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各界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作为当今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外语语种,英语在对外输出传统文化中的桥梁作用显得极为重要。而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更侧重于目的语(英语)的文化渗透,疏忽了母语(中文)的文化教学,导致大学生在表达传统文化时产生失语现象,这也同时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融入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1.“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精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而全球化的趋势不仅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舶来文化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驱使下迅速融入当代大学生活。外来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也掀起大学生的模仿潮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战略旨在对外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和媒体界越来越关注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小学开设国学课,央视也推出一系列文化传播类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社会上因此掀起一股“国学热”,甚至有了国学馆(教授学前儿童国学知识的私立培训机构)的出现。针对这种“国学热”的出现,上海师范大学的陈卫平教授认为:“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2.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KRAMSCH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他同时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而大学英语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有效途径不仅仅应该帮助当今大学生更好地接触西方文化,更应该起到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文化失语症”一词最早出现在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文章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明显。以四六级改革后的新翻译题型为例,很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翻译四书五经、儒家学说、中庸之道、或传统节假日。对于在2015年6月份的四六级翻译中出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丝绸之路”“地震仪”等中国文化的词汇,很多学生并不知该作何解。失语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也同样存在,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双语志愿团队为例,在给外国人当导游时,学生对如何用英语描述古代建筑,国画,书法,茶道,中医等传统文化时感到困惑。同时,大学生迅速接收洋节,海淘产品。有些学生甚至認为传统节假日过于老套的,不够时髦。更有甚者,有些较高英语能力的学生或出国的留学生可以使用英语流利和外国人侃侃而谈,然而却无法用英语准确传播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词汇。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母语忽视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大学英语的教材也普遍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略少。即使偶有出现中国文化,也通常作为辅助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该书第2单元的内容为“culture
(文化)。”在这一单元的文章A中,虽然出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孝道”“寿星”“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传统文化词汇,然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中国文化进行对比,进一步阐述西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能够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更能增强其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产生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符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现实目的。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课程要“满足新时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自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对当代大学生有了新的需求,外语的习得更应该起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导致现在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性,即国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习西方文化。(这与英语的普及密不可分。)而外国人对于中国的风俗习惯却不甚了解。笔者曾留学澳洲,做过涉外导游,和外国人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一些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传播,不少外国人依然认为中国不存在言论自由。他们认为重男轻女生儿子是中国文化;结婚必须按生辰八字是中国文化。更有甚者,不少外国人在参观国内古村落时偶遇中式传统婚礼的迎亲纳吉时会认为是“革命”。这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不仅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甚至有损中国的形象。
当代大学生如何运用英语介绍中囯文化,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正是符合这一现实需求。
2.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顾冠华认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只能在与既定的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中去求发展、求进步。” 所以,作为最有活力的年轻群体,大学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加深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好的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3.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流应该是双方进行有效沟通,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同时进行本国文化的输出,两者缺一不可。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英语习得的输出性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难的部分。中文作为母语,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参照,英语的词汇使用,语法句型往往翻译成中文时才更便于学生学习。所以,只有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母语,熟悉母语中的传统文化,才能有效地进行英语表达。当大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才能发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同因素,因而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英语学习,使得跨文化的交流进行更为顺利有效。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条件保障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根本性的指导方向。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提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升到新高度,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提高到水准。根据走出去战略,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要求也有了新改革,对学生有了新要求。实践中四六级翻译题型对传统文化的侧重即是一个最好的作证。同时,中国政府对对外孔子学院的设立均予以大力的支持。种种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均为大學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提供了经济保障。现如今很多出版社出版了很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书籍和教材。一些著名学者的英译作品如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三百首》也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微博上高校网红教师的推动,微信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更多样化、也更有效化。随着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大学英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加有趣,从而更容易吸引学生进行师生互动。
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途径
1.教学大纲和教材改革。过去的教学大纲侧重在英语的学习,强调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没有提起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和教学。在教学的目的中也没有明确指出能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绝大多数教材编写者认为英语教材应该侧重英美文化。因而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出现在英语教材中。
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应明确指出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此为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必须增加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名家名篇、传统节假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有规律地编排,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英语选修课程如《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赏析》等课程作为辅助,让学生可以多样选择。
2.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方,应首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高校教师作为教授者和研究者,应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如参加网络培训、研讨会、听讲座等各种方式增进同行之间的交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仅仅关注英语的教学和使用,有意识地主动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的成绩评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把传统文化作为英语习得里的重点知识进行考查,以便学生巩固。只有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3.开展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课堂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课外传统文化的融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后的环境更加自由轻松,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多展开双语结合的校园活动,支持鼓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辩论,演讲或者配音等比赛。同时,可以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传播传统文化,如在博物馆成立双语志愿团队;或参加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以及“帮助留学生在中国过大年”等大型公益活动等。只有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的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束语
互联网 时代下,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世界,跨文化交流势必越加广泛。在“中国文化走出”战略的指导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对外来文化的接收。更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全球化传播。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应该利用现在快捷的网络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和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速度,真正地准确并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KRAMSH.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顾冠华,沈光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4:29.
