一些智慧城市的建设目录中,如宁波、顺德、富阳和湖州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包含了智慧制造、智慧工业、智能制造的内容[1]。智慧制造是指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和精密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降低人的劳动强度,提升制造效率与品质的技术。智慧制造是现代制造业高度发展的结果,目标是实现智慧化、集成化、协同化、敏捷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其技术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化设备与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
  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由来已久,在制造产业,贴片机和插件机等自动化设备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并且加工精度和速度不断提升,目前的贴片机可以贴装小到0201的器件。另外,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人平均价格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替代人力的作用日渐显现,其精准自律、感应识别力强、效率高、工作时间长及低成本运转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工业机器人无故障时间可达40万小时(相当于1名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持续200年),其高可靠性和易维护性大大降低生命周期成本。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市场的变幻莫测,引入工业机器人能抢占先机,提前降低成本,提升品质,由此,也引发了企业间竞争模式的变化。在美的,引入机器人的原则以其经济效益可以在五年内收回成本为依据,由此引发的技术改造正在广泛开展。
  (2)透明感知
  物联网技术更加深入地使用到企业生产中,物联感知网络汇集来自各流程、各设备和系统的信息,综合来自品质检验、供应商、顾客等全方面的信息,形成闭环自适应网络。例如3D光学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虚焊、开裂等焊接缺陷,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通过互联网、无线网和物联网,企业感知的信息的范围扩展,深度加深,实现内外信息互联互通,使用户的需求得到精准和及时的满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工作效率得以实现最大化,各种浪费被控制在最低程度,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在透明感知的基础上,企业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运营。
  (3)大数据与智能化
  大数据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运用,使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被有效利用。在制造和研发过程,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协同更加容易,例如研发与工艺的协同,使得产品在研发时充分注意到工艺问题,让产品的研发流程加快;市场与研发的协同,可以让市场调研更具有可实现性和针对性,在技术与市场方面达到统计,尽快响应市场需求。海量数据也影响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设备的使用和良品率,员工的绩效评估等。
  2.智慧制造引发的企业人才需求变革
  智慧制造的出现,改变了电子信息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发生转变,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源需求明确了从制造车间生产相关岗位向研发,企划、销售,售后,管理、物流、财务等服务型岗位转移。产品利润的重心明确从生产制造过程转向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与售后服务。这种转移,非常典型的是苹果手机、IPAD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营销案例。智慧制造对人才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方面,智慧制造解放了劳动力
  智慧制造大量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将简单重复和危害健康的工作让机器人去做,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强度,避开了危害身体健康的高危和高污染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消除员工对工作的厌恶感。智慧制造让员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增加了学习提升机会,增进了员工之间和员工与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使企业决策运作方面的信息更为透明,体现每个员工价值,彰显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智慧制造让员工体会到“工作是美好的”。
  (2)另一方面,智慧制造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新产品研发为例,新的集成电路芯片、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充斥着整个互联网,知识淘汰加速;科研项目的相似性与重复度越来越高,论文检索的难度越来越大,方案寻优的难度加大。智能装备提升了产品的加工能力和精度,产品的精细度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性能要求也水涨船高;以上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研发的难度,对电子产品研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慧制造也引发了电子工艺与管理领域的变革,如柔性生产(Flexible Production,FP),精益制造(Lean Production,LP)与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JIT)等概念的贯彻与实施,将现代电子制造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对产业背景的变更,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3.1 改变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普遍重实践,重技能。笔者对与本专业合作的美的商用空调有限公司、广州赛宝实验室等16个企业进行了“企业需要的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素质”专项调研,每个企业从列表的十项素质中选取认为重要的四项,统计结果表明,专业技能并非企业在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工艺设计、生产调度与品质管理能力、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电路设计与新产品研发四项专业服务技能在十个因素中排第3、4、6、7位,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便可,而更熟练的技能可在实际操作岗位中不断学习改善,学生应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培养综合能力。几项专业技能中,工艺品质、机器设备操作方面的需求高于售后维修与研发方面的需求。企业的研发向高学历转换的趋势明显。笔者所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定位为生产班组长、工艺工程师、研发辅助、产品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工业工程工程师、品质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等工作岗位。
  3.2 改变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由此可知,企业最重视的学生素质是职业道德,其次是团队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长期以来,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以电路设计开发能力为出发点,由于学生基础、学生接受能力和电子产品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是事倍功半。而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加忽视。作者以为,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重点应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学生频繁跳槽的问题较为严重;二是应对行业科技进步、技术更新的适应能力,有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三是职业岗位群定位以工艺和设备等制造业相关岗位为主,新产品研发辅助岗位为辅;四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以及ERP软件的学习与使用,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3.3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主导的“灌输式”为学生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现代教学形式,增强趣味性,给予学生更多表达和参与的机会,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竞赛与科技小组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好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只有通过自学,才能解决在工作岗位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跟上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有能力把握科技动向,及时获得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用到工作中去,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有职业竞争力。
