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趋避冲突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所产生的对立的动机。本文分析了中职生家长家校共育的趋避冲突心理,提出了学校引导克服趋避冲突心理,实现家校共育的措施。
关键词:趋避冲突;中职生;对策
趋避冲突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对于中职生家长,他们一方面经历了孩子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失利的沉重打击,看不到子女人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期待子女在另一条道路上重新开始,最终获得成功。双重动机发生趋避冲突矛盾,制约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相互信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改的深入,克服趋避冲突,培养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就显得刻不容缓。
中职生家长家校
共育趋避冲突心理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利避害,追求成功,回避失败。一旦“利”“害”彼此之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而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
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子女是自己的好。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为人父母者的全部心血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就成了天下父母的普遍心理,子女在人生旅途中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能令父母为之自豪,为之欢欣鼓舞,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种心理决定着父母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期望孩子永远活动在自己的视线或可控范围之内,期望子女通过努力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孩子入校学习,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他们急切地期望嵌入学校管理,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弥补时空空白,引导孩子在健康的生活轨道上逐步成长。这种心理趋向无疑给家校合作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期待能够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同时又存在着回避的动机。二者发生矛盾,使他们的心理期待与个体行动处于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状态。形成这种障碍的心理因素包括:
1.自卑心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人成才的标准,在经历了中考的打击后,对子女普遍感到失望;同时,对中职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子女就读于中职,自己也跟着低人一等,无颜见人,羞于在人前谈论自己的子女。教育观念的落后,成才就业心态的扭曲,使中职学生的家长们很难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精神萎靡,缺乏热情,失去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顺其自然心理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学生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迫于生活压力,四处奔波,早出晚归,对子女的生活起居都鞭长莫及,更谈不上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谈不上对子女的思想引导。还有一些家长舐犊情深,爱子心切,对子女的错误言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些学生家长往往存在一种心理,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的子女教育还为时过早,或根本就没有多大必要斤斤计较,大动干戈,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3.依赖心理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受过专门的培训,掌握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起所有的教育任务。而自己因为教育知识的欠缺,教育方法的匮乏,难以完成教育子女的重任。于是,他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度,完全依赖于学校。
引导克服趋避冲突
实现家校共育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和家长是一对教育者。”中职生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方面具有趋避冲突心理,学校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如果对此态度暧昧,不加引导,久而久之,家长不良心理的影响加重,就会萎缩不前,远离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因而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抓住并强化有利因素,削弱不良因素,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1.树立信心,激发共育热情
引导中职生家长树立家校共育意识,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更新他们就业成才的观念。学校应该大量收集职教信息,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宣传栏、网路、家长会等交流平台,以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为基点,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与经济发展血脉相连的关系,了解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业、参与社会竞争重要性,了解学生凭借技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对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子女所在专业、专业文化、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订单培养的企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经历和成就,了解学校实习车间先进的设备、学生操作流程、优秀学生作品等,从而受到鼓舞和震动,看到希望,进而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树立起对子女成人成才的信心,以高度的热情亲近学校。
另外,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闪光点,特别要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让家长看到自己子女动手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术水平进步,从而消除家长的担忧,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祛除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学而优则仕”及职业教育属于二等教育的世俗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用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子女,看到希望之所在,燃起教育子女的热情。
2.交给方法,促进科学家教
爱是一种能力。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趋于动物的本能,不足为奇。而怎样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天下父母都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爱的付出与其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构成正比。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当今社会,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的教育目标发生偏离,陷入了“重分数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的误区,产生了诸如顺其自然、依赖学校等错误的心理,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也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校与家庭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方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有义务以多种途径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家长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全面了解、看待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激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的现状,商讨适合的教育方法,并达成一致,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让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长心中扎根发芽。
3.精细管理,提高教育效度
家长是丰富、珍贵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要全面分析家长资源的特点,积极挖掘积极因素,以便更好地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提高教育效度。首先,必须要保证家长参与教育的通道畅通无阻。学校要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学生处和班主任为主体的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工作队伍;不断完善家校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家校联系的立体网络,构建与之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学生家庭情况登记备案制、家长接待与记录制度、家长会制度、家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家访记录与考核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等,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此外,学校要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使家长能够在基本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向更高的合作层次过渡。让家长有机会全面参与到学校活动、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学校活动的参与者学校发展的咨询者与监督者。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合作规范,细致周到,有法可依,使家校共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让家长每次造访都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满载而归。