[6]杨红英.注重中国文化导入与渗透,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7]余渭深,孔庆炎,李霄翔,贾国栋.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婧(1988-),女,汉族,浙江武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英翻译,教学。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融入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
1.“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精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而全球化的趋势不仅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舶来文化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驱使下迅速融入当代大学生活。外来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也掀起大学生的模仿潮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战略旨在对外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和媒体界越来越关注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小学开设国学课,央视也推出一系列文化传播类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社会上因此掀起一股“国学热”,甚至有了国学馆(教授学前儿童国学知识的私立培训机构)的出现。针对这种“国学热”的出现,上海师范大学的陈卫平教授认为:“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2.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KRAMSCH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他同时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而大学英语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有效途径不仅仅应该帮助当今大学生更好地接触西方文化,更应该起到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文化失语症”一词最早出现在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文章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明显。以四六级改革后的新翻译题型为例,很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翻译四书五经、儒家学说、中庸之道、或传统节假日。对于在2015年6月份的四六级翻译中出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丝绸之路”“地震仪”等中国文化的词汇,很多学生并不知该作何解。失语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也同样存在,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双语志愿团队为例,在给外国人当导游时,学生对如何用英语描述古代建筑,国画,书法,茶道,中医等传统文化时感到困惑。同时,大学生迅速接收洋节,海淘产品。有些学生甚至認为传统节假日过于老套的,不够时髦。更有甚者,有些较高英语能力的学生或出国的留学生可以使用英语流利和外国人侃侃而谈,然而却无法用英语准确传播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词汇。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母语忽视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大学英语的教材也普遍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略少。即使偶有出现中国文化,也通常作为辅助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该书第2单元的内容为“culture
(文化)。”在这一单元的文章A中,虽然出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孝道”“寿星”“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传统文化词汇,然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中国文化进行对比,进一步阐述西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能够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更能增强其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产生文化自信。
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符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现实目的。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课程要“满足新时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自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对当代大学生有了新的需求,外语的习得更应该起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导致现在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性,即国人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习西方文化。(这与英语的普及密不可分。)而外国人对于中国的风俗习惯却不甚了解。笔者曾留学澳洲,做过涉外导游,和外国人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一些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传播,不少外国人依然认为中国不存在言论自由。他们认为重男轻女生儿子是中国文化;结婚必须按生辰八字是中国文化。更有甚者,不少外国人在参观国内古村落时偶遇中式传统婚礼的迎亲纳吉时会认为是“革命”。这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不仅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甚至有损中国的形象。
当代大学生如何运用英语介绍中囯文化,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大学英语的课堂正是符合这一现实需求。
2.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顾冠华认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只能在与既定的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中去求发展、求进步。” 所以,作为最有活力的年轻群体,大学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加深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好的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3.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流应该是双方进行有效沟通,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同时进行本国文化的输出,两者缺一不可。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英语习得的输出性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难的部分。中文作为母语,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参照,英语的词汇使用,语法句型往往翻译成中文时才更便于学生学习。所以,只有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母语,熟悉母语中的传统文化,才能有效地进行英语表达。当大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才能发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同因素,因而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英语学习,使得跨文化的交流进行更为顺利有效。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条件保障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根本性的指导方向。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提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升到新高度,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提高到水准。根据走出去战略,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要求也有了新改革,对学生有了新要求。实践中四六级翻译题型对传统文化的侧重即是一个最好的作证。同时,中国政府对对外孔子学院的设立均予以大力的支持。种种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均为大學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提供了经济保障。现如今很多出版社出版了很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书籍和教材。一些著名学者的英译作品如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三百首》也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微博上高校网红教师的推动,微信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更多样化、也更有效化。随着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大学英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加有趣,从而更容易吸引学生进行师生互动。
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途径
1.教学大纲和教材改革。过去的教学大纲侧重在英语的学习,强调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没有提起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和教学。在教学的目的中也没有明确指出能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绝大多数教材编写者认为英语教材应该侧重英美文化。因而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出现在英语教材中。
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应明确指出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此为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必须增加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应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名家名篇、传统节假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有规律地编排,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的英语选修课程如《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赏析》等课程作为辅助,让学生可以多样选择。
2.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方,应首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高校教师作为教授者和研究者,应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如参加网络培训、研讨会、听讲座等各种方式增进同行之间的交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仅仅关注英语的教学和使用,有意识地主动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的成绩评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把传统文化作为英语习得里的重点知识进行考查,以便学生巩固。只有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3.开展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课堂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课外传统文化的融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后的环境更加自由轻松,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多展开双语结合的校园活动,支持鼓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辩论,演讲或者配音等比赛。同时,可以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传播传统文化,如在博物馆成立双语志愿团队;或参加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以及“帮助留学生在中国过大年”等大型公益活动等。只有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的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束语
互联网 时代下,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世界,跨文化交流势必越加广泛。在“中国文化走出”战略的指导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对外来文化的接收。更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全球化传播。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应该利用现在快捷的网络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和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速度,真正地准确并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KRAMSH.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顾冠华,沈光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4:29.
[6]杨红英.注重中国文化导入与渗透,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7]余渭深,孔庆炎,李霄翔,贾国栋.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婧(1988-),女,汉族,浙江武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英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