  3.4 加强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方面,建立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点与技能点。改革考试方法,减少背诵性的试题,重视过程、形成性考核,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重点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笔试、面试、模拟答辩、综合项目、毕业实习考核、毕业生调查等方法,全面衡量和控制学生学习过程质量。
  4.教学条件建设
  4.1 推进产学合作,尝试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方式
  智慧制造使企业的技术、设备快速更新,使高职学校难以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需要更为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以弥补二者之间逐步扩大的裂痕。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产学合作,学校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使用企业的贵重设备,弥补学校在自动化电子生产设备投入上的不足[2]。
  (2)学校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实现技术互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保证学校教学内容的技术领先。顺德职院通过与拓普达资迅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技术引进。拓普达公司是电子信息智慧制造领域著名的技术咨询培训公司,经常聘请国际专家进行技术讲座与培训,有专业团队负责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跟踪。
  (3)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一座桥梁,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使企业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关注高职教学开展,关注学徒——员工在学校学习与成长,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2 促进校企双向结合,建立校企人员互聘长效机制
  建立电子专业具有真正“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以校企互动的形式,让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到企业生产和技术革新、改造,提升业务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二是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通过行业协调,建立校企人事的对接,可实现校企双赢。
  4.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虚实结合建设校内现代企业环境
  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制造车间,固定资产投入在千万人民币级别,要实现真实的企业教学环境,代价不菲,即使投入重金建设,也没有足够条件保证其正常运营,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宝贵的教育经费。校内实训基地,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硬件建设以价格相对便宜的手工焊接、测试和组装设备为主;贵重设备的教学,利用虚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结合生产现场拍摄的视频,可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而且动画对设备运行机理的演绎,比实际的操作还要更为清晰。虚拟现实技术,对智慧制造的教学实施意义重大。制造业发达地区,也可以采用“校中厂”的建设模式,将企业引进到校园来,但这种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校中厂以企业为主体,教学是次要功能。为了不影响生产,企业方有时对教学实施有抵触,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
  5.结语
  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对以“自动化、信息化、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制造趋势,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应该以高素质技术技能教育为重点,加强与企业、科研、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方参与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共同建立技术培训机构,联合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际、培养与使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通过多方技术合作与人员交流,构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技术技能好、自学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智慧制造对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顾新建. 智慧制造企业——未来工厂的模式[J]. 航空制造技术,2010(12):26-28.
  [2]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肖文平(1974-),男,江西泰和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应用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
  陈粟宋(1959-),男,江西吉安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自动化,电子技术应用,教育与教学管理。
其他文献
[目的]为生产富硒紫色马铃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新都区进行了大田试验,探究在紫色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时期喷施硒肥对其块茎硒、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农业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农业经济,这就要求在新的时期建立起
烤肉装置是一种烧烤食品的机械化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制作各种烧烤制品。介绍了烤肉装置的研究现状,对比不同类型烤肉装置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使装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棉花品种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新疆审定的10个早熟棉花品种,在常规栽培下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10个不同棉花品种的叶片Fo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工作不仅会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产生影响还会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还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
分析反应器R-101内丙烯氨分布器的腐蚀原因,并介绍了新材料的应用。
在对阿斯塔纳市果蔬消费者调查的基础上,对哈萨克斯坦城市居民果蔬购买渠道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哈国果蔬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向哈萨克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特征的分析,介绍了工业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腐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防止或减轻腐蚀介质对结构的侵蚀破坏.
银杏有多种育苗方法,但播种育苗造价高,树木幼龄期长。结果迟;而扦插育苗成活率较低;硬枝嫁接要在春季进行。成活率在80%左右。如果在生长季节采用绿枝嫁接法,可将成活率提高到95%以
简要论述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清产核查掌握和了解采购部门预付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