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观念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33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學时,先让学生自读质疑,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在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互助解答的基础上,再向老师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互助学习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去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方式,并能够独立交流,教师应予以尊重、信任、指导,让其自己“自由”发展,教师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正确的教学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三、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中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四、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
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探究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业务素养。所以老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研究式学习课堂最根本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占据主课堂。为了确保课堂的正确实施,师生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
没有全新的教学观念,老师是无法走进研究式学习课堂的。研究式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研究能力为目标,学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对象,老师必将由“专制”走向民主,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课堂的主体,都是研发者,在这里,不是我讲你听,我给你收,而是师生交往、互动、沟通、相互启发、补充、丰富、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没有结果,不会产生答案,一节两节课可能“一无所获”,但是,这里一定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一定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学生在经历了实在的质疑判断、比较、鉴别、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过程后,研究性思维得到培养,研究性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对象得到空前的关注,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他们将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位老师都应记住一句话,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观念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33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學时,先让学生自读质疑,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在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互助解答的基础上,再向老师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互助学习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去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方式,并能够独立交流,教师应予以尊重、信任、指导,让其自己“自由”发展,教师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正确的教学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三、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中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四、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
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探究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研究式学习课堂,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业务素养。所以老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研究式学习课堂最根本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占据主课堂。为了确保课堂的正确实施,师生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
没有全新的教学观念,老师是无法走进研究式学习课堂的。研究式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研究能力为目标,学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对象,老师必将由“专制”走向民主,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课堂的主体,都是研发者,在这里,不是我讲你听,我给你收,而是师生交往、互动、沟通、相互启发、补充、丰富、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没有结果,不会产生答案,一节两节课可能“一无所获”,但是,这里一定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一定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学生在经历了实在的质疑判断、比较、鉴别、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过程后,研究性思维得到培养,研究性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对象得到空前的关注,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他们将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位老师都应记住一句话,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