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行为模式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7亿人,今后一段时间每年将以500—1000万人的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几年,青海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现状
  
  青海民族地区包括5个自治县(大通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和互助县)和6个民族自治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西州)。截至2007年底,青海省总人口为551.6万人,民族地区人口为335.6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0.86%: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为265.74万人,占民族地區人口的79.17%。


  近5年来,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迁入就业的劳动力略高于迁出就业的劳动力。迁入方面:省内迁入远高于省外迁入;迁出方面:除了2003年和2005年外,其他年份迁出到省内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远高于迁到省外的人数,说明青海省民族地区的劳动力乡土观念浓厚。2007年,青海省民族地区迁入就业的劳动力为117450人,迁出为92674人,与青海省民族地区总人口相比,劳动力迁移就业的比例较低。
  从表2得知:近5年来,青海省民族地区乡村劳动力迁移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0.15%左右,2003—2007年迁移到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迁移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分别达到63.15%、58.24%、57.33%、59.41%、54.39%,这说明第三产业是劳动力迁移就业的主要途径,也说明城镇对吸纳劳动力迁移就业作用巨大。5年间青海省民族地区迁移就业的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2.70%、25.94%、27.54%、33.90%、32.04%,说明青海省民族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三江源”的生态移民。这些劳动力主要是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迁移,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二、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度方面
  青海省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对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到城镇后就业、子女受教育及接受技能培训、医疗保险、身份确定的政策缺失。政府针对城镇二三产业就业信息的发布空间狭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建立劳动力供求机制等方面做的不够,劳动力迁移后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劳动力迁移。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大量的土地还处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中,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劳动力的迁移。户籍管理没有本质的改变,农村人口难以向城镇迁移。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


  (二)教育培训方面
  青海省民族地区的农牧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2007年全省民族地区劳动力中,文盲劳动力占18.4%。小学占34.2%,初中占29.3%,高中文化程度占10.1%,专科及以上仅占8.01%,造成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很难适应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加之农牧区劳动力思想保守,接受就业培训机会少,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培训力度较弱,劳动力迁移主要以省内短期流动为主,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
  (三)城镇化建设方面
  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心城市就是格尔木和德令哈两个,而38个县级城镇,大多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比较分散,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城市数量少,非农产业支撑扩张乏力,吸纳劳动力能力弱。很难发挥扩大就业的功能。青海省民族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影响了当地劳动力的迁移就业。据抽样调查,2007年,青海民族地区在本省内迁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4%被安置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与2002年相比只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可见其就业吸收能力。
  (四)劳务市场建设方面
  青海省民族地区的劳务市场建设滞后。据调查,2003—2007年青海省农牧民劳动力只有17%是靠政府组织和亲属介绍外出的,其余80%以上农牧民基本上是自发性外出。劳动力对信息的了解不及时,相关的服务机构不完善,没有一套完整的劳务输出机制和管理体系,在技能培训、维权等方面不能满足农牧民的务工需要,劳动力迁移流动盲目性很大。
  