关键词:趋避冲突;中职生;对策
趋避冲突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对于中职生家长,他们一方面经历了孩子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失利的沉重打击,看不到子女人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期待子女在另一条道路上重新开始,最终获得成功。双重动机发生趋避冲突矛盾,制约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相互信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改的深入,克服趋避冲突,培养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就显得刻不容缓。
中职生家长家校
共育趋避冲突心理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利避害,追求成功,回避失败。一旦“利”“害”彼此之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而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
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子女是自己的好。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为人父母者的全部心血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就成了天下父母的普遍心理,子女在人生旅途中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能令父母为之自豪,为之欢欣鼓舞,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种心理决定着父母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期望孩子永远活动在自己的视线或可控范围之内,期望子女通过努力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孩子入校学习,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他们急切地期望嵌入学校管理,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弥补时空空白,引导孩子在健康的生活轨道上逐步成长。这种心理趋向无疑给家校合作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期待能够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同时又存在着回避的动机。二者发生矛盾,使他们的心理期待与个体行动处于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状态。形成这种障碍的心理因素包括:
1.自卑心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人成才的标准,在经历了中考的打击后,对子女普遍感到失望;同时,对中职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子女就读于中职,自己也跟着低人一等,无颜见人,羞于在人前谈论自己的子女。教育观念的落后,成才就业心态的扭曲,使中职学生的家长们很难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精神萎靡,缺乏热情,失去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顺其自然心理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学生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迫于生活压力,四处奔波,早出晚归,对子女的生活起居都鞭长莫及,更谈不上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谈不上对子女的思想引导。还有一些家长舐犊情深,爱子心切,对子女的错误言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些学生家长往往存在一种心理,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的子女教育还为时过早,或根本就没有多大必要斤斤计较,大动干戈,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3.依赖心理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受过专门的培训,掌握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起所有的教育任务。而自己因为教育知识的欠缺,教育方法的匮乏,难以完成教育子女的重任。于是,他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度,完全依赖于学校。
引导克服趋避冲突
实现家校共育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和家长是一对教育者。”中职生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方面具有趋避冲突心理,学校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如果对此态度暧昧,不加引导,久而久之,家长不良心理的影响加重,就会萎缩不前,远离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因而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抓住并强化有利因素,削弱不良因素,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1.树立信心,激发共育热情
引导中职生家长树立家校共育意识,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更新他们就业成才的观念。学校应该大量收集职教信息,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宣传栏、网路、家长会等交流平台,以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为基点,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与经济发展血脉相连的关系,了解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业、参与社会竞争重要性,了解学生凭借技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对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子女所在专业、专业文化、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订单培养的企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经历和成就,了解学校实习车间先进的设备、学生操作流程、优秀学生作品等,从而受到鼓舞和震动,看到希望,进而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树立起对子女成人成才的信心,以高度的热情亲近学校。
另外,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闪光点,特别要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让家长看到自己子女动手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术水平进步,从而消除家长的担忧,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祛除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学而优则仕”及职业教育属于二等教育的世俗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用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子女,看到希望之所在,燃起教育子女的热情。
2.交给方法,促进科学家教
爱是一种能力。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趋于动物的本能,不足为奇。而怎样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天下父母都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爱的付出与其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构成正比。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当今社会,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的教育目标发生偏离,陷入了“重分数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的误区,产生了诸如顺其自然、依赖学校等错误的心理,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也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校与家庭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方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有义务以多种途径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家长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全面了解、看待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激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的现状,商讨适合的教育方法,并达成一致,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让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长心中扎根发芽。
3.精细管理,提高教育效度
家长是丰富、珍贵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要全面分析家长资源的特点,积极挖掘积极因素,以便更好地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提高教育效度。首先,必须要保证家长参与教育的通道畅通无阻。学校要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学生处和班主任为主体的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工作队伍;不断完善家校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家校联系的立体网络,构建与之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学生家庭情况登记备案制、家长接待与记录制度、家长会制度、家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家访记录与考核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等,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此外,学校要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使家长能够在基本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向更高的合作层次过渡。让家长有机会全面参与到学校活动、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学校活动的参与者学校发展的咨询者与监督者。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合作规范,细致周到,有法可依,使家校共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让家长每次造访都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