  三、适合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的行为模式
  
  (一)以农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产业的劳动力迁移行为模式
  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州拥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应该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大力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搞好牛羊肉、奶制品的深加工,充分挖掘畜牧业的潜力,大力开展羊毛纺纱、手工纺织、牛绒分梳、织藏毯和民族工艺品制作,实现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过渡,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迁移,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果洛州拥有独特的藏药资源,应以制药发展为依托,提高藏药开发水平,带动藏药的人工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果洛州藏药生产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劳动力就业。果洛州境内黄河源头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宗教文化和以玛域格萨尔为代表的浓郁的藏文化气息以及班玛、久治红色旅游为发展特色旅游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劳动力的就近迁移提供了条件。应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展登山、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狩猎旅游。
  黄南州应依靠地区资源优势,以三江源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退耕还林(草)为契机,加快大黄种植基地建设,加大劳动力的迁移力度,增加劳动力的收入。黄南州应依托丰富旅游资源,挖掘热贡文化,提升品牌意识,加大以导游为主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在提高导游服务水平的同时,扩大“农家乐”、“藏家乐”的经营规模,改善服务条件。加快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劳动型转变,
  (二)小城镇建设+农牧特色产业的劳动力迁移行为模式
  青海省海南州应以建设共和、同德、兴海、贵南、贵德等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突破口,带动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青海湖、贵德旅游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发挥重点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本地区农牧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迁移速度。海南州有120万亩适宜发展草产业的浅脑山旱地和部分水浇地。畜牧业基本具备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条件,应大力发展草产业和牛羊贩运育肥产业,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和实施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的机遇,大力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共和、兴海、同德、贵南为重点的大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经济区,带动牛羊育肥贩运。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劳动力迁移,大力构建青海湖观光旅游区、贵德黄河文化及温泉洗浴度假旅游区、龙羊峡湖光山色旅游区、赛宗寺佛教文化 区等,实现海南州农牧区劳动力由畜牧业向旅游产业的迁移。
  海北州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冷凉特色种植业,改造提升青稞、油菜传统种植业,推进制种产业发展,突出发展饲草料产业,适度发展豆薯类、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形成合理的粮、经、饲、特等多元种植结构。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通过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積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围绕青稞制种、油菜籽、饲草料、牛羊肉、乳制品、蜂产品等优势产业和产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机制和营销网络,积极创新农牧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劳动力的就近迁移。
  青海省循化县已建立绒山羊、牦牛藏系羊、奶牛特种畜养殖、牛羊贩运育肥、小尾寒羊以及生猪等六大基地建设,今后应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肉制品、乳制品等畜产品加工业,延伸畜牧产业链,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迁移。应以开发孟达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撒拉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旅游、黄河谷地自然风光旅游、宗教名人故居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全力打造黄河岸边撒拉族绿色家园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开发一批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民族用品、仿真文物和旅游纪念品,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
  (三)农产品中藏药种植+劳务输出的劳动力迁移行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应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种植,形成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在现有温棚的基础上,辐射带动浅山地区兴建温棚,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商品基地。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建设优质杂果示范商品基地。加快中药材试验基地的培育,在退耕还林区大力发展林药间作,种植西瓜、烟叶,基本形成万亩中药材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种植冬小麦,建立薄壳核桃林、暖棚蔬菜大棚。应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积级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结合“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迁移。积极与输出地有关部门协调联系,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加快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对劳务输出的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劳动力的迁移。
  (四)农业种植+旅游产业的劳动力迁移行为模式
  青海省大通县应充分发掘种植业潜力,加快油菜、蚕豆、马铃薯的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和养鹿产业,加快劳动力的迁移速度。不断挖掘旅游资源,将自然景观与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依托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景区和广惠寺,发展以藏族风情为主的“农家乐”:在朔北藏族乡依托老爷山风景区和便利的交通、通讯、客源条件,发展朔北藏族民俗风情“农家乐”: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和淳朴的土族民族风情,发展以土族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增加劳动力吸纳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民和县应抓紧小麦、豌豆、油菜等为主的种植,发展瓜果、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依托七里寺药水泉、东沟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黄河古渡等多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依托“阳光工程”加大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力度。
  互助县应发展以马铃薯、油菜、豆类为主导,特色蔬菜为补充的种植业。生产绿色食品,供应放心蔬菜,发展无公害菜篮子工程。加快劳动力向餐饮服务业、个体运输业等行业的迁移力度。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AAAA级土族故土园中心景区、北山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佑宁寺、五峰寺、却藏寺、南门峡水库等景观,加大劳动力由种植业向旅游业的迁移输出力度。
其他文献
远动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着变电站的监控、运行管理,现主要分析远动设备的常见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电子教材、网络课程、CAI课件均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遂次研究与实践的领域.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教材是现代课程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CAI课件是计算机辅助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却日益严重,其原因在于就业弹性的下降。本文分析了就业弹性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2009年1月1日,再生资源行业开始实行新的税收政策。新税政的实施,对再生资源行业影响巨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论述了由于新税政实施而使企业负担加重、经营困难等具体问题。同时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针对性地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考核的原则和内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结构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平台,其中的评价模块采用因子分析法,该平台能够根据考
结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介绍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以来,形成的形式多样、适用性强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指出,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
财建[2009]498号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州市、长沙市财政厅(局):为规范家电以旧换新运费补贴管理,根据《促进扩大内需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
2010年,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所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很不平静。国际金融危机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影响正在消退,部分产品的价格渐趋稳定,但遭到破坏的市场基础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同时,再生
摘要:本文围绕着经济是否过热,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房地产理论若干问题进行解析,得出我国房地产业局部过热,存在泡沫的结论,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 泡沫 挤出效应 税收杠杆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07年度年会11月15日在福州召开,会议上发布的《2007年3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第3季度,全国地价、房价加速上涨。部分城市继续保持较快涨幅。